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3年的SARS以後,國內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停擺。
因隔離帶來的休市,不但接連引發美國股市觸發熔斷機制。
看看內地,遲遲進不來錢導致企業賠本乃至破產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夾縫之中,公司尚且如此,個體戶當然也無法倖免。
可以說,此次疫情,讓人們深刻感受到「唇亡齒寒」的含義。
回看人類歷史,病毒在社會貧富分化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否則,就不會有「一病回到解放前」一說。
最近,毒藥君在網上看到一部由美國國家地理打造的紀錄片。
影片通過精妙而合理的論述,讓觀眾看到了病毒和其他因素,對人類當下財富分布不均起到的負面作用。
雖然影片的調子偏學術了點兒,但看完還是不得不佩服發現這個觀點的人。
So niubility。
槍炮、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
如果你是一個閱讀愛好者,應該不會對片名感到陌生。
它的同名著作在豆瓣閱讀專區擁有相當良好的口碑。
書中以種族文化差異為基礎,從人類史的角度,剖析了我們社會貧富差距的由來。
因為觀點獨到,該書於1998年獲得美國普利茲獎和英國科普書獎。
並在當年的《紐約時報》,拿到暢銷書榜單的其中一席。
為了讓影片能充分還原原著精神,攝製組特意請來這本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作為影片的旁白和敘述人。
有趣的是,在展開自己針對書中命題的研究以前,戴蒙德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科生。
他真正從事的,是演化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地理學之類的工作。
換句話說,他原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
因為自己的專業屬性,他經常到海外進行考察、研究。
而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部島國),就是他長期進行科研的地方。
在這裡,他遇到過一個土著。
對方的疑惑啟發了戴蒙德,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你們白人的貨物總是比我們多?
在美國本土長大的戴蒙德,一下子意識到兩國的經濟差距。
從取得的成果來看,美國是一個物質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而紐幾內亞不過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小國。
一些自負的白人,很容易把這種成果歸因於人種論。
即,白人天生就比其他種族聰明。
可根據戴蒙德在紐幾內亞的長期觀察來看,當地的聰明人大有人在。
排除物質方面的差距,實際上,這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人。
如果不是,他們將不可能在條件複雜的熱帶雨林延續至今。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一直貧窮,且沒有發展出和西方持平的文明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戴蒙德認為,得從人類的發端尋找答案。
讓我們先把目光轉到中東。
時間退回到12500年前的遠古時期。
那時候,地球氣溫還不像現在這麼高。
相反,冰川期的到來,讓全球變得異常乾冷。
這樣的氣候,導致的最直觀後果是食物短缺。
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人類的祖先必須不斷遷徙,才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而中東,就成了他們繁衍生息的伊甸園。
考古學家在該地區,找到了人類遠古時期的活動遺址。
通過勘查發現,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儲備糧食的習慣。
能讓他們這麼做,說明一定有某種食物被他們認為值得長期保留。
這種食物,就是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穀類作物(大/小麥)。
不光將穀類儲存。
為了形成可持續發展,專家發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還會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栽培。
後來,我們習慣將這個行為籠統稱為——農業。
農業的其中一個特性,是人類根據自身需求,批量培育有利於自己生存的作物。
一旦作物產量上來了,吃飯的問題就不再成為人類主要關心的問題。
當吃飯沒問題後,從務農中抽離的一部分人,便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狩獵等更需要智力的活動。
伴隨這類活動的增加,社會分工催生的文明雛形也應運而生。
此後,對野生動物的馴化,除了豐富人類的飲食來源。
讓其代替自己進行一部分勞作,更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讓古中東人有更多時間從事高級勞動。
當古中東人已經從農業中獲利,並開始以此建立文明之際。
紐幾內亞卻因為嚴苛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島上物資,至今仍舊重複著祖先千萬年以前的生活方式。
是他們不夠聰明嗎?當然不是。
天然環境,決定了他們沒辦法像古中東人那樣選擇。
換句話說,僅地理位置這一塊兒,古中東人就贏在了競爭的起跑線上!
再看看紐幾內亞的人民。
肚子都填不飽,哪裡還有心思去發展上層建築?
當然,地理位置和資源種類只是貧富分化的一個先決條件。
由此伴生的文明等級,才是拉開人類內部生活層次的關鍵。
可以看到,儘管後來因為氣候原因,導致中東人再次遷徙。
但同緯度的相似氣候,能讓他們在橫向遷移中,很快找到類似的地方再次定居,並把此前積累下來的經驗保留、傳播。
當這類經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歐亞文明才有了往更深層次蛻變的基礎。
隨著蛻變的不斷進行,接下來就牽扯到一個我們都熟悉的詞:拓荒。
來到拓荒季,相較依舊落後的紐幾內亞,歐洲人已經從農業文明過渡到了一種更高級的文明。
伴隨這種文明的發展,人的慾望也開始膨脹。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財富的追求,就成為這種慾望的外化符號。
歷史上,西班牙人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為了找尋新大陸和黃金,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了陌生的南美地區。
用自己研發的利刃與槍炮敲開對方國門。
至今,南美大部分地區使用的西班牙語,即是對這段侵略史的最好印證。
在入侵外族的過程中,除了研發出來的黑科技。
西班牙人的馬匹也發揮了不小作用——
由於當地人對該類物種的陌生,和隨之產生的畏懼心。
西班牙在海外征討期間,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奇蹟。
另外,從西班牙人身上帶過去的天花病毒,也讓此前對這類病毒毫無抗體的南美人毫無招架之力。
也許你會問,歐洲人為什麼不會被天花打敗?
其實,中世紀的歐洲也曾深受天花和各種瘟疫的困擾。
儘管一輪又一輪流行病曾奪去了大量歐洲百姓的生命。
但優勝劣汰,還是讓那些躲過劫難的人得以倖存。
此外,細胞免疫系統的學習功能和可遺傳性,也幫助歐洲人間接改良了自身體質。
相對「幸運」的歐洲人。
此前尚未接觸過這類病毒的南美人,面臨病毒忽然來襲時,當然會無所適從。
另外,部分南美國家極端的地理分布特徵(比如智利),也讓他們不可能像歐洲人那樣,擁有學習異地文明的機會。
無獨有偶。
被病毒擊垮的不止南美。
時下的尚比亞(非洲國家),同樣因為病毒擴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而陷入連年赤貧之中。
前面講農業文明進化到高階文明時說過,地方富裕只有通過解放生產力來實現。
可尚比亞卻因為瘟疫肆虐,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放到醫治疾病的過程中……
由此看來,病毒是拉開貧富差距的元兇之一嗎?
答案是:yes!
可以說,正是這些先天方面的原因,才導致了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被越拉越大。
最終,經由歷史百般錘鍊而擁有了槍炮、病毒和鋼鐵的種族,向那些不曾有過類似經歷的種族發起征戰和奴役。
而那些先天占優的人,卻錯誤地以為這是「天賦」使然。
誠如戴蒙德所言,如果大家互換一下地理位置,今天造出直升機的,將不再是白人。
這部影片最有趣的部分,在於它給人類的貧富差距帶入一種新視角。
以往我們固有認知的「原始資本積累」,說到底,其實是「出生決定一切」。
這種更符合邏輯的視角讓人看到了貧富誕生的根源,也讓人看到為解決貧困盲目套用西方模式的諸多問題。
有興趣的話,大家不妨去找來一看。
你所認知的病毒和文明,也許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更深地參與了這場財富分配的遊戲。
恐怖的是它沒有成為過去。
片中的悲劇,仍在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