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亭的由來
相傳在唐朝時候,艾溝坡有個孤兒,名叫邰(tai)子四。他的父母和三位哥哥在安祿山造反時相繼被殺。他15歲時就跟父親學會了拉弦子,尤其當他成了孤兒後,最愛拉悲調,常能把人拉哭。但他拉喜調也很擅長,常能給人拉的前俯後仰。邰子四二十歲那年冬天,夜裡寒冷睡不著,時常在自己的一間房裡拉悲調解憂。
本村溝外艾員外,有個女兒叫艾婷,和邰子四詞庚,長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近年來,上艾家提親的絡繹不絕,但都被艾婷一一拒絕,他偏偏愛上一貧如洗的會拉弦的孤兒邰子四。邰子四雖說家境貧寒,卻長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在小伙子中間也是鶴立雞群。
有一天夜裡,邰子四拉一會悲調,忽聽門外有人敲門。邰子四問:「誰呀?」「我,開開門你就知道了。」子四開門一看:「啊,是你?」看艾婷攜一床被子,就說:「你怎麼深更半夜來我這裡?若被你父親知道,那還了得!」「因為我聽你拉得很難過,特來給你送一床被子暖暖,你快收下,我走了。」說完就匆匆離去。
從此艾婷常常夜裡來聽拉弦子,二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有時也就索性不走,到雞叫方回。
半年以後,傳到艾員外耳朵里,他非常氣憤地說:「一個窮孤兒,竟敢如此大膽!」說了就叫管家把邰子四找來,不由分說,吊起就打,上半夜就被打死了,叫人把邰子四拉到東舍墳。這時,有人暗地告訴了艾婷,艾婷不顧羞恥來到東舍墳,抱著屍體哭得悲痛欲絕。哭後用衣服包了幾包土垃,蓋住了邰子四,自己就碰頭死在邰子四身旁。
天明艾員外知道了,惱羞成怒,當天派人把艾婷抬到西南三里路的黃灣河坎下埋了。
不料第二天,邰子四的墳竟變成了個冢子,像土山似的,頂中間有一個井口大小的洞穴,往下一看,黑咕隆咚,艾婷的墳竟變成了一個大水坑。有人說這水坑通到邰子四的墳上。為了證實是否相通,當天有人從邰子四墳上井口扔下一隻鴨子,趕快到黃灣河坎下去看,鴨子居然從艾婷坑口鑽了出來了。
這個消息一傳出,周圍百里內的人們,都到艾溝坡來看奇蹟,終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艾溝城熱鬧起來,賣什麼的都有了。因為人們看艾婷才逢起集來,所以人們不約而同地把艾溝坡改成艾婷集,舊社會輕視婦女,寫艾婷的「婷」子時把左邊的「女」子捨去了,寫成了今天的「艾亭」。
艾溝城地勢低洼,常被水淹。唐朝時候,大興廟宇,說邰子四墳上高,水淹不著,才在上邊蓋了十間殿閻君寺,人們就把這寺叫作邰子寺。
馬殿德搜集整理
作者簡介:左天雲,男,1957年12月出生,臨泉縣鮦城鎮人,大專文化,高級會計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原阜陽地區曲藝協會會員,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臨泉縣作家協會理事。現任臨泉縣姜子牙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姜尚文化》雜誌主編。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研究40餘載,曾參與《鮦城區志》《韋小莊村志》《臨泉縣黨史資料》《臨泉縣歷史大事記》等編寫、整理工作,多次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發表文章並獲得獎勵,編著的《話說鮦陽》《姜尚故里與姜尚文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編著的《古沈記憶》由北京華文書局出版發行。
本文由《古沈記憶》編著者左天雲,獨家授權「吃喝玩樂游臨泉」平台連載,本文中所收集其他原著文章作者的權益人,可以聯繫本平台獲取《古沈記憶》書籍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