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

2024-10-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大學生創新成果展上,參賽選手介紹團隊項目。(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

在大學生創新成果展上,參賽選手介紹團隊項目。

10月12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總決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大學生創新成果展同期開展。一支支優秀青年創新團隊帶著他們的創新成果在這裡匯聚交流,唱響一曲「頂天立地」的青春之歌。

頂天——

在科技最前沿展現青春作為

「『哪吒』肩負使命,就是要進入未至和未知之境。」上海交通大學展台前,一款名為「哪吒·海箭」的海空跨域無人航行器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博士生金羽飛介紹,歷經8年技術攻關,團隊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個「海空一體」跨域航行器平台——「哪吒」系列航行器,重點突破跨域航行器功能融合多目標設計優化的方法,開展了「總體結構—水動—氣動」協同設計、多旋翼飛行與潛航推進系統融合等關鍵技術攻關。

「『哪吒』能上天入海。」金羽飛說,接下來,團隊希望在航線及應用範圍上繼續拓寬,讓它能夠適應更多的應用場景。

航空航天、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在「頂天」(戰略領域)展區,一項項突破性成果向我們展示著當代青年學生的絢麗風采。他們奮鬥在科技最前沿,以創新服務國家戰略,譜寫出動人的篇章。

「如何立足科技最前沿,用創新實踐服務國家戰略,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清華大學「深言科技」項目負責人豈凡超表示,希望能用獨創的語境大模型提高人工智慧生成的可信度,為用戶提供快速且精準的信息處理。

「我們的團隊首創的可攜式移動熱控裝備已用於寒地戰場的人道主義救援和大興安嶺無明火供暖,首創的全固態一體化航天智能熱控裝備已經交付航天科技集團實現衛星表面熱防護的在軌驗證。」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凌芯科技」展台,項目負責人、該校2021級博士生朱鈺可告訴記者。

立地——

紮根祖國大地擦亮青春底色

「我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鄉親們減少損失,我的內心感到十分自豪。」內蒙古科技大學2021級本科生馬俊宇帶領的項目團隊「智牧先鋒」,開發了牛唇紋身份識別技術,識別準確率高。團隊成員利用假期,在牧場為近1萬頭牛採集信息,為牧民投保減少損失和溯源提供技術保障。

「養蝦十分辛苦,現在從業的有很多是老人,總希望能幫他們做點什麼。」天津理工大學「星舸歸港」項目負責人何梓正和團隊成員探索出一套機械化行星分布式對蝦飼養模式,實現了蝦塘投飼船精準補料補藥,大大減少了飼料的浪費。2024年,在學校的幫助下,團隊創立了天津慧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併入駐天開高教科創園。

記者在現場採訪發現,青年學子科研創新的目光紛紛投向了身邊火熱的經濟社會各行各業,創新實踐越來越接「地氣」。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2022級學生王凌自大一入學便跟著指導教師深入工廠一線參與研究鉚接設備與工藝,實際操作中,他發現了行業痛點——現有鉚接槍存在拉鉚拉力無法精準控制、生產效率不高和缺乏智能化監控系統的問題。於是,他帶領團隊靶向攻關,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成功研製了數智高效電動拉鉚槍,讓鉚接更加智能精準。

「在小草上書寫大文章,我們很高興能用自己的創新和努力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蘭州大學「草地修復」項目團隊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毒雜草肆虐、草地生態亟待修復等問題。團隊成員周婧介紹,團隊累計推廣草地修復面積20萬畝,帶動超千名農牧民再就業,創收近百萬元。

向未來——

創新沃土點燃青春夢想

「高中的時候,我入選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在上海交通大學完成了化學學科一年期的培養,可以說,那一年的學習為我今天的創新項目奠定了基礎。」帶著自己的專利項目回到上海交通大學參展,南京醫科大學2021級本科生蔣騁昊感慨地說。

蔣騁昊將在英才計劃學習期間所學的材料學知識與如今大學期間學習的醫學知識相結合,創新性提出口腔頜骨缺損治療從惰性治療到活性治療,從填「骨坑」到長「新骨」,成功研發出「皓齒玉成」納米顆粒,配套開發相關應用技術,實現口腔頜骨修復技術革新,為眾多患者帶來更為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

「我們通過設計新的機械結構和應用關節電機,使用智能控制方式對傳統健身器械進行改造,製造出一台多功能健身裝置,讓體育鍛鍊更加便捷、智能。」展會現場,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學生薛宇翔告訴記者,學校有著豐富的科創資源,很多同學都參與了科學探究實踐。

「中國的科研環境能給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國家的創新人才以良好的交流空間,讓每一個具有價值的好想法有機會得到發展。」來自天津大學的德國留學生羅偉哲向記者展示中國和德國學生共同研發的MTR智能舵機和變胞機器人時,對中國的創新氛圍表達了高度讚賞和認同。他表示,前瞻性強、包容度高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是他選擇留在中國進行科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我希望這次大賽上的優秀科研成果能為世界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羅偉哲說。

本報上海10月14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5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任朝霞 胡若晗 通訊員 程媛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0309511714edcf07b149fb73a5c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