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8個黃金教育法則(請父母收藏)

2023-10-27   洞見

原標題:人民日報推薦:8個黃金教育法則(請父母收藏)

人民日報推薦:8個黃金教育法則(請父母收藏)

教育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更不是控制。

作者:洞見muye

著名教育學家李鎮西說:

「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

再好的學校也無法代替家庭,再優秀的老師也無法取代父母。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

父母有好方法,孩子才有好未來。

今天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8條黃金教育法則,幫你培養出一個自律、自信、樂觀的孩子。

01

賞識法則

特級教師魏書生說:甭管多差勁的孩子,能挖掘出他身上的閃光點,就離優秀近了一半距離。

魏書生曾教過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平時不做作業,語文考試只考8分。

但魏書生真誠地肯定男孩:一個從不聽課、不寫作業、不看書的學生,還能考8分,這就是一種天賦。

男孩從來沒有在學習上得到過認可,聽到魏書生的話後,他重拾了自信。

他利用一星期時間死磕生字,又利用一星期時間死磕文學常識。

從8分到26分,再到慢慢及格,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軍校。

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教育不是盯著缺點,拚命改造孩子,而是要學會賞識孩子。

哪怕孩子身上有99%的缺點,也要用放大鏡找到那1%的優點,然後再把1%的優點放大到99%。

接納和賞識孩子,對他的每一次努力都豎起大拇指,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每個傑出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會賞識他的父母。

02

多元法則

如今,很多父母都是唯成績論。

但真正傑出的人,並不一定都是成績優異的。

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小時候成績不好,老師挖苦他、同學排擠他。

父親卻看到了他在美術方面的天賦,引導他完成了畫家的夢想。

錢鍾書數學成績不好,北大校長看重他文學天賦一樣錄取了他。

朱德庸和錢鍾書,他們學科成績並不優異,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著過人的長處。

科學家就是擅長做研究,我們不能要求他像莫言一樣寫出優秀小說;

廚師就是擅長做菜,我們不能要求他去做個工程師。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只看孩子分數,而不顧其他。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人各有其長,不要強迫你的孩子成為一條會爬樹的魚。

不要用單一的成績來衡量孩子,幫助孩子發掘他的潛質,給他提供成長的土壤、養分,讓他成長為他自己。

03

全面法則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從小成績優異,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順利考上了一所985名校。

畢業以後進入大公司做會計出納工作,幾年間貪污上百萬,挪用上千萬,最後鋃鐺入獄。

試問,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為人父母想要的嗎?

這個故事給我們最大的警醒就是:孩子只要學習好,別的什麼也不用管,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聰明的父母,孩子的成績、品德一手抓。

好成績,可以幫助孩子成才,走上更高的社會位置。

而好的品德可以為孩子托底,讓他不會從高處墜落,摔得頭破血流。

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04

鼓勵法則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鼓勵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長期被父母鼓勵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無論她做任何事情,爸爸總對她說: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就是天才。」

傅園慧對爸爸的鼓勵深信不疑,她也堅信自己就是最棒、最好的。

所以從小到大,她性格積極樂觀,遇到再大的困難,她都不會心生抱怨。

中國式父母最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最喜歡做的就是否定和打壓孩子。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鼓勵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活在貶低的陰影中。

父母都要做孩子的鼓勵師,而不是差評師。

05

情感法則

李玫瑾教授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顯示: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

我曾經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12歲的男孩張強,父母離異後他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常辱罵他:

「你怎麼不去死?你就是豬腦子、廢物,是個人都比你強。」

媽媽一次次的羞辱、諷刺、挖苦,讓張強內心充滿了憤怒和羞恥。

他的內心深處開始認同:自己真的就是一個廢物,真的一無是處。

直到有一天,他無法排解內心的痛苦,拿起一把刀,瘋狂地捅向了他人。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你隨口而出的一句話,雖然不會讓孩子的身體留下傷痕,卻會在孩子的心上扎進一根難以拔除的刺。

再小的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尊嚴。

戒掉刀子嘴,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不受傷害,是每個父母的責任。

06

信任法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一項調查發現:

最受孩子喜歡10種父母做法中,排第一的是——「信任我」。

著名電影製片人李小婉有一次在接受採訪時,提起一件往事。

有一天,她接到派出所通知,說她兒子出事了,讓她趕緊去一趟。

她趕到派出所,看到兒子渾身是血,兩顆門牙都被打歪了。

他認定是兒子自己惹了禍,不由分說對著孩子劈頭蓋臉一通罵。

可事實是兒子遇到了搶劫,不僅隨身物品被搶了,還遭到了一頓毒打。

李小婉說,這件事之後,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再跟她說了,哪怕被誤解了,也不會費力解釋。

被傷透的心,哪怕傷口癒合了,但傷疤依然還在。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愛孩子的父母,卻很少有無條件信任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

從小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有著極強的安全感,他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會敞開心扉尋找父母幫助,成長也會更加順利。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甚至自我懷疑。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無條件的信任。

07

行為法則

前兩天,看到一則消息。

安徽合肥,一名8歲男孩睡醒後看到奶奶正坐在桌前讀書。

於是,他也靜悄悄地坐在一旁,自然地拿起書籍開始閱讀。

據男孩媽媽講,家裡大人平時都有閱讀習慣,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同樣熱愛閱讀。

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

當你發現孩子越管越差勁時,不妨暫時收回對孩子的關注,多往自己身上使勁。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自己先要戒掉手機,多看書、運動;

想要孩子有話好好說,不輕易發脾氣,自己平時就要做好情緒管理。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寫道:

「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

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

教育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更不是控制。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08

價值法則

先來看兩個小故事。

一個男人在成名賺到錢以後,兒子產生了厭學的念頭。

於是,男人拿錢哄兒子去學校,結果孩子拿了錢便跑去網吧打遊戲。

兒子輟學後,他也沒想過把孩子送去學個技術,以後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

相反,孩子每天待在家裡,不是打遊戲,就是看電視。

因為他一直給兒子托底,傳遞給孩子的價值感是:就算不上學、不工作、不努力照樣可以過得很好。

兒子才二十歲出頭,就淪為了一副廢柴模樣。

這是「大衣哥」朱之文的育兒方式。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名人,她住在香港1.6億的豪宅里。

但她不僅不富養孩子,反而捨得讓孩子去吃苦。

她帶著孩子頭頂烈日,捲起褲腿彎著腰,扎在水田裡插秧苗。

在這種教育下,孩子自然體驗到了勞作的意義,也懂得一蔬一飯來之不易。

孩子想要零花錢買零食,就必須得幫助爸爸洗車,通過洗車掙零食或零花錢。

通過這種方式,她讓孩子們明白了賺錢的辛苦。

這是「跳水皇后」郭晶晶的育兒方式。

父母把什麼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最後就結什麼果。

父母正確的三觀,是帶孩子去看世界的路。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能培養出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

看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孩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就一番事業。」

這世上從沒有橫空出世的優秀,有的只是千般付出後的得償所願。

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

點個贊吧,和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孩子走過風雨,通向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