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以深化改革有效應對經濟結構性矛盾

2024-07-17     中國經濟時報

解 盤 年 終 經 濟

編者按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中國經濟時報在國民經濟半年報發布之際,約請宏觀經濟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解讀。本組策劃意在從全球經濟格局的視野下,分析國內經濟形勢並對國際貿易和中歐經貿關係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各界浩如煙海的分析中,我們堅定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密切關注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堅信以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楊耀武 黃群慧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形勢通常是短期因素和中長期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從短期看,目前我國經濟仍處在受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後的結構修復期,這種結構修復既帶來了一些經濟回升的動力,也會造成一些行業下行的壓力。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疫情防控政策轉段後,經濟結構的修復一般需要2年左右時間。2024年,我國經濟仍然處在結構修復階段;同時,由於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存在時間差,大國間的經濟周期不同步仍相當明顯。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的特徵沒有改變,對此我們要充滿信心;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仍面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如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人口結構加速老齡化等,這些問題也在影響著我國的經濟表現,需深化改革來加以有效應對。

01近期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及對我國的影響

在部分已開發國家非耐用品消費恢復較快增長和全球產業鏈調整的共同推動下,今年以來全球製造業PMI已連續數月位於榮枯線以上,這有利於帶動全球貿易增長和我國出口的增加。新冠疫情暴發後,2020—2021年,美國個人服務消費遭到抑制,包括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在內的實物消費快速增長;在管制措施放鬆後,美國個人服務消費較快增長,同時商品消費增速下降。由於非耐用品更新周期較短,在經歷2022—2023年連續兩年的低速增長後,今年以來美國非耐用品消費增速明顯加快,一季度,美國個人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9%,比去年全年高出1.1個百分點。從消費結構看,個人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占美國個人實物商品消費的六成以上,這將帶動美國消費品進口的增長。同時,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發生後,全球產業鏈重整增加了東南亞等國的投資需求。今年1月,全球製造業PMI回升至50%,較去年12月上升1.0個百分點;2、3、4月份,全球製造業PMI始終處於50%的榮枯線之上,5月份進一步上升至50.9%;其中,新訂單指數也處在榮枯線之上。全球製造業需求增加有利於帶動我國出口增長。

目前來看,美國通脹下降速度慢於歐元區等國家,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存在不同步問題,這可能影響人民幣對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匯率升降幅度的調整。今年以來,美國消費物價漲幅超預期,而歐元區消費物價則呈現較快回落之勢。4月份,美國PCE同比上漲2.7%,漲幅較1月不降反升;核心PCE同比上漲2.8%,漲幅僅較1月縮小0.1個百分點。美國消費物價同比漲幅離2%的政策目標仍存在一定的距離。近期,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有所降溫,但美聯儲年內降息的時間可能推遲,降息次數也將少於年初預期。4月份,歐元區調和CPI同比上漲2.4%,較1月下降0.4個百分點;核心CPI同比上漲2.7%,較1月下降0.6個百分點。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歐元區消費物價將較快趨向2%的政策目標。6月份,發達經濟體中,已有歐元區和加拿大宣布降息。過去一段時間,日元對全球主要貨幣出現大幅貶值,日本核心CPI同比降幅已連續26個月高於2%,這是近30多年未有的現象。在日元單邊貶值預期繼續上升的情況下,日本央行穩定日元匯率的訴求明顯增加。已開發國家通脹走勢和政策訴求的差異,可能使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不同步問題凸顯,造成人民幣對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匯率升降幅度的不同變化。

02中長期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向好是基本特徵,但也應認識到經濟發展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可能持續影響我國經濟循環。

(一)最終消費相對不足影響國民經濟循環,收入分配問題是影響最終消費增長的關鍵因素

在外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果國內投資和消費比例仍不能進行充分調整,就會造成產能過剩或需要繼續大幅依託國際市場的局面。這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國經濟循環,加大經濟發展易受外部衝擊影響的程度,也不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在我國最終消費中,居民消費占比近二十年來保持在七成左右,是影響最終消費變化的主導力量。目前來看,制約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份額始終偏低,影響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而居民收入份額與消費占GDP之比的走勢存在高度一致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外貿順差快速增長以及由此帶動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轉移,我國勞動報酬份額開始逐步下降,1995年勞動報酬份額為55.8%,2011年降至46.0%,此後雖有所上升,但2019年仍僅為52.2%,與已開發國家勞動收入份額總體在三分之二左右存在較大差距。在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占居民收入的85%左右,且分配平均程度高於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因此是主導居民收入走勢的關鍵因素。從1995年至2019年的歷史數據看,我國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份額與消費占比間的相關係數接近0.9,兩者走勢高度一致。

二是在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偏低的情況下,我國以企業為主體以及間接稅為主導的稅制結構存在累退性(稅率隨收入上升而下降),難以發揮稅收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影響消費增長。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工薪稅,雖具有較高累進性,但在勞動報酬占比較低的情況下,個人所得稅在全部稅收中的占比近十年僅在7%左右,難以有效發揮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大量研究發現,目前我國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造成稅後居民收入差距較稅前不僅沒有減小反而有所拉大。通常來說,收入較低居民的消費率更高,因此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也會限制總體消費率的上升。

三是由於高房價和社會保障水平還相當有限,居民為買房而儲蓄或為醫療、養老進行預防性儲蓄,也是我國總體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債務餘額與GDP之比)快速提升。1999年一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提升了58.2個百分點,提升幅度比政府部門高出16.6個百分點,比非金融企業部門低17.7個百分點,但上升的斜率明顯更加陡峭。

(二)我國人口結構將加速老齡化,這將從供需兩個方面對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而且對需求的影響可能強於供給,特別是在智能化時代情況更是如此

根據課題組推算,2020年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合計為9.7億人,2035年將下降至9.0億人,較2020年減少近7000萬人。因此,雖然已開發國家也面臨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問題,但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加速下降且加快幅度較發達經濟體更為明顯。

同時,近年來我國新生兒數量較快下降。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總消費需求的增長將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理論分析和近年來的實證研究表明,老齡化和少子化對需求側的影響可能強於供給側,特別是在步入智能化時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可能加劇我國供需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影響國民經濟循環。

03政策建議

對於我國經濟短期和中長期所面臨的不同問題,應該分類施策。短期問題應該主要通過需求側管理加以調節,對於中長期問題則應通過深化改革,加以有效應對。

一是應加強對我國消費和出口狀況的分析研判,合理把控政府債發行和使用節奏,推動已出台政策落地見效。如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國消費增速繼續放緩,同時出口增長不及預期,那麼應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和超長期國債的發行和使用節奏,以有效對沖消費和出口增速放緩所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對於已出台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也要加快落實。

二是我國消費物價低位運行是消費品供需自發調節的結果,這既有近兩年外需相對走弱等周期性因素,也有收入分配問題等結構性矛盾。因此,短期內應刺激國內最終消費需求增長,長期內則應通過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來加以應對。

三是應重視PPI分項變化對工業企業上中下游企業利潤的影響。當前,應謹慎實施上游採礦業和原材料行業去產能,這將有利於下游製造業利潤修復;同時,應積極推動穩外貿工作以有效增加對下游製造業產品的需求。

四是收入分配是經濟循環的關鍵環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僅可以穩定物價,也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應進一步發揮初次分配中市場化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加大對要素市場歧視性對待、壟斷行為等的監管力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需進一步完善稅收、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制度,優化教育、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構建以人為本的再分配機制,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與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的有機統一。針對特殊群體增強收入水平的穩定性與收入增長的確定性,當前收入分配政策應以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穩定性與收入增長的確定性為政策著力點。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重大生產力布局需進行就業促進效應評估。

五是逐步推動投資於物向投資於人的轉變。適應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應加大對人力資本、家庭生育、生活質量等的投資。著力提高居民健康和疾病預防的公共投入,提高人的身體健康素質,提高居民的預期健康壽命。

(執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耀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總 監製丨王 輝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a3a8440c39826de6ef098c0cd19b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