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看過高幀版《雙子殺手》的影迷,不足以談論電影藝術的未來

2019-10-23     大米有文化

不瞞大家說,《雙子殺手》上映的第一時間,我就在凌晨花了大價錢看了Cinity影廳首映場。雖然票價很貴,但體驗堪稱驚艷!

我們知道,關於《雙子殺手》的討論焦點,一直集中在要故事性還是要技術上。但對於一項人類從未涉及到的新技術革新,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元選擇題。

不看高幀版《雙子殺手》,是沒有資格評價這部電影的,因為你顯然根本體會不到,它能帶給你怎樣的觀影體驗。

以我個人感受來說,《雙子殺手》絕對是值得你花錢去一趟Cinity影廳,不僅能在電影院給自己洗洗眼,或許也能夠順帶見證下一個電影新世界的開啟。

不論是運鏡、打光還是機位,電影的每個鏡頭都在觀眾最舒適的角度,尤其在銜接和轉折處,李安會用攝影師一般的鏡頭語言安撫甚至寬慰觀眾的心靈。

布達佩斯絢爛的晚霞,柔和鮮艷建築下飛起的鴿子,大海上遊艇劃出的痕跡……一部動作片,你能在安靜的片刻,靜享紀錄片一般的美。

由於3D+120幀+數字造人三項高規格技術的加持,《雙子殺手》幾乎重新定義了「動作」這個詞。

關於電影的一切:角色、景框、表演、場景、服化道……似乎都在這個無比清晰的世界裡被重新定義。

不誇張得說,《雙子殺手》讓動作電影從此變得鮮活起來。24幀率下的動作電影,不論是《諜影重重》還是《速度與激情》系列,在高速的動作場景中,人物都是模糊的。

尤其是高速追車和戰鬥場景,你無法清晰地捕捉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無法清楚得看到遠景和近景,甚至有些打鬥也讓觀眾感覺「眼暈」。

但《雙子殺手》不同,攝像機360度圍著摩托車,加深了空間感,幀率提高,不在需要低速率下拍攝高速鏡頭,甚至人臉上的皺紋都看得清了。

不僅僅如此,《雙子殺手》帶來的,還有極致的真實。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對故事開場亨利的射殺記憶猶新。

在24幀的電影里,子彈出槍的動態和射擊效果,是需要特效做出來的,不然根本無法捕捉。

但在《雙子殺手》中,子彈射入高速行駛列車的玻璃瞬間,我們可以很清楚得捕捉到子彈射入、玻璃花濺起的物理動勢,第一次體驗高幀攝影帶來的震撼。

當然,還有故事最後加特林機槍掃射的片段,

這個慢鏡中,能清晰得看到貨架上貨物被打碎,薯片和膨化食品爆開,各種碎片傾瀉而下。

它帶來的沉浸感也隨之加深,對熱武器的恐懼和對反派的情感奔涌也隨之而來。雖然很多觀眾對電影抱有「技術無用」的觀點,但無疑,技術是可以改變電影的。

24幀的電影,我們看了一百年,而我也清楚地知道,李安選擇用這種技術拍攝《雙子殺手》的時候,是知道後果的。因為他要挑戰的,是人類百年來的審美和觀影習慣,要改變的,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固有認知。

在我眼中,李安依舊是那個拿著小金人吃漢堡的樣子,他一直都沒變。

就像他自己所說:「推動電影技術,我覺得我的使命感,有些事情,非做不可」。

你讚嘆過他《臥虎藏龍》的浪漫,體驗過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就能理解他《雙子殺手》所帶來的驚艷了。

不止視覺,這部電影的主題,依舊能讓我們看到新技術包裹下,那個並未改變的李安。

《雙子殺手》本質上探討的,還是父子親情關係。

年輕版和年老版史皇看似是複製人和本體,實質上的親緣依舊是父子。

不僅如此,《雙子殺手》的主題中還融入了自我壓抑和自由表達之間的衝突和抗爭,用一面鏡子來展示,也是李安獨有的思辨色彩。

終究而言,這是一個與「過去的自己」交流的過程,我相信每個人到了51歲面對二十多歲的懵懂自己,總有想讓他別走錯誤老路的衝動。

對過去青澀的自己進行教誨,把老年的自己當成一個嚴格又慈祥的父親,加上高幀率、3D和最先進的數字造人技術,讓我們身臨其境。

或許我們暫時不能理解《雙子殺手》的先鋒性和前瞻性,但我們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往裡窺探的好奇,

因為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李安探索電影技術邊界的努力,

更有未來電影世界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eM5-m0BMH2_cNUgh4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