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再刷屏:我們與父母之間,終究會是一場盛大的離別

2019-06-15     如夢如晰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買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大愛無言。朱自清的《背影》似乎恰好說明了這一切。

他的父親,從來不說什麼,只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兒子:我愛你。但當我真正深入了解以後,才發現,原來我們被朱自清騙了很多年。

01

朱自清其實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朱鴻鈞,字小坡,曾任徐州榷運局長,俗稱「煙酒公賣局長」,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差。

朱自清從小吃穿不愁,可是後來,當上官老爺的朱鴻鈞開始膨脹,一邊挪用公款,一邊包養小三。

期間,朱自清的祖母也曾勸誡,要朱鴻鈞潔身自好,但他置若罔聞,後來,終於惹火燒身。被革職之後,他不僅丟了官,還欠了一屁股債,祖母因此氣急攻心,不久之後病逝。

朱自清與祖母關係極好,祖母過世後,他非常難過,但這其中,也有對父親朱鴻鈞的怨恨。

如果不是朱鴻鈞在外花天酒地,無災無病祖母,絕不會這麼快過世。

家道中落,父親朱鴻鈞丟了官以後,家裡失去了經濟來源,最後只得靠變賣家產度日,他的脾氣也愈發暴躁。

這一年,剛剛20歲的朱自清,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與妻子武鍾謙結婚不久後,決定提前一年從北大完成學業回家。

一年修完最高學府兩年的學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可是朱自清還是咬牙堅持下來。

1920年,因成績優異,朱自清得以在杭州第一師範學校任教。能夠掙錢以後,朱自清每月將自己一半的工資寄回家,剩下一半,用來添置家用,家庭總算暫時安穩。

02

然而,令朱自清意想不到的是,平日裡開朗愛笑的妻子,漸漸變得鬱鬱寡歡,有時甚至獨自一人在房間偷偷抹淚,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父親。

父親失業後,抑鬱暴躁,每每見到兒媳的笑容,總會破口大罵:「家裡都這樣了,你竟然還笑!」活生生把一個愛笑的女子逼得抑鬱。妻子武鍾謙體量丈夫,不願朱自清為家庭瑣事勞累,所以一直默默忍受著,即便後來因鬱結於心而染病,她也從未向丈夫朱自清提起過。

1921年,朱自清回揚州任省立第八中學教務主任,升了官,收入也有所提高,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可父親朱鴻鈞卻並不滿意,他一直嫌名校畢業的朱自清掙錢太少。

恰逢當時妻子再次懷孕生子,小家庭開支大了,給父親那邊的錢自然相應減少。

然而,在小妾的教唆下,父親朱鴻鈞利用自己和校長的私交,直接讓學校將朱自清的工資交到自己手裡。

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收入來源,家中又有孩子、妻子要養,這令朱自清大為窩火。

一面是想要像封建家長一樣控制兒子的父親,一面是新時代追求人格獨立的兒子,兩人矛盾一觸即發。

加之朱自清又發現,妻子抑鬱正和父親有關,頓時怒火中燒,憤然攜家離開。自此,父子關係陷入僵局。

離家一年,朱自清自覺當初太過衝動,仍然心念父親,於是帶著妻兒回到杭州老家,可父親竟然對朱自清一家拒之門外,後來在家人勸說下,才讓朱自清進了家門,但仍對他不理不睬。

這趟求和之旅,令朱自清鬱結於心。可是第二年,他還是選擇回家,以為父親總該消氣,但父親不但不給好臉色,還依舊覺得「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甚至說兒媳武鍾謙的笑令他惱火,痛斥朱自清沒好好管教自己的妻子。

這一次爭吵,令朱自清徹底心寒,此後多年,再未與父親聯繫。

03

歲月是最好的老師。

幾年未見朱自清,終於讓父親朱鴻鈞開始反思過去種種,由於身體大不如前,朱鴻鈞開始思念兒子。

他當然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由於當時封建思想,父為子綱,為父者,他總是在孩子面前保持著自己的威嚴,以致於消磨了父子之間的愛。

他曾給予朱自清最多的愛,也傾注了最多的心血。即便在家境最艱難時,就算借錢,他也要為外出求學的朱自清,定製防寒的紫毛大衣。

為了讓兒子成才,不管境況如何,他從未刻薄過孩子的教育。不放心新式學堂,他甚至白天將朱自清從新式學堂里接出來,晚上又將他送去夜塾繼續學功課,對於朱自清的學業,他看管得十分嚴厲。

也正因他的精心教育,才為兒子朱自清鋪開了成才之路。

只是後來,晚年突遭不幸後,他對兒子付出越多,要求的回報也越多了。

回頭想想,即便是現在,很多有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一方想要掌控子女,而一方想要獨立,決裂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朱自清夫婦和子女的合影,後排右一為朱喬森。

而另一頭,朱自清做了父親之後,才開始體會父母的難處。

他在《兒女》中寫道:「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

其中,朱自清寫下過一段故事:由於孩子哭鬧,影響客人,朱自清在某一日,將兩歲半的阿九按在地上,狠狠地打了一頓。

隨著年歲增長,朱自清也從一個「家暴」的父親,成為了一個望子成才的好父親。在他的教育下,八個孩子各有出息。經歷世事之後,朱自清變得越發成熟。

畢竟血濃於水,他與朱鴻鈞父子之間的恩恩怨怨,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緩解。

04

1925年10月,朱自清在北大任教時,突然接到一封父親自揚州寄來的家書,父親在信中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這封信,表面上在細絮家常,其實卻是父親放下身段「求和」的信號,父子之間的親情猶在,此時,任何一個子女,在聽到父母對自己說:「自己可能快要死了」,都會不免感傷。

朱自清當然更不例外,回想起曾經父親送他去浦口火車站,父子離別時的場景,他提筆寫下了那篇曠世的佳作,《背影》。

在文中,他寫了很多「囑咐」、「躊躇」等形容,也提到許多「著」、「攀」、「縮」、「蹣跚」等動作,對孩子的態度也都是,「終於忘了不好,終日惦記著那些好」,

滿篇之中,刻畫著一個男人正在老去,那是天底下所有的父親,老去時應有的樣子。

但卻從未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及過一個「老」字。或許是出於對父親的愛,亦或是想要安心當一個騙子,守著父親老去的秘密。

當時,朱自清只想用它告訴父親:「過去的都已過去。」

朱自清與長子「阿九」朱邁生、長女「阿菜」朱采芷合影

不久之後,當《背影》這本散文集,被寄到朱自清老家時,拿到書的朱鴻鈞,迫不及待地帶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地讀著兒子的文章。

朱自清的弟弟,記下了父親讀到《背影》時的場景:「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父子多年的積怨,在那一刻得以消融。

父親,確實算不上一個稱職的父親,但他對兒子的愛,卻從未離散。很多時候,由於代溝,由於家庭矛盾,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會存在著各種衝突。但血濃於水的親情,仍會隨時間流逝,更加彌足珍貴。

05

上一次誦讀《背影》,還是在我初二的時候。記憶里,《背影》中那段父親買橘子的過程,依然歷歷在目,揮之不去。那個帶著一絲刻板、冷峻,又有著很多毛病的父親,忽然像極了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中年人,此時,他正垂垂老去。

曾經的父親,是一座山,他很高大,可以把我舉在頭頂,他很偉岸,風裡雨里有他在我會安心,他很睿智,會講很多我從未見過的新奇事物……可一轉身,那個蠻大如牛的漢子,忽然間變得越發佝僂,原本清澈的臉上,多了許多皺紋。滿頭稀疏花白的頭髮,似乎在告訴你:「他已經不再年輕了。」

我們在前面奔跑著,一回頭,他們已經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或許這一刻,我們也成了朱自清。

終究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到那時開始明白父母的艱辛與不易,父母的深沉與厚重,也會逐漸懂得他們對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帶著不適與慌亂。

終於開始明白,我們與父母之間,終究會是一場盛大的離別。

中國式的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從來都隱忍而克制,很少說「我愛你」,卻更願意為你付出一切。

最偉大的愛,總是默然無聲。當你懂得了這一切,也恰好懂得了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d3MPGwB8g2yegNDA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