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農,一紙志願讓他家喻戶曉:高考後,最重要的是這三個字

2022-07-04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棄醫從農,一紙志願讓他家喻戶曉:高考後,最重要的是這三個字

作者 | 桑梓

一紙志願,讓他家喻戶曉

每年高考填志願,

總有父母與孩子意見不同,

雙方發生衝突。

時間倒回73年前,

也有個國寶級人物因為志願,

與父母意見相左,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

爺爺是舉人,

曾經當選為江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

父親畢業於東南大學文學系,

後擔任重點小學校長。

母親則是大家閨秀,

從小被送往英國教會讀書,

在國內是知名英語老師。

如此一來,

袁隆平的教育自然也成了家裡的頭等大事。

學英語口語,讀尼采,練小提琴,游泳。

袁隆平不僅多才多藝,

而且學業成績極好,

還差一點被選入國家游泳隊。

高考填志願前夕,

父親希望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

要麼從政,要麼從醫。

袁隆平堅決搖搖頭:

「我要學農。」

父母目瞪口呆地望著他。

要知道,當時的人寒窗苦讀十餘年,

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走進城市,

怎麼現在還要回農村了呢?

懷著疑惑與不解,

袁父詢問兒子的志向是什麼,

袁隆平斬釘截鐵地說:

」我要學農!農業多重要!

吃飯乃人間第一大事,如果沒有農民,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生存了!」

最終,袁父母選擇了支持。

1949年9月,

袁隆平來到西南農學院報道,

在那裡度過了充實的大學生活,

畢業後,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農村。

母親,因為放心不下他,

隻身一人從城裡來到鄉下,

照顧袁隆平的飲食起居。

母親的鼓勵和陪伴,

支撐著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從沼澤中爬起,

最終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他將水稻產量提高了整整3倍,

中國種植水稻四千年,

3980年沒能解決的溫飽,

他給解決了。

他去偏僻國家種植水稻,

被非洲人譽為「神父」,

就連馬達加斯加最大面值新貨幣,

都印著他的稻穗圖案。

可以說,

要是沒有袁隆平填志願時的叛逆,

這則農神佳話將不復存在。

篡改的志願,殘缺的人生

可惜,

不是所有孩子都這般幸運。

有的父母自認為是過來人,

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

把自己的意願凌駕於孩子之上,

堵上了他們自由選擇的路。

網上曾經有一個「被父母篡改高考志願」的話題,

看著讓人窒息不已——

一位網友當年高考分數超出一本線30多分,

省排3000多名,

按理說,上個普通的985或211毫無問題,

可錄取名單出來時,

他卻傻眼了。

原來,母親因為不同意他報法學,

便偷偷把志願改成了普通一本會計專業,

奈何一本會計分太高,

博主沒被錄取,

最終只能調劑到了一個二本專業。

博主坦言:

雖然已經過去了11年,

但每每想到,還免不了咬牙切齒。

父母的專制,

也許會換來一時的表面和諧,

可朝遠了瞧,

這和諧之下暗潮洶湧,

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葬送整個人生。

還有一位重點高中的學生,

也在填志願時與父母起了爭執。

起因是他想去南京大學,

可母親卻覺得學醫才是王道,

建議他報考中國醫科大學。

於是,不顧孩子反對,

這位母親偷偷把志願改成了中國醫科大學,

而且不同意調劑,

也沒填第二志願。

最終,孩子志願落榜,

只得重讀一年。

十二載求學路,

為的就是高考後一舉成名,

卻不料父母一個偷改志願,

就將孩子打回原形,重新開始,

真是可悲可嘆。

為人父母,

定要牢記一條教育的基本準則,

那便是「抓小放大」——

人生小事上可以適當插手,

譬如吃飯的規矩,出門的禮節,

當你在這些小事上給足孩子約束感,

他才能成長為一個正直、有規矩的人。

而在人生大事上,

比如高考志願、畢業找工作,

這些事上就要學會放手,

儘量給孩子自主權。

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人生關鍵時刻,

他要走什麼樣的路,

都只能他自己說了算。

父母也只能是參與者,

而不是決策者

選擇權,決定人生質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選擇VS掌控的經典實驗,

他們把人分為AB兩組,

分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

他們首先告知A組的人:

「你們有權決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你們可以決定自己房間的布置。」

「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影。」

緊接著,他們又告知B組的人:

「我們已經為你們安排好了一切。」

「房間已經布置好,希望你們喜歡。」

「電影已經放好,稍後通知你們去看。」

三周過後,

心理學家對這項實驗公布了結果,

結果表明,

A組的人遠遠比B組的人更有活力,

更快樂,機敏程度也更高。

因為A組對人生擁有更多選擇權,

他們能自主選擇一切事物,

這才是內心豐盈的前提條件。

那些擁有選擇權的孩子,

人生也活得頗有質感。

自我決定論認為,

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

分別是自主需求,歸屬需求,

和勝任力需求。

而自主需求,

被叫做一個人的「選擇自由權」,

是三大需求中最重要的一個。

只有滿足了這一點,

我們才能從中增強自我效能感,

為自己的人生賦能,

生活也會更加生動。

什麼才是教育的最高級形態呢?

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說的:

教育孩子的秘訣就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當你以自由為土壤,

以尊重為陽光,

才能讓孩子像樹苗一樣健康生長。

不論孩子最後高考多少分,

不論他去選擇什麼專業,

去往何地。

父母一定要記得,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把自由還給孩子,

讓孩子成為自己。

—— End ——

作者:桑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9ce886d6c22585bdea6dbb3b157c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