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1期文化產業評論
從喪系、佛系、躺平進階到擺爛,背後反映著一脈相承的反內卷抗爭意義,體現出文化共情的生產傳播、個體的自我展演與防禦等。擺爛文化主要體現為普通人和文化名人共同參與擺爛文學與表情包的生產、創造和傳播。但有關擺爛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要想正確看待擺爛,就得認識擺爛文化發展上的連續性,正確把握其積極意義並予以正向引導。人們真正希望的其實是既能輸出有趣的擺爛文學,又有能力擺正自己的生活。
作者| 梔晞(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近來網絡興起一股新勢力——這群人也被稱為「擺爛大軍」。他們一反常態,直白地表達自己不想努力的情緒,用輕快的語氣和無所謂的態度來對抗旁人催促奮鬥的勸誡。
他們不懼將「廢物」「爛」「懶」「笨蛋」的標籤往自己身上攬,甚至主動出擊,誰要是敢push他們,一大堆擺爛表情包直接轟炸過來,「我就爛,你能怎樣?」。
用最燦爛的笑臉說最讓人無可奈何的話,走對方的路,讓對方無路可走——這正是擺爛大軍以不變應萬變的反內卷訣竅。拒絕焦慮,反對內卷,就從「擺爛」做起!
那麼,擺爛是如何出現的呢?擺爛到底是什麼?它真的能夠對抗內卷,化解焦慮嗎?透視擺爛,我們能發現什麼,又應該如何看待「開擺」行為呢?
開擺人生百態
「擺爛」一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擺出一副爛模樣」,大家普遍認為「擺爛」源自NBA,內行人解釋說最開始的「擺爛」是為了讓弱球隊拿到很高順位的選秀權再慢慢變強,因而故意追求墊底排名的行為。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行業內權衡利弊之下做出的能夠規避風險的選擇。
後來,「擺爛」一詞進入遊戲圈,也用於形容在遊戲比賽無法勝利的情況下任其自由發展,甚至掛機、故意輸下去的選擇。
然而,「擺爛」一詞真正火起來還得是其成為網絡流行語之後,甚至該詞也從中性詞彙滑向負面詞彙,從「擺爛為了以後更好」變成「真的拉胯」、存在「放棄抵抗、自暴自棄」的嫌疑。
因為不止在遊戲、比賽中,世間萬物皆可擺爛。
「擺爛」泛化之後,人們更願意將其形容為「破罐子破摔」,但其也有「明明有擺平的能力,但因事情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和「迫於現狀或出於自身心態和選擇,而寧願放棄掙扎及放任爛結果發生」的意思。
如今,「擺爛文化」正在蓬勃發展,各路選手紛紛「開擺」,創造自己的擺爛世界。簡單來看,根據創作形式,可以大致將「擺爛文化」分為擺爛文學和擺爛表情包,兩者還可以相互搭配達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根據創作者,可以大致將其分為普通人的「擺爛」和文人的「擺爛」。
一方面是普通人的擺爛文案與表情包二創。
擺爛界之「划水怪+拖延症晚期」:「能不能不做,能不能給別人做,能不能明天再做,能不能明天給別人做」。
擺爛人,選擇用微笑自嘲來反駁雞湯文學,更是不惜以「廢物笨蛋懶蟲」自居,陰陽怪氣到對方無可奈何。
不僅如此,他們還能用最肯定和最讓人信服的語氣說著「事情給我,那就完蛋」的保證。
若要問他們為什麼擺爛,擺爛人:這只是我單純的想法和意願,不想勤奮工作,不想拚命生活。
另一方面,擺爛人也致力於尋找不少文化名人的擺爛文案來壯大自己的隊伍。
比如作家余華就曾因一則「想睡懶覺,不想上班」的採訪視頻而登上熱搜榜,網友們驚呼,文化人竟也跟我們一樣想擺爛!
除此之外,網友還四處搜集了許多文化名人的「擺爛」文案,不斷發掘和名人們的「擺爛」共情。
可以看到,擺爛文化其實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帶著跟佛系、喪系和躺平文化一脈相承的文化個性,頗有種「氣死聊天對象不償命」的任性感。
繼「我佛了」「我好喪」「我想躺平」之後,「我想擺爛」又出圈了,而擺爛文化又緣何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呢?
擺爛就是上頭
首先,沿著佛系—喪系—躺平到擺爛文化一脈相承的反內卷心理而來,可以發現在孕育擺爛文化的時期,擺爛人擁有更加豐富的與其對立面鬥爭的經驗,因此選擇了更進階的方法展開對抗。
仔細來看,佛系文化強調「無欲無求、平淡寧靜」的生活態度、喪系文化指出當代人存在的「悲觀、頹廢」的心理,躺平文化側重「拒絕拚命、維持低慾望生活」的精神狀態。而擺爛文化其實突出的是「有能力和策略、但心態不佳不想努力」。
發展到擺爛文化時,最重要的一點是面臨的社會情境不同。前面三類文化在過去的發展中總是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的形態與主流文化價值觀產生衝突,尤其是最近的躺平文化備受指責。
「躺平」的確不合乎整個社會共同奮鬥、不斷發展的整體趨勢,官方主流媒體等出於國家的整體發展需求而勸誡人們努力奮鬥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於個體而言,他們其實擁有自己選擇的自由,躺平和奮鬥只是不同的生活態度。
在此情境下,人們才從躺平文化的搖籃中成功孵化了擺爛文化。可以看到,擺爛的文化表達一方面突出強調了自身的選擇和價值表達,另一方面,在應對他人指責時,擺爛人的心態發生了轉化,從「悲觀」「自暴自棄」「放棄抵抗」到「微笑應對」「放棄爭論」,這也不失為一種更強烈的反抗和更巧妙的進化。
從悲觀到樂觀
肯定而確切地表達反抗
其次,擺爛文化的迅速發展也少不了自我防禦和文化共情的功勞。
擺爛情緒的產生其實來自於個體宣洩壓力和自我防禦的選擇。心理學研究曾提出防禦性悲觀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認知策略,能夠通過降低自身期待來維持自尊,並預防真正失敗所導致的受挫感。
可以看到,擺爛人首先將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降低,就算得上是一種明顯的自我防禦策略,事先聲明自己在擺爛,哪怕最後結果不好,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說這是自己擺爛的結果,從而避免了被別人嘲諷廢物或能力不行的煩惱。
降低期待,幸福翻倍
在網絡空間中,個體情緒的社會化傳播還意味著情緒分享存在觀點衝突和抱團的圈層化現象。擺爛人基於類似的經歷和認知情緒形成自己的圈層,個體通過共建的意義符號親身參與「擺爛」網絡話語的實踐,通過共情又有助於產生群體認同,在群體內將情緒進行消解,再藉此實現情緒傳染和共鳴,進行二次傳播。
最後,擺爛的迅速流行還跟個體的自我展演、「沉默的螺旋」有一定相關。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當個人意見與大多數人或周圍環境的觀點意見產生分歧時,人們通常會因為孤獨和恐懼而放棄自己的不同看法並變得沉默,從而使單方面的意見勢力不斷壯大。
即便部分個體不想擺爛,想要拼搏內卷,在擺爛大軍中似乎也會顯得格格不入。因此,為了融入集體,有些人也會選擇戴上「擺爛」的面具來偽裝自己以獲得安全感、歸屬感。
可以看到,在如今的社會大背景下,作為進階版的躺平,擺爛其實意味著個體對生活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從悲觀轉向樂觀,是情緒的宣洩,也是共情的生產傳播,更是融入集體,激發群體認同的訣竅。
擺爛事出有因,而作為群體中的一員,我們又應當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呢?
擺爛的兩面性
網絡上有關擺爛的評價其實也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傾向。有人認為擺爛就是懶惰、自私和逃避責任的表現,但有人則認為擺爛只是一種口嗨式的表演,但並不會成為長久的生活態度。
擺爛的負面評價
擺爛的正面評價
一方面,要正確看待擺爛一事,就要事先明確擺爛的前提資格——做出擺爛選擇時是否是獨立自由的、又是否清晰地意識到擺爛的後果。
擺爛原應是個體的自由選擇。簡單來說,個體之間本就是相異的,群體之間也是如此。人們能夠探索不同生活方式,並且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依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只要自己經過理智和判斷力去選擇和決策,確認自己能夠承擔「全盤擺爛」的結果,旁人也無法過分指摘。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無論最後過成什麼樣子,個體都應該對自己負責。
但我們事實上觀察到的是一些個體在群體裹挾之下「被迫擺爛」。
其實個體身處群體之間,一定的展演或許是融入群體的潤滑劑,但最應警惕的是喪失自己的自由選擇和理性看待能力,盲目從眾,跟風擺爛。正如約翰·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必須預防流行的輿論和情緒的暴政,預防集體意見對個體獨立的合法干涉越過限度。
所以,在開擺之前,不妨認真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擺爛,又能否真的接受「一擺到底」的後果。否則,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你以為全世界都在擺爛,但最後只有你自己在擺爛」。
另一方面,從擺爛文化發展的連續性來看,其出現是必然的,但往往缺乏正確的引導。
從喪系、佛系、躺平文化到擺爛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這幾種文化所表達的反內卷意義其實是一致的,都是助力生活解壓的表達方式。在文化發展的前期,人們都會積極參與到其該類文化的生產過程中,積極參與意義創造、挖掘和傳播。
但事實上,這些文化可能只是開闢了宣洩的途徑,並沒有真正鼓勵大家放棄生產生活。然而,當其發展到一定階段,仍有可能存在負面意義蓋過正面意義傳達的風險,這就會引來許多人的批評指責,隨後,其文化表達也需要改頭換面後才能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因此,正確看待此類文化,還需要對其加以正確引導,避免此類文化被污名化。
僅就擺爛文化而言,其主要表達了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作為傳承下來的亞文化反抗意義,為人們提供了合理而正大光明的發泄出口,二是在喪系、佛系、躺平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進。
擺爛,說到底也不過是一種調侃式的文化表達,雖然表達了人們想要短暫逃避壓力生活、擺脫焦慮和責任的心理訴求,但我們都明白,擺爛並非長久的優中之選,只是幫助緩和心態和暫時性的選擇,是人們慣用自嘲、陰陽怪氣來給生活增加調味料的手段之一。
作為發泄的出口,擺爛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它也傳達了一種幸福生活的策略美學,學會接受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可以接受「過程努力」,但萬一結果還是不行,我們也學會微笑著坦然接受。
也就是說,嘴上說著擺爛,但大多數人都不會真正擺爛到底,哪怕當生活真的一團爛時,擺爛人也並非沒有重頭來過的勇氣。
而對於是否真正擺爛的問題,我們則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都沒有那個資本去鬧騰、去忍受真正一團爛的生活。哪怕是真的擺爛,什麼事都不幹,大多數人也還是感到生活無趣的居多。
可以說,擺爛的心態人人都會有,就像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一樣。不再將擺爛心態藏匿,而是大膽表達出來,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其實也是一種突破。
所以說,就個體而言,在面臨社會生活中巨大誘惑、龐雜事務的時候,難免會滋生想要擺爛的心態,但為了個體的長久發展,大多數人還是應當認清自己當下的情況,理性把握自己的選擇與方向,充分認識收穫往往與付出成正比的道理。
同時,切忌盲從他人,「一擺到底」。每個人的奮鬥基礎、追求目標都是不同的,不必過分對等他人,否則可能徒增自己的心理壓力和加劇選擇困境。
知乎提問截圖
最後,其實我們真正嚮往的,也許正是邁過曾經混亂不堪的低谷,靜待時機,調整生活節奏和心態,做好能擺爛也能擺正的二手準備,如此,既能任性一把,又能活得通透。
結語
擺爛文化作為生活的調味品,可以讓人們在壓力生活之外,更順暢地在網絡空間進行意義共享的實踐,激發人們的創作和傳播熱情。擺爛之心人人都有,但並非人人都能有擺爛的資格,有勇氣接受「一擺到底」的結果,說到底,大家不過是想享受擺爛的暫時性爽感,但並不是接受自己的生活也一團爛。正確看待擺爛,就要準確認識擺爛的兩面性並加以引導,如此,才能既任性又通透。
參考文章:
1、陳友華,曹雲鶴.「躺平」:興起、形成機制與社會後果[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9):181-192.
2、王成軍,黨明輝,杜駿飛.找回失落的參考群體: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邊界條件的考察[J].新聞大學,2019(04):13-29+116-117.
3 、《如何看待NBA球隊擺爛?》
話題互動
您對擺爛文化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群
推薦收聽
全國小學生都在唱!《孤勇者》憑啥火了?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創始人卷錢跑路,萬門大學暴雷早有預謀
看完林黛玉發瘋文學,發瘋的竟是我自己
被售後壓垮的泡泡瑪特,還能成為迪士尼?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梔晞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