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國小伙徒步40多個國家,曾獲羅斯福贈言,希特勒送畫

2024-01-05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1930年,中國小伙徒步40多個國家,曾獲羅斯福贈言,希特勒送畫

潘德明,這位行走的巨人,在中國雄獅沉睡之時,靠著雙足徒步全球,以自己的方式大展中華民族之頑強意志,博大胸襟。

國遭重創,誓揚國威

1930年的夏天,民族遭遇列強入侵,年輕一代,似是萎靡不振。民族威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此時,潘德明等人心中忿忿不平,年輕的熱血催促著他們必須有所作為,一展國威。

於是,他們採取了一個特別的方式——成立一個叫"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組織。他們躊躇滿志,立志單憑雙足,遍歷全球,宣揚中國精神。

夢想的道路上難免有槍林彈雨。各種始料未及的挫折和意外的發生,都意味著總有人會中途退場。"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也不例外,成立不久,組織成員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退出,90年前,只有潘德明,帶著最初的壯志和憧憬,開始了這既孤獨又悲壯的全球之旅。

足行萬里,遍訪名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1930年,潘德明下定決心,要徒步走到全球各國仰慕的名人身邊,傾聽偉人的故事,同時分享自己的見聞。他先後歷經法國、英國、美國、古巴、巴拿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

1933年7月,潘德明到達法國,在駐法大使的引薦下,拜訪當時正在法國養病的小六子。彼時小六子興致不高,但是一聽拜訪之人是徒步遍游全球的奇人潘德明,便欣然接待。

潘德明出發之前,特意製作一個大筆記本,期望拜訪的諸位名人得以在筆記本上留下珍貴的墨寶。而此行,小六子在筆記本上題上二字:壯遊,以此讚嘆潘德明的驚人意志,亦以此勉勵他繼續前行,揚我國威。

法國之行,潘德明還獲得法國總統和外長的接見,總統勒布倫聽聞潘的事跡亦十分感嘆,他以拿破崙一句話相送:"中國是一個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之時,全世界都會震動。"

隨著旅程的進行,潘德明的偉大事跡被廣泛地傳播,一直流傳到了華盛頓。羅斯福總統親自接見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友人,並以一枚金牌相贈。臨別時,羅斯福贈言:榮譽永遠是屬於有奮鬥精神之人,願你在今後的旅途中更加勇敢。

潘德明的旅程有賴於他本身的堅韌和意志,當然也離不開同胞的支持。

1934年,他在一名新加坡僑胞的資助下,來訪印度,拜見甘地,甘地贈其一面親手用麻布編織的國旗和一張簽名照。除了甘地之外,他還拜訪了仰慕已久的詩人泰戈爾。

泰戈爾聽聞其偉大事跡,觸動之餘,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的國家站立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之時,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一同分享這個未來給予我們的快樂。

潘德明的"步行全球"之旅,完全不是空談,整個旅程期間,除了渡海乘船,以及在泰國買過一輛自行車之外,其餘旅程,完全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此等意志,非同凡響,就連一向鼓吹意志力的希特勒也倍受感動,不僅接待了他,更與他聊了整整兩天,臨別之時還送給潘德明一副自己繪製的畫作,以表自己的敬重之意。

其實,元首早年也是一個畫家,心懷壯志,夢想遍歷全球,而今,年輕時代的夢想被眼前的這位小伙潘德明所實現,他自然是感慨萬分,對其欣賞不已。

即使兩人身份、境遇不同,可是單憑這份勃勃雄心,就足以觸發英雄與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之感。

排除萬難,載譽歸來

潘德明足跡遍布全球,他沿途播下了閃耀著民族之光的種子,收穫了各國有權勢有名望人士的接見和敬重,而他的這些成就,憑的是什麼?

其一,所謂的"環球之旅",其實更像是一場冒險,所到之地,都是一片陌生的領域,前方之路,會有怎樣的困難與艱辛,都是他所始料未及,更是旁人難以想像的。

在印度的原始森林,他經歷了虎口脫險;在耶路撒冷翻越一個山口時,突遇劫匪,金錢財物被洗劫一空;前往保加利亞首都途中,因為不了解當地點頭表示否,搖頭表示對的風俗,與目的地漸行漸遠,走了不少冤枉路;在墨爾本山區,還遭遇土了著人襲擊。

一路艱辛,一路奇遇,不是電影,卻比電影更具戲劇性。物資匱乏是家常便飯,精神體力的透支是在所難免,各種未知的風險更是防不勝防,常人恐難有此等意志力和樂觀心態一一克服,可是潘德明做到了。

其二,當時的時代背景——物質上積貧積弱,交通不便,工具匱乏;精神上國人思想尚未覺醒。相比於現在,潘德明無異於要付出多好幾倍的艱辛去完成這一趟冒險的旅程。

然而,即使他和外面的世界存在文化、地域的隔閡,但還是憑著自身的壯舉,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甚至贏得了全世界對中華民族的尊敬。

環球之旅,歷時8載,各種艱辛,難以想像,在他計劃前往最後一站日本之時,卻傳來東北三省被據的消息,於是他果斷結束這段漫長的旅程,回歸祖國的懷抱。

回國第二天,事變爆發,潘德明更二話不說,將原本用於深入考察探險籌集來的10萬美金全數捐給抗戰前線。

心懷大志,更心懷民族,潘德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當代有理想、有責任感的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歷史的塵埃淹沒了太多英雄的事跡,有太多值得歌頌的偉人在歷史的洪流里漸漸被遺忘。

丈夫壯志,誠不能忘,新生一代,勢必銘記,並加以傳承,民族之魂,唯有在這代代相傳中方能永遠閃耀光芒。

文/秦明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baea1d0f62efd8656bbf1f11144b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