我這個月的直播反思:有這3個特點的人,走不遠

2020-08-28     媛創課堂劉媛媛

原標題:我這個月的直播反思:有這3個特點的人,走不遠

心態容易不好的人,都去開直播。

太考驗人了。

前天晚上,剛開播的時候兩千多人。

等到我講孩子們讀的書了,一下子掉到了900多。

這時候彈幕上再來倆人說,怎麼人這麼少,走了。

「一講孩子的書就掉人,還是別講了」。

心態很難不受影響,加上後台訂單量變少。

暗暗焦急:我選的書很好啊,是不是自己講的不行?

人的狀態就下去了。

直播結束之後,反思了這個問題。

感覺自己老毛病又犯了:成就需求太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三種脆弱的、不利於堅持的人格特點。

高成就需求

第一種就是,高成就需求者。

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提出了成就動機理論。

他把人在工作情境中的動機或需要分為三種,其中一種,就是成就需要。

高成就需求是一種什麼感覺?

小時候卯著勁兒想要考滿分的小孩,

大學時不輕忽任何一門課的、沖績點的同班學霸,

跌跌撞撞闖入社會後,緊盯著高業績的大人。

高成就需求的人,業績好,就加滿油,在成就感的驅使下,動力十足。

可上漲一旦停下,動力就沒了。

他們不知道,油沒了,該怎麼辦

這種時候,別人就超車了。

我之前也遇過這樣的員工,行情、團隊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出現了業績不好的情況。

告訴我,感覺沒有成就感了,怎麼辦?

也有為此而離職的。

沒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應該創造成就感。

還能怎麼辦?

直播完了以後,我在復盤上寫:

第一,穩定心態。

有一個人,就給一個人講,有十個人,就給十個人講。

只要講,就有意義。

第二,做出改變。

不能在原來的路子上躺著,有時候堅持是一種懶惰。

應該積極做出調整,哪怕只是一點點。

高認可需求

第二類脆弱的人,是高認可需求者。

這種人,他們有強烈的被看見的需要,一旦外界注視的目光移開,就倦怠了。

朋友分享他們公司招來的一個北大學生。

一直乾得挺好的,最近一段時間,忽然提不起來勁了。

這孩子說,以前幹什麼都會有人給你反饋,乾得好,乾得不錯。

最近都沒有了。

感覺做什麼都沒人看到。

朋友是他的小領導,確實忽略了他一段時間。

但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努力,當有人看到的時候,才是驚喜。

眼皮子底下乾的活兒,都是別人的預期。

這北大的學生還是沒想明白。

優等生尤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從小到大被贊習慣了

老師的關懷,家長的重視,同學們的羨慕。

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人,對認可的需求超乎一般人。

不被認可,不被看到,努力就沒有意義了。

可這個社會上,沒有人有義務看到你的工作。

乾得好,大多時候,都是本分。

高從眾需求

第三類人,高從眾需求。

小學時候大掃除,如果大家都去擦窗,就不會有人想去掃地。

教室的窗戶有很多面,但掃把的數量,比較有限。

那個被安排去掃地的小朋友會委屈,為什麼要是我,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

從小對這個畫面印象深刻。

我們班上有個男孩,不管幹什麼,都是認認真真,不緊不慢的。

別人擠著去擦窗戶,就他自己去掃地。

他樂樂呵呵的就去。

這樣的人,將來能幹大事兒。

大學時候選社團,所有人都想選熱門社團,面試的隊伍排得老長,一招招幾十人。

我有個同學,去了冷清的志願團。

進去之後立刻受到了來自上級學長的重視,大二就接受了團長的工作。

把志願團乾得有聲有色,成為了與學生會並立的兩大社團。

走在人少的路上,確實沒有安全感。

比如我們直播講書,不好乾。

化妝品和衣服的平均單價,幾乎都在100以上。

三本書的價格,60塊。

書還得講,不能穿,不能試,不能對比效果。

但是還是要堅持,先把書干好了再說。

走在人少的路上,才能看得到路在哪兒。

耐住寂寞、耐住寂寞、耐住寂寞。

寫在最後

高成就需求、高認可需求、高從眾需求,本身不是壞事。

高成就需求,讓我們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高認可需求給我們正向反饋,

高從眾需求背後,是很多人能做出的最安全選擇。

但這樣的性格,脆,容易放棄,堅持不住。

努力得不到即時回報,成就感沒了,所以動力沒了。

努力得不到注視,正向反饋沒了,所以激勵沒了。

只有自己努力,安全感沒了,開始慌張了。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長期堅持,才能出成績。

解決方案很簡單:延遲滿足+自我認同+與孤獨共處。

最近我又在翻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

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是:「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要學會忍,要學會等。

晚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sqpM3QBURTf-Dn5zT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