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最大的投資遠見:養好身體,善待伴侶,育好子女

2023-11-23     洞見

原標題:中年最大的投資遠見:養好身體,善待伴侶,育好子女

中年最大的投資遠見:養好身體,善待伴侶,育好子女

作者:洞見·念念

為前半生做好布局,後半生才能收穫理想結局。

錢鍾書先生說:「門外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

年少我們都曾熱衷於過熱鬧的生活,在汲汲營營中為自己謀一個錦繡前程。

人到中年,驀然回首才發現:

遠處的熱鬧繁華其實與自己無關,而真正值得珍惜的東西,就在自己身旁。

行至中年,該是為後半生好好做準備的時候了。

守護好手中已擁有的幸福,讓自己心有所安,老有所依,才是最有遠見的投資。

01

養好身體

人在無病無痛的時候,是不會在意身體的,以為健康是永久的常態。

等病來如山倒時,就會明白,不良生活的所有消耗,都暗中標好了代價。

今年,認識的一位朋友突發腦溢血,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

他之前是個拚命三郞,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是加班應酬連軸轉。

經常晚上趕完工,又接著去參加各種飯局酒局到凌晨。

長期作息不規律加上飲酒過度,讓他在幾年前就有胃炎和偏頭痛,卻並未引起重視,隨意吃點藥就糊弄過去。

發病那天,他先是感覺脖子僵痛,隨後是後腦內部一陣暖意,症狀和之前的頭痛完全不同。

他覺察到了情況不妙,立馬叫同事幫忙打120急救電話。

送到醫院後,果然很快就診斷出是腦動脈瘤破裂,被直接下達病危通知書。

萬幸的是,因為搶救及時,在ICU住了幾天後,朋友總算挺過危險期。

自那時起,他認真聽從醫囑,按時吃藥,定時休息。

「以前總想著要做很多事,賺很多錢,現在算是悟了,命要是沒了,還談什麼其它?」

面對繁忙的工作生活,習慣於把健康置後,用身體換名利,是我們很多人都在犯的錯誤。

到了要失去它之際,才倍感珍貴卻往往悔之晚矣。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于娟在患癌後所寫下的臨終遺言:

「得了病後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會出現許多預警信號。

我們要做的,就是重視這些信息,早預防,早調理,別把小病拖成大病。

堅持每年定期做一到兩次體檢,熟悉各項指標,對有問題的指標及時跟蹤複查。

生活中也要捨得在健康方面投入,為自己和家人做好飲食搭配和營養規劃。

體質的改善,都是長期內養外調的結果。

騰不出時間來睡覺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騰不出錢來養生的人,遲早會騰出錢來交醫療費。

人生下半場,有什麼都不如有個好身體。

這不僅是一本萬利的投資,更是最高級別的炫富。

02

善待伴侶

作家尼克斯說: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下詩篇,其餘則平淡的散文。

每個人在結婚之初都是奔著幸福去的,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鍋碗瓢盆的瑣碎生活中浸潤久了,便會發現,相愛容易相處難。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相伴到老,從來不是看你跟誰過,而是看你想怎麼過。

莫言和杜勤蘭相識於棉油廠當工人時期,求婚時的莫言只是個一窮二白、其貌不揚的小伙子。

杜勤蘭卻看準了莫言的為人,在莫言應徵入伍後,更是義不容辭撐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責任。

妻子獨自操持家庭的辛苦,莫言也一直默默記在眼裡,再忙都會打電話或寫信回家關心慰問。

後來莫言的事業開始步入正軌,成為文學界公認的明星人物。

杜勤蘭感到高興的同時,又想到自己只有小學文化,與丈夫的差距太大,免不了心生擔憂。

在一次莫言回家探親時,杜勤蘭忍不住直接問他,現在到底會不會嫌棄自己?

莫言說:「我當初選擇你就是一輩子的事,任何時候都不會變心。」

成名後,莫言身邊確實不缺仰慕追求者。但他很清楚,一路走來,如果沒有妻子的無條件支持,自己根本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正因如此,關於外界對他們夫妻不般配的種種傳聞,莫言的回覆也永遠只有一句話:

「我與妻子有愛情,靈魂的契合與學識和地位無關。」

如今兩人的婚姻已經走過四十多年的時光,依愛恩愛如初。

都說,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卻各有各的不幸。

其實原因就藏在你對伴侶的態度里。

很多人一邊抱怨婚姻很難,一邊又總把笑容留給外人把脾氣留給愛人,對愛人習於挑剔指責。

理性成熟的人則會明白,婚姻是並肩同行的旅程,要靠相互扶持體諒才能走得長遠。

所以,他們會把伴侶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生活中更會儘自己能所能給對方以理解和包容。

《聖經》里說: 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獄。

你把另一半當寶,就會收穫一個琴瑟和諧,溫暖有愛的港灣。

你把另一半當草,到頭來就會把家變成一個貌合神離,毫無溫度的地方。

一人一心,白首不離;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漫漫人生路,能讓一個人始終與你相濡以沫,陪你三餐四季,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的投資?

03

育好子女

剛成家立業時,我們努力拚搏,不懈奮鬥,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人到中年後,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應該及時調整狀態,多抽出時間精力來陪伴教育孩子。

因為,把孩子教好,本來就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麥家的兒子麥恩在初二那年,突然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去學校,也不允許父母靠近一步,否則便會鬧著要離家出走。

兒子突如其來的叛逆,讓麥家和妻子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開解孩子,他們試著把老師同學請到家裡來,卻全都被孩子拒之門外。

最終,他們決定用默默守護的方式,共同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艱難時光。

有一次妻子需要去成都半年,麥家就取消了所有出差和工作,寸步不離地守了兒子半年。

就這樣,麥家用無私的父愛,慢慢融化了兒子心上的堅冰,也換來兒子的光明人生。

三年過後,幡然醒悟的麥恩開始走出房間,重新投入學習,並成功考取了美國費城大學。

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明天,就藏在父母今天的選擇和行動。

父母沒有擔起應盡的責任,任由孩子成長脫離正軌,變成問題少年,將來遲早會有給孩子還債的一天。

董卿也說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錢是掙不完的,但孩子的成長期卻是有期限的。錯過了,就再不可逆。

深知這個道理,工作再忙,董卿也會抽時間去幼兒園的接兒子放學,晚上陪兒子做親子閱讀。

《格言聯璧》中有句名言:至要莫若教子。

到了一定年齡,孩子的人生走向,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

每個被拖垮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不爭氣的孩子;

同樣,每個底氣十足、晚年無憂的父母身後,必然都站著一個懂事上進的孩子。

趁現在還來得及,記得提醒自己: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在孩子需要時親力親為,多為親子教育做投資,多給孩子以陪伴鼓勵,營造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

這不是在耽誤工作,是在為你往後餘生打造最大保障。

很喜歡佛經中的一句話:

有遠見者,看未來而不看眼前;有作為者,爭千秋而不爭一時。

人總是很容易被浮化喧囂的表象所迷惑,看似疲於追尋,實則徒勞無功。

人生過半,要學會把眼光放長遠,遠離無用社交,只將時間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與事。

養好身體,顧好家庭,教好孩子,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

當你懂得為前半生做好布局,自會在後半生收穫理想結局。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e7992ae001676cd88fc567383e6e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