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濱:我是一名教研員,教師背後那個神秘的人

2019-09-17   語文道

中國是人口大國、教育大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舉世矚目。2009年和2012年PISA考試中的「上海奇蹟」,引發了全球特別是美國、英國等教育已開發國家對中國教育的強烈關注和好奇。各國的校長、大學教授、教育官員、媒體記者紛紛訪問上海,他們走進學校,聽課,和教師交流,探尋上海教育的秘密。在與上海教育的親密接觸中,他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上海教師背後有群神秘的人,他們能夠幫助普通的教師變成非常有效率的教師。

其實,在我國各地,都有這樣一群「神秘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教研員。基礎教育領域的教研體制是具有中國特色、不可替代的教師素養發展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有一支特殊的專業隊伍,就是教研員隊伍。


教研員是一群怎樣的人?

他們是默默站在一線教師的背後,給予每位教師最無私幫助的人。


當年,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還記得開學的第一天,教務處發了一份通知:海淀區中學教研活動,初三化學,周二8:30,在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從此,年復一年,無論我教哪個年級,周二上午我都要去海淀教師進修學校聽教材教法分析,或者去其他學校聽研究課,有時還會有專家的講座、專題研討、論文交流等。而其他學科,也都有各自的教研活動時間。

在從教之初的青春歲月里,教研員的高位引領、規範要求、貼身指導讓我迅速成長。大約10年之後,我成為兼職教研員;再後來,我也成了教研員,成了站在一線教師身後的人,為了教師的成長無私奉獻,在教師的發展和成就中體驗幸福。

他們是默默地承擔著區域教育責任的人。


我國的教研體系伴隨著新中國教育制度的誕生而建立,在不同時期,教研的內容、方式都在發生變化。

成立之初,各地教研機構以幫助一線教師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勝任學科教學工作為主;八九十年代,部分教研機構又承擔起提升教師學歷的任務,這個階段的教研特點是「補償」;九十年代以後,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教研機構開始關注教師「如何教」,聚焦課堂,開展以「教材教法分析」和「研究課」為主的教研活動,主要特點是「示範」;進入21世紀以後,教師學歷達標,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又凸顯出教研「研究」的特點,要解決教育教學的新問題。

在每個階段,教研員面臨的挑戰都很大,他們要和一線教師一起學、超前學,更新育人理念、加深學科理解,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保障區域教育質量為己任,無私奉獻、攻堅克難,不斷地超越自我,是教研員們的特質。


新時期教研員面臨怎樣的挑戰?

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明確了每個學科對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貢獻,明確了學生要通過本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就需要教研這支專業力量站出來,通過教研創新、教研轉型來做好專業服務。

首先,要將教研的重心從「課堂教學」轉向「課程育人」,將學生學習的目標從「知識獲得」轉向「素養提升」。多年來,教研的重心是「學科教學」,學習目標是「獲取知識」,教研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學科具體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研究上,關注學科育人不夠。而只有提升教師的課程育人能力,才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其次,要將教研的內容從「教師的教」轉向同時關注「學生的學」,教學改進從「基於經驗」轉向「基於實證」。指導教師研究學生和學法指導,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關聯,通過設計具有綜合性、複雜性、實踐性的任務,激發學生興趣,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素養導向的學業評價機制,引導教師從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視角進行教學改進,從經驗轉向經驗與實證相結合。

再次,要將教研的形式從「專家傳授」轉向重視「教師眾籌」。重視教師的個體經驗,重視教研時每位教師行為的變化,將「統一教研」轉向兼顧「個性發展」,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提供可以選擇的研修課程。


新時期教研員的角色和使命是什麼?

新時期,教研由原來的單純研究課堂教學轉向研究教育教學全要素,教研員就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標的解讀者、細化者、執行者,是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問題發現者、指導者、解決者,是學校和教師實踐經驗的發現者、總結者、推廣者。因此,教研員應該是區域「學科首席教師」,即一個區域中負責日常學科建設的最高業務領導,不僅要承擔全區本學科建設的主體責任,如本學科的課程規劃、研修實施、質量評估、資源建設、隊伍建設等,還要擔負起給行政部門提供可供決策參考的數據和建議的責任。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要強,必先要教師強;教師要強,先要教研強。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有1570多萬名教師,教研員只有不到10萬名,是教師群體中的「關鍵少數」。他們在教師身邊,圍繞學科教育的關鍵領域與核心環節,和教師一起破解難題,推動教學提質增效;他們主動學習,提升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高度,引領、帶動教師提升教育質量的高度。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這群「神秘的人」不可或缺。



羅濱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正高級教師,北京市化學特級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國家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組核心成員、《化學教育》編委。長期從事化學教育、教師教育、科技教育、創新教育和學校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