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一件投訴帶動解決一類問題 市南區提升「幸福指數」

2023-11-10     信網

原標題:解決一件投訴帶動解決一類問題 市南區提升「幸福指數」

市南區城市更新打造了家門口的綠色公園(來源:市南區委宣傳部 梁喻 攝)

城市更新建設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是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青島市南區致力於為群眾提供舒適、美麗、潔凈的人居環境,嚴格將提升群眾滿意度作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譜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打造群眾滿意的舒適城區

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城市形象,是群眾所盼、民心所向。市南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激活社區價值、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韌性和社區治理水平,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景照進現實,幸福感持續「升級」。

「經過改造,小區外表美了,里子也光鮮了。」家住金門路街道三明路社區的居民王女士談到小區新貌時高興地說。市南區2023年第一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三明路片區煥然一新,2551戶居民的生活因「改」而「變」。

一直渴望家門口能增加健身休閒場所的李先生談起老舊小區改造時也高興地說:「小煤屋改成了小廣場,增加了休閒場所,現在大家吃完晚飯都喜歡來這裡走一走、聊聊天,政府真是為群眾辦了件好事。」

今年以來,市南區老舊街區改造工作覆蓋60個居民小區、1081棟老舊街區樓座,建築面積達242萬平方米,惠及居民3.2萬戶。截至目前,57個小區已基本完工,剩餘3個小區正在加緊推進收尾工作。其中,三明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改造64棟樓,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是年內單片面積最大、涉及居民最多的項目。

保溫層漏雨是市民反映的熱點問題。為實現老舊街區改造和外牆保溫工程一體推進,變「重複施工」為「一次成型」,市南區通過加強施工監管、優化施工工藝,在改造中前置化解決外牆脫落、保溫層漏雨等系列問題,推進外牆保溫工程近250萬平方米,修繕圍牆4.5萬米,加裝電梯82部。

「我們這種老小區也改成封閉式小區了,停車規範,道路平整,老人們出來遛彎也有地方坐著歇歇腳了,像住進了新小區!」在金湖路街道沛縣路小區,居民於紅正舉著手機和朋友視頻聊天,展示著小區新安裝的道閘、刷卡門禁、攝像監控。這一片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卻處處煥發著「智慧」活力,極大提高了881戶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沛縣路小區上線了智慧社區「慧安佳」管理運營平台,為居民提供線上綜合服務,通過街道提供及人工現場採集、自主註冊形式,在平台後台建立沛縣路片區基礎信息構架,小區居民可通過手機實現物業管理、停車繳費、報事報修、投票選舉、問卷調查、智慧充電以及電子商城購物等。「目前沛縣路片區已實際註冊登記500餘戶居民,覆蓋率達57%,累計統計車牌800餘輛,註冊量隨服務完善度逐漸提高。」小區物業負責人劉雲雷說,他們從4月份起與金湖路街道泰州路社區簽訂沛縣路片區簽訂物業服務協議,居民與物業的關係也從開始的陌生到後來的認同,送錦旗表揚。接手小區後,物業企業先後開展了停車整治、道閘檢修、日常保潔、物業用房改造、社區公益活動等系列線下服務,同時通過線下數據收集、「慧安佳」平台培訓等,實現與線上服務互補。

為鞏固老舊街區改造提升成果,市南區計劃先行打造11處智慧化物業管理小區試點,逐步構建老舊小區智慧化大物管全域模式,促進智慧化物業化管理工作在市南區全面鋪開。

社區中的「一步一景」(來源:市南區委宣傳部 梁喻 攝)

打造群眾滿意的美麗城區

公園是市民樂享愜意生活的首選地,這些綠樹成蔭、草坪如茵的城市「綠肺」,繪出了海灣公園城市最美風景。

今年4月份,浮山森林公園盛大開園,這座跨三區的大型山體公園,是青島城市建成區最大的一片山林綠地,改造之後,13.5公里綠道全部貫通,人們在山林間自由穿行,每一步都被綠色包圍。

「離我家不遠,很適合周末去遛遛彎。」家住市南的陳女士對浮山公園印象很好,「坡度不高,棧道兩側除了山體植被還有人工栽植的花,五顏六色很漂亮,吸引了很多人來這裡鍛鍊。」

建設小微綠地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風貌的有效方式。今年來,市南區累計完成浮山寧樂廣場、高雄路、正陽關路等10處屋頂及立體綠化建設,完成八大關、寧夏路等7條林蔭廊道,建設泰州路、鵲山支路等8處口袋公園。基本完成團島山、小青島等8處驛站的建設和提升,濱海步行道海博段550米實現貫通,濱海步行道(莘縣路-四川路)建設3.5公里,完成綠道面積約13000平方米。

從浪漫詩意的濱海休閒花園,到充分運用橋下灰色空間的大堯一路、莘縣路口袋公園,從兼具文化、音樂元素的社區口袋公園,到充滿浪漫、愛情元素的安娜別墅……今年來,市南區見縫插「綠」,持續打造各處口袋公園。

此前,泰州路北段有一處800平方米左右的棚戶區,地勢較低且為磚混結構,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市南區積極協調征遷,騰出居民住戶,拆除破敗建築,建設了面積1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從安全隱患的集聚地,到舒適宜人的「城市綠地」,口袋公園的建設無疑是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

在浮山「丹楓秋意」節點處,市南區在強調歷史文化、原有地形地貌等條件下「精雕細琢」,打造了與該處風貌相映襯的小小「綠地」。同時由出資企業建設運營地下停車場,既豐富了業態,與地上景觀相互呼應,又提高了便民度,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

與此同時,市南區開展園林綠化養護、古樹名木保護、病蟲害防治、山林防火等工作,補植喬灌木44800餘株,修剪喬灌木18000餘株,補植地被草皮28800餘平方米,修剪綠籬90330米,完成重點區域綠雕設置,營造花韻綴城氛圍。此外,打造休閒健身場所24處,第一、二、三海水浴場提檔升級,六浴完成補沙、更衣室加固及整體提升工作。

到浮山森林公園綠道感受「一步一景」,在八大關景區來一場城市漫遊,在燕兒島公園的海邊溶洞拍攝出圈照片……信步市南,這裡公園棋布,「顏值」「內涵」並存,「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是居民美好生活的常態。

新改建的農貿市場是市南區煙火氣的體現(來源:市南區委宣傳部 梁喻 攝)

打造群眾滿意的潔凈城區

城市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

緊盯群眾切身有感的「民生小事」,市南區堅持「以點帶面」打法,逐步提升城區環境面貌。創建5條深度示範保潔道路,劃定3處精細化保潔示範區域,讓環境治理的藍圖徐徐展開;每月組織開展「潔凈家園進社區」活動,今年清理衛生死角1937餘處、積存垃圾1082.68噸,更新更換垃圾桶、果皮箱3700餘個;開展重點景區景點和近海200米以內公共區域綜合整治行動,清理近岸垃圾43餘噸,打撈和清理滸苔4072餘噸,有力保障了靚麗的海邊風景線。

農貿市場是一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地方,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今年以來,市南區積極升級改造農貿市場,刷新「顏值」,提供更加規範化、智慧化、安全化、便民化的服務。

坐落於莘縣路的小港水產品市場,寬敞明亮、乾淨整潔,鮮活海產品、干海產品、蔬菜、水果、肉類等區域分門別類、一目了然。整個市場的硬體設施、周邊環境以及內外經營秩序都有了很大改善,大大提高了廣大居民前來購物的體驗感和舒適度,讓居民忍不住感嘆:「我們的農貿市場現在逛起來就像是超市。」此外,小港水產品市場積極打造餐飲休閒區,結合市場一層的活海鮮市場和市場後碼頭的休閒垂釣,打造以活海鮮為主食材的餐飲休閒區,整個市場實現了衛生整潔、經營規範、秩序井然、消費提升的飛躍式蛻變。

除了對小港水產品市場的升級改造,建成於2004年的湛山振業農貿市場也迎來了改造升級,被打造成依山傍湖、風景秀麗、標準規範、業態完整、人氣集聚的湛山市集。改造後的市場主體為混凝土澆築的二層建築,屋頂採用平屋面混凝土,總高度7.1米,建築面積2444.4平方米。一層層高約為4米,用作市場經營空間及網點房,按業態重新劃分攤位區域,根據品類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如水產區統一設置海水桶等。二層層高3.2米,用作辦公室、外賣共享廚房、食品留樣及檢測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場地。市場外立麵粉刷真石漆,沿湖一側更換部分危險樓梯,聯合周邊商戶統一粉刷丙烯酸外牆塗料、歸置空調室外機等。

「市場是人民群眾幸福煙火氣的源泉,更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市南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轄區內農貿市場主辦方大約投入經費5140萬元,全面推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未來,市南區將以更完善的硬體設施、更規範的市場秩序、更舒心的消費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感。

解決一件投訴帶動解決一類問題,突破一個難題助力攻堅一項任務。下一步,市南區將繼續多渠道收集人民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努力讓群眾「煩心事」越來越少,滿意度越來越高,爭取讓城市環境品質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文/通訊員 姜小凡 記者 於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9212c9c12ceacaa97e518d98e452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