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爸爸」總是能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特別在孩子方面,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愛!
廣州的陳先生近日到北京出差,突遇北京下了場大雪,想到自己活了30多歲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雪,他突發奇想,收集了一箱雪,並叫來快遞取件,想寄給女兒,理由是「不能讓她輸在起跑線上!」
快遞小哥表示從北京把雪寄送到廣州不能保證雪不化,陳先生說化了就化了,開心最重要。覺得女兒在廣州出生,直到現在都沒有見過雪。就是想讓女兒開心一下。
其實陳先生本身也是知道從北京把雪寄送到廣州很難不化掉,但是作為一個父親能夠這樣對自己的女兒讓人覺得特別溫暖,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事,但這樣的小事也體現出濃濃的父愛。
這位爸爸實在是太可愛了!南方人渴望下雪的心情,小爸爸育兒真的深有感觸。雖然現在都30了,但每次下雪,還是像個孩子一樣。
我記得英國文學家切斯特菲爾德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位好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
因為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親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親能不能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直接關係孩子的心智發展和人格的形成。
有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一般都跟父愛的缺失有特別大的關係。據另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在戒毒中心的孩子有75%是因為家庭屬於「無父家庭」。
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明星「房祖名」吸毒,他的父親「成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的。我記得房祖名曾經對成龍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記憶里沒有你的聲音,連背影都沒有。」
我家兩個雙胞胎寶寶特別的黏我,每天中午或者晚上回家,不管我跟他們玩什麼,他們都會特別的開心高興。會模仿你的動作,他們的笑聲真的會感染到你。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天她媽媽對著天空說:「今天的月亮破了,怎麼辦呢?兩個小傢伙都驕傲地說,「爸爸修,爸爸修。」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爸爸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無所不能。
如果這時候爸爸大部分都缺席,不僅會影響孩子長不大、叛逆、不聽話等等,還可能會引發媽媽的焦慮,而且這時候媽媽會將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寶寶身上。會給寶寶過多的關注,太過細緻的照料,把寶寶變成媽媽全部的希望,這樣會造成孩子很難真正的獨立自主。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段對話:
小女孩:媽媽,我是你生的嗎?」
母親回答說:「當然是,我的孩子!」
小女孩又問:「我的弟弟是誰生的?」
媽媽笑著說:「傻孩子,當然也是我生的!」
小女孩有點困惑。她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有點失望地說:「都是我媽媽生的,爸爸有什麼用呢?」
這似乎是個笑話,但它反映了孩子對父親角色的懷疑。
關於父親的調查數據令人擔憂:50%的父親很少陪伴孩子;30%的父親每天與家人吃飯不到一次。70%的孩子上學,由母親或保姆接送;50%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家裡和母親或祖父母在一起;大約20%的孩子幾乎一整天都見不到父親。
教育孩子不單單是媽媽的責任。作為爸爸,更應該擔起責任,積極的陪伴、照顧和教育孩子。
有網友說:父親也想陪伴孩子,但是誰掙錢,誰養家呢?
你要知道,孩子對你的要求並不高,只要父親經常關注他,陪伴他,正確引導他。一個簡短的鼓勵,一個真誠的表揚和一個有趣的故事足以讓孩子感到快樂和滿足。哪一個人不都是在掙錢養家嗎?
建議大家想了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可以去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講課,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你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李玫瑾教授",在下拉菜單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如果一個孩子在校園裡想避免霸凌,和被人欺負,被孤立,被針對,最好的方式是與幾個人通過共同愛好,融入一個小集體,找到一起玩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