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掘的唯一帝王陵,挖掘後怪事頻發,被公認為中國考古之痛

2023-06-07     瀾風說

原標題:中國發掘的唯一帝王陵,挖掘後怪事頻發,被公認為中國考古之痛

在中國的歷史中,皇陵一直是一種神秘的存在,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甚至沒有一個人真正見過皇陵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1957年9月21日,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打開。隨著萬曆皇帝的陵墓被打開,無數深埋地底的奇珍異寶再次映入了世人的眼帘,而人們也驚嘆於中國古代皇帝陵墓的豪華宏偉。

定陵

定陵既是中國第一座被官方挖掘的皇帝陵墓,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被授權挖掘的皇陵,在定陵被挖掘之後,官方再也沒有授權過任何組織和單位去發掘皇陵。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定陵在被考古隊挖掘的時候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情?為什麼在定陵之後無人再敢挖掘皇陵?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考古界不願提及的傷痛——定陵挖掘悲劇。

中國歷代皇陵之最——明十三陵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被視為九五之尊和封建國家的象徵,因此,封建皇帝一方面合法地統治著普天之下的子民,另一方面也享受著無可比擬的生活待遇,後宮佳麗、山珍海味、錦衣玉床等等可以說是皇帝的日常標配,直到今日,能夠過上皇帝般的生活仍然是很多人做夢都想要實現的。縱觀古今中外,人與人之間唯一一件絕對公平的事恐怕就是死亡了,在死神面前,連帝王也不能稍作停留。

定陵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的死亡和安葬是國家的大事,皇帝的葬禮屬於封建國家最高層次的喪禮。按照慣例,皇帝剛即位時就會徵用大量民力財力為自己修建陵墓,皇陵的修建有時候會長達幾十年,甚至連皇帝去世時皇陵都還沒有修好。單從皇陵修建的時間來看,我們也可以想出皇帝陵寢的豪華程度。其實,中國大多數的皇帝陵寢之所以修建耗時長久,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來皇陵要設置在無人能夠打擾的風水寶地,而這種風水寶地的尋找往往耗時耗力;二來皇陵作為皇帝死後長眠的地方,其規格往往和皇帝生前享受的一樣,有的皇帝寢宮甚至是按照皇宮一比一還原修建的;三來皇帝生前使用過的物品也要在皇帝死後隨其下葬,甚至還會有妃子和奴僕為皇帝陪葬,陪葬品在陵墓中占用的空間也不會小;四來皇陵的保養和防水也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工程。

明十三陵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陵之中,規模最宏大、埋葬皇帝和皇后最多的陵墓群落莫過於明朝的十三陵了。明朝建國276年,一共誕生了十六位皇帝。很多朋友不禁好奇了,為什麼明朝十六位皇帝只有十三座陵墓呢?原來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位後,將明朝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不在明朝北京首都的十三陵中。另外,明朝景泰皇帝在去世之後,被復辟的明英宗降位為親王,其陵寢也不在明朝十三陵中。

十三陵位於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的天壽山山腳,占地面積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明朝十三陵幾乎是仿照明朝皇宮紫禁城建造的,於1409年至1645年建造完成,其中第一座陵墓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最後一座陵墓是明崇禎皇帝的思陵。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十三陵加以保護,新中國建立之後,明十三陵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十三陵

中國首座被挖皇陵——明朝定陵

其實發掘明朝皇陵的倡議在一開始並不是由中國考古專家提出的,而且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發掘重要的皇帝陵墓由於文物保存難度大並不被許多考古專家看好和支持。那麼,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去挖掘明朝的皇帝陵墓呢?

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倡議是由時任北京市的副市長吳晗和中國文聯主席郭沫若在1955年提出來的。雖然這一倡議在當時受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批評和否定,但是由於吳晗和郭沫若的堅持,挖掘明朝皇陵的申請還是得到了國家的批准。

郭沫若

在挖掘明朝皇陵的申請被批准之後,郭沫若等人開始率領考古工作隊進入明十三陵進行實地考察。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考古隊是將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作為挖掘目標的。長陵作為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陵墓。郭沫若等人堅信長陵是最具有挖掘價值的,因此剛開始一直把精力集中到尋找長陵上,只是他們一行人在十三陵中勘探尋找了幾個月的時間,也沒有發現明成祖長陵的入口。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又會好奇了,既然考古隊的目標是長陵,那為什麼在最後又會把定陵挖開呢?原來,就在尋找長陵的考古工作隊一籌莫展準備放棄時,有人提議可以把挖掘目標鎖定為十三陵中的其他陵墓。郭沫若等人經過研究之後,決定調轉方向去挖掘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

定陵

一方面,定陵作為萬曆皇帝的陵墓雖然比不上長陵,但也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的。另一方面,當時的考古隊更多的是拿定陵來練手,通過挖掘定陵,或許可以幫助當時的考古隊儘快找到長陵,還能夠積累相關的挖掘經驗,方便之後開展考古工作。這樣一來,無辜的定陵就「躺槍」了。可是,定陵好歹也是一座皇陵,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由於當時的勘探技術受限制,考古隊摸索了一年多才找到了定陵的入口。

找到定陵入口的消息令考古隊重拾信心,他們在連續挖掘十幾天之後,在定陵中發現了一條磚石隧道,他們認為這條隧道很可能連接著陵墓的寢宮入口。為了減少對陵墓的破壞,考古隊員又在隧道旁邊另開了一條新路,就這樣,他們艱難地挖掘了好幾個月,中間還因為失誤挖錯了方向,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找到了定陵地宮的入口。

定陵內部

考古人員在找到定陵入口之後,驚奇地發現入口處立著一塊漢白玉材質的巨大石門,這讓考古隊很興奮,連石門都這麼豪華,更不用說裡面的陪葬品了。考古隊在打開玉門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為了防止木門關閉之後再被打開,修建定陵的工匠在門內放置了抵門柱,門一關上,抵門柱自動下落,從外面無法打開。考古隊費了一番力氣,終於將玉石墓門撬開,沉寂了幾百年的地宮再次迎來了人聲。

萬曆皇帝活了五十六歲,死後被葬入定陵,他生前的大量財寶也成了他的陪葬品。當考古隊員進入定陵之後,開始對其中的文物進行整理。可是,由於欠缺皇陵發掘的經驗和保護措施,很多文物還沒出土就被破壞了。萬曆皇帝的陪葬品相當地豐富,有瓷器、金銀、珍珠翡翠、絕世絹帛、古籍字畫等,而他本人的棺槨更是豪華,裡面整整擺了十一層的陪葬品。

萬曆皇帝畫像

在這次皇陵出土中,考古隊還發掘出了萬曆皇帝的龍袍、金絲織成的皇冠以及皇后專用的鳳冠,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例如,愛看電視的朋友可以發現,電視劇中有關萬曆皇帝的戲服造型幾乎都會有一頂金絲帽子,這種造型就是以定陵出土文物為根據的。定陵的挖掘給了當時的考古人員意想不到的驚喜,可是驚喜之餘,定陵的挖掘也給中國的考古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怪事秘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國考古的傷疤——定陵悲劇

其實,定陵的挖掘給中國的考古工作敲響了警鐘,在那之後再也無人敢提皇陵的挖掘。時至今日,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確保挖掘皇陵時文物不受破壞。其實,單是定陵的挖掘,就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文物損失,還流傳著一些詭異事件。自古以來,陵墓就被活人視為不祥之地,不管如何膽大,進入陵墓總會產生或強或弱的心理障礙。

定陵內部

據說,當時考古隊挖掘到定陵入口的時候,外面的天氣變得很詭異,狂風大作,地宮裡也陰風陣陣。如果說這只是考古隊員的心理障礙的話,那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真的。當考古隊員打開定陵墓門之後,由於保護措施做得不夠,大批的珍貴文物在塵封幾百年之後迅速氧化變色,有些字畫絹帛甚至還變成了灰塵。總之,這次事件造成的文物損失不計其數。

然而事情發展到這裡並沒有結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堪稱詭異。在定陵發掘之後,考古隊員十分重視文物的發掘和保護,但是對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棺槨的處置卻很隨意。後來,萬曆皇帝的屍骨連同他和兩位皇后的棺材隨意地丟在了深山之中。

定陵內部

在當時的人們心中,棄屍丟棺很不吉利,在那之後,也發生了可怕的事情。比如,有人傳說,十三陵附近有一名老婦撿了萬曆皇帝的棺材板,想要為自己打造一副棺材,結果棺材剛造好這個老婦就死了,十三陵附近的村莊也有很多村民身患怪病。另外,當時參與定陵挖掘的民工也都得了怪病,當時考古工作隊的領導之一吳晗和他的妻女也都離奇死亡。

當然了,根據科學證明,這些事件與陵墓中的細菌有著很大的關係,接觸定陵的很多人都被感染了,之後身體都出現了異常的情況。

定陵內部

結語

定陵被挖掘之後,當時的國務院周總理親自下令,再也不准任何人去挖掘中國的皇陵。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當考古技術成熟之後,包括明長陵和秦始皇陵等眾多有名的皇陵都會呈現在世人的眼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cd863bd2040d6238b2691e011d4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