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社交,我們其實參與得不少。
他們戀愛、結婚、生子、出軌、離婚……
每一步,大家都被迫知道得清清楚楚。
但明星社交實驗呢?
敢狠戳楊超越、謝娜、於正、池子、周一圍、袁弘的另一面。
這節目還真是第一檔。
僅三天可見
Only 3 days
1
93年出生的姜思達,活了二十來年,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突然多了個「恩人」。
就因為他在被網友群嘲的時候,這個人出來說了一句:奇葩說里我最喜歡你。
關係突然就定了。
我媽就跟我說了一句:
她永遠是你的恩人
現代社會講恩人,可能有點老派。
但意思好理解——你欠她,而且永遠還不清。
即便這事發生的時候,雙方都沒什麼要深交的心思。
但陰差陽錯。
一個特立獨行的文藝小眾派,和一個以快樂為坐標的「傻大姐」型主持人,竟然就這樣成了朋友。
於是,在做這檔價值觀為「你要先看懂一個人,才能說Love or Hate 」的節目時。
姜思達第一個邀請了謝娜。
這種混搭,給人的下意識感覺是迷人的——
一個喜靜,一個喜鬧。
這樣的兩個人相處,無論是誰能帶出誰的另一面,都很吸引人。
共度三天後,是誰占了上風?
我們一天天看。
2
第一天。
兩人約在機場相見。
一個照面,就能看出兩人的習性差異。
找定了位置,姜思達第一時間告訴了對方地點,再問完要不要幫忙帶早餐之後。
就原地坐下開始哼小曲兒。
細膩、周到,超能自得其樂。
哪怕是作秀吧,你也能看出,他享受的是那種「安靜的愜意」。
但這種安靜,落在謝娜眼裡就有點古怪了。
- 低調、低調、低調
- 機場不讓拍是吧?
他眼裡的自在,在她眼中是受限。
接下來,隨著飛機落地,姜思達跟著謝娜一起去拍攝。
你能發現——
兩人更大的分歧,與其說是本性,不如說是對「做節目」的理解不一樣。
姜思達就一直表現得比較隨便、自在。
正常人怎麼打招呼、怎麼走路,他就怎麼來。
但謝娜呢,光看走路,你就明白。
鏡頭意識不是一般的強。
跟著她的鏡頭,基本就沒有放空的時候。
只要謝娜覺得場子一冷,就會自動自覺給出「素材」。
畢竟也是紅了十幾年的老藝人,區區三天跟拍,難不倒她。
但姜思達想要的,似乎不是這種渾然天成、油皮一般的敬業。
注意這個皺眉。
他為難,是因為完全看不見對方的怨言。
她真的沒有嗎?
留給姜思達的時間,只剩2天。
3
第二天,他跟到了她家裡,去吃一頓飯。
這頓飯的功夫,姜思達收穫不少。
別看謝娜坐擁1億+微博粉絲,輿論場對她,可從來不算友好。
反反覆復地,不是在質疑她的工作能力,就是在質疑她的幸福人生。
借著這個節目。
謝娜也算是小小地反擊了一回鍵盤俠們。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提出一個老問題——
謝娜的主持水平,有必要提風格嗎?
她主持各項重大活動出的大大小小事故,不是一般二般地多。
連肉叔這種基本不看芒果金鷹節和跨年晚會的人,都知道一兩個窒息例子:
像什麼零點的鐘聲響起,在旁邊的主持人紛紛「Happy new year」時,她獨自「Happy Birthday」啦……
還有在節目裡,對著手卡把殫精竭慮念成「蟬」精竭慮啦……
一句話,就是讓觀眾紛紛產生了強烈的「我行我上!」衝動。
但為什麼,她就是能心態超好、越吃越開。
一步步走到今天,還能接任董卿主持央視節目?
姜思達覺得,這是因為她那股不休不止的精神力,和在鏡頭前收放自如的恥感。
這兩樣東西的結合,讓她特親切、特有觀眾緣——
舉個例子,肉叔最喜歡的主持人,算何炅跟撒貝寧。
但如果在街上遇上了,我可能會不好意思去打招呼、要簽名。一是怕別人不樂意,二怕打擾人家正事。
但同樣的場景,如果換成謝娜,我就可能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規矩意識了。
我可能也會跟那些無數認出她的路人一樣,嬉皮笑臉地湊上去來一句:娜姐!
因為你確定她胸無城府,還熱情開朗——
像個沒有距離感的知名喜劇演員。
4
最後一天。
他倆來到了一座舊舊的溜冰場,玩了一會兒,終於正兒八經地坐下來對談。
整整用兩天,磨掉了對方的幾層客套和親熱後。
姜思達終於冷不丁地下手了。
你從什麼時候會覺得說,我們可以用朋友這個稱謂去認可對方?
他在儘量用話語去掩飾,但這個問題的尖銳其實避無可避——
你什麼時候就覺得我倆是朋友了?
言下之意似乎有暗示:我還沒準備好把你當朋友哦。
謝娜不是察覺不到的,她臉上的笑意很快消失。
開始提起他倆初見時,對方的做作舉動,希望為自己挽回一點心理優勢。
姜思達感覺到後,也從善如流地附和了兩句。
只是,半點沒手軟。
他接著往心裡打。
有什麼是你想得到,但是現在還沒有的嗎?
接下來的30秒,是我認識謝娜以來,見過的,她最沉靜的姿態。
很難想像,一個無論是採訪、被採訪、做嘉賓、做主持都把「哈哈哈哈哈」作為口頭禪的明星。
慢下來後,能給出這幾句真實的清醒:
這十幾年,就二十年
當你出現在你的觀眾,或者喜歡你的人面前開始
就是一個很長的真人秀
我覺得我的讚美多於我的能力
- 我希望孩子們會覺得媽媽是一個樂觀的人
- 這個詞就夠了是嗎?
- 嗯
你看,謝娜真的沒傻大姐到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她,她甚至謹慎到不敢往自己頭上蓋高帽,哪怕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
但她想改,能改嗎?
未必。
看到這裡時,肉叔不由得想起自己一個朋友分享過的一條真實心聲。
這朋友說,有一次面試,被反覆問到「願不願意走出舒適區」的問題很多次之後。他就煩了,雖然嘴上還是社會微笑+完美回答,轉過頭出門就找人吐槽——
老子自己辛辛苦苦打造出來的舒適區,憑什麼要走出去!
這句話的「歪理」,我覺得基本概括了謝娜的現狀。
儘管,她好像是真的熱衷自嗨、沒什麼文化、還熱衷搶話,不夠得體。
但這所有的不好,半點不耽誤她拿獎賺錢,還能保持國民度不斷攀升。(僅指出一個現實,不代表肉叔贊成或反對)
甚至,謝娜的大大咧咧、沒包袱、低恥感,既源於天性,也養成於那些「不得體」。
那——
她又為什麼一定要改呢?
就因為在網上被人罵了幾句,她就要因此去努力念書,學李湘、董卿嗎?
用姜思達的話來說:
如果我們獲得的那些進步和快樂,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就真的,多好多好嗎?
正確的立場我們都懂,但它往往,不一定管用。
誰能擔保謝娜真的學得知書達理了,不會又被罵東施效顰,拍馬都趕不上別人的積累呢?
5
節目結束後。
姜思達在單獨做最後的採訪。
他很坦誠地承認了自己的挫敗:
我覺得不夠到位
花了整整三天讓對方放下戒心,想一層一層扒開這個知名陽光女神的陰暗內心。
誰知到最後,冰也溜了,眼淚也流了——
發現謝老師她沒有心。
更準確地說,是她根本不允許自己有陰暗面。
所以,哪怕是父母最辛苦的那十年給了謝娜原動力,走到今時今日這個地位。
她也想刪掉痛苦的過去。
所以,她對未來不做計劃、也不求上進。
就喜歡深深地把自己埋在舒適區,好被家人和朋友的愛意,加上命運的饋贈一起淹沒。
全身心地去抗拒生活的痛苦和複雜。
只肯做個無憂無慮的快樂少女。
這才是你小時候會喜歡她,越長大會越鄙棄她的原因。
她拒絕了成長,而我們不能。
謝娜的另一面,我們只能看到這裡了。
因為接下來,還有這堆人等著上場:
有梗有才的池子,能力強口碑差的於正,運氣逆天的全村希望楊超越……
但說實話,一開始引起肉叔注意的,並不是這堆星光熠熠的嘉賓團。
而是在這次節目中,常常會被忽略的那個「咖小脾氣大」的藝人——
主持人姜思達。
肉叔托著下巴想了一圈,不得不承認一件事。
整個娛樂圈,也許只有他能做這個節目:
《奇葩說》的出身和經歷,讓他自動罩上了一層「智慧」和「思辨」的光環。
地位沒高到讓別人起提防心,咖位又沒小到能讓別人敷衍交差。
——再敏感的明星,也能接受被這位特立獨行的文藝青年看穿自己。
尤其是,當這個小文青,是出了名的有點脾氣和執拗的時候。
對觀眾而言,這就意味著:我們終於可以期待一檔有料的真人秀了。
畢竟,在出現越來越多糟心的「綜藝劇本」,不得不看著一個個慢綜藝搞出KPI考核的現在。
看著姜思達怎麼看似輕巧溫柔,實則尖銳強硬地一刀刀片下名人的面具,拿自己跟明星擺一塊兒做社交實驗。
總能讓肉叔再次確認——
真人秀的重點,從來不在秀,而在真。
無論這種真實是淺薄的,還是深刻的,正常的,還是超出大眾想像的。
當下,它可能都早已成了奢侈品。
編輯:鄧布利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