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該在這喝早茶,連老廣都回不去了

2022-07-14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真不該在這喝早茶,連老廣都回不去了

提到「早茶」,一般人都會想到兩個「州」——廣州和揚州。可偏偏,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打破了早茶江湖的平靜——游埠(bù)古鎮。

是的,這個有些許拗口的古鎮名字,未必有人念得出,更別提在哪。廟小,只有區區63.5平方公里,卻「大肚」,容得下100多樣早點,擁有連揚州都沒有的「江南第一早茶「的稱號。

游埠的早茶街,有「江南第一早茶」之稱

有點意思了。

不同於廣州早茶的「一盅兩件」,也不同於揚州早茶的「精緻細膩」,游埠古鎮的早茶自成一套體系,江湖、草根,任誰經過都能花一塊錢叫杯毛峰坐上一天。

早茶界要是沒有它的姓名,恐怕是一大損失。

游埠古鎮,早茶界隱藏選手

在喝早茶這件事上,游埠古鎮隱藏得很深,卻絕對不弱。

我們先來搞清楚,游埠在哪?

游埠古鎮的所在地,有個很好聽的名字——浙江金華蘭溪。這座古鎮,就在離蘭溪市區18公里的西南城郊。

游埠古鎮

江南古鎮一般以「粉牆黛瓦」打開第一印象,但游埠不同,它的打開方式別具一格——早茶。這讓它平添了許多的煙火氣。

游埠是吵鬧的。當青磚、小巷、茶氣和來往歇腳的人群產生化學反應,便是游埠如今的樣子:

一條解放街,兩側布滿了茶館。長桌往街上一擺、茶水一泡,街道上的氣息便是流動且互通的:肉沉子、雞子餜、游埠酥餅、豆腐湯圓、烏豇糕、糯米餜、梅菜餜、餛飩麵、生煎包、毛豆腐、油角酥、雙喜糕、游埠發糕、水索粉、七彩小麥鈴、蔥棍糖、雞蛋糕的香氣從四面八方湧來,滾燙的開水倒入茶杯中,裊裊的茶氣便從一個個杯中蔓延開來。

游埠的茶與茶點

游埠古鎮的茶並不名貴,出產自本地的毛峰,一兩塊錢一杯,有經驗的老茶客會把杯子寄存在店裡,從不弄混。泡上一壺茶,點兩三樣小吃,與同桌人天南地北地聊天。你不由得會想起汪曾祺那句:「四方茶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肉沉子是游埠古鎮的頭牌,別看名字古怪,其實就是往生雞蛋黃里填肉沫,但真要做起來可是個「精細活」:選取當地土豬肉中的夾心肉,肥瘦相摻,輔以土醬油、料酒等作料,剁碎攪勻便是那肉沉子的餡料。再在碗中敲入一個雞蛋,用筷子慢慢把餡料塞入生蛋黃里,鍋中倒水大火燒開,放入「肉沉子」溫火煮上五六分鐘,撈出放入碗中,加蔥花和醬油,「肉沉子」便大功告成。

肉沉子的製作過程

如此煮出來的肉沉子,既有蛋香,咬開還有滿滿的肉香,兩者在口腔內交纏,再來上一口湯,那熨帖的感覺,直熨到胃裡,叫人滿足

過去,蘭溪的丈母娘會用「肉沉子」招待回門的女婿,裡面的餡料越多,代表對女婿越滿意。一個沉甸甸的「肉沉子」,也是蘭溪丈母娘招待女婿的最高規格。

塞了滿滿肉餡的「肉沉子」

雞子餜也與雞蛋有關,但做法卻剛好相反:在攤好的餅皮上放上一層豬肉餡,再鋪上滿滿的香口小蔥,包成餜後留一個小口子,放入油鍋中,然後在碗中打入雞蛋,用調料攪拌均勻,把雞蛋液順著小口慢慢地灌入餜中,再煎個七八分鐘,金黃噴香的雞子餜分外誘人。

一口咬下,滿齒生香,是那種豬肉香、蔥香和蛋餅焦香一同在嘴內遊走的感覺。

香噴噴的雞子粿

豆腐湯圓,則以老豆腐為皮,肉料為陷,放入澱粉里一滾,再入鐵鍋,待豆腐湯圓像桌球一樣上下翻滾,便可撈出;游埠的餛飩也非常惹人,餛飩皮裹得薄如蟬翼,包入捶打好的餡料,沖好一碗蔥花湯底,放入豬油和剛撈出的餛飩,困意早去了大半。

豆腐湯圓

但在游埠,一定要吃的是酥餅。而最有名的便是六指酥餅,師傅靠著六根手指,年復一年做了近40年。起面、揉面、擀麵、潑油、剁餡、包餅、刷糖漿、撒白芝麻,放入爐中烘烤,直至酥餅金黃香脆,飄香十里。

游埠酥餅

在游埠古鎮內,還有一種大餅油條。最地道的吃法,就是用餅夾著油條吃。掰開大餅,熱乎乎的香氣噴涌而出,夾上脆脆的油條,指壓之間,酥油層層滲入。這時,要再配上一碗咸豆漿,那滋味,可真叫饞人。難怪當地一直流傳著那句「婺酥餅數蘭溪,蘭溪酥餅看游埠」

就著咸豆漿吃酥餅

在游埠的早晨里,從精神到胃都被填得滿滿當當。

早茶,為何在游埠紮根

放眼整個浙江,游埠可謂毫不起眼。烏鎮、南潯、西塘,哪個不比它赫赫有名,可當時光撥回千百年前,游埠,可是揚名一時的大埠。

它的繁華,得利於水運。明代以前,古衢江流入游埠溪,貫穿游埠全境。因是在龍游縣下游的商埠,故得名「游埠」。

龍游縣

東晉時,已經建有埠頭;到了唐代,游埠已有豪宅大院,外聞寺院鐘聲,初見繁華端倪;而宋時,游埠更設有多處手工作坊,貿易昌盛。

到了明清,游埠更被稱為「錢塘江上游第一埠」,擁有前街埠頭、大街橋埠頭、白鷺園埠頭、柴市橋埠頭等共11座埠頭,儼然成了浙中商埠中心,也是浙贛閩皖交界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錢江上游第一埠」

此時的游埠鎮上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往來的船夫和搬運工人需要歇腳,茶館便應運而生。在這一點上,倒跟武漢的「過早」有幾分相像,一樣地具有江湖氣、市井草根等特色。

游埠人同樣不挑茶館,長茶桌就用沿路門板拼成,磨得鋥亮,要是來得慢了,坐在石墩子上也毫無怨言。不同於一般江南人講究小盞慢飲,游埠人都喜歡用大杯泡茶,茶葉也無需精細,泡得嚴嚴實實最好,喝的就是生活的本真。

一杯茶,便可喝上一天

喝著早茶時,游埠人也不喜歡輕聲細語,反倒聲音洪亮,天南地北地聊著天。當年商賈雲集時,大家就喜歡在這氤氳的茶館中交流著「情報」:誰家今天賺了錢、誰家的貨好……便一五一十地在這茶桌上無所遁形。於是,交流聲、談笑聲、品茶聲、鳥鳴聲、打鐵聲、燒煤爐聲齊在游埠古鎮上演。千百年來,人聲鼎沸才是游埠古鎮的生活常態。

歲月經年,碼頭的繁盛早已不復存在。但喝早茶的習慣卻在游埠古鎮上保留了下來。

游埠習慣了人聲鼎沸的碼頭文化

清晨6點是人最多的時刻,運氣好的找到一個臨窗的位置,看著不遠處的游埠溪,想像著往日的繁華。點上一杯清茶,再來幾樣茶點,大餅油條、肉沉子,游埠人便在這年復一年的茶氣中滋養著自己的心性。

日子,倒也樂得逍遙自在。

喝著茶過日子,有滋有味

從東晉算起,1300多年的歷史沉澱,老祖宗們早給游埠留下了「好東西」。

鮮為人知的是,游埠古鎮是與桐鄉烏鎮、湖州南潯、義烏佛堂並稱為「浙江四大千年古鎮」的,連清代文學家李漁都曾用「看一眼不足為奇,看兩眼怦然心動,看三眼引人入勝」來形容它。

夏日的游埠古鎮

游埠的樣子,逐漸在茶氣中變得清晰。

游埠是由古衢江的水文勾兌出來的,於是游埠溪上多古橋,太平橋、永安橋、永濟橋、永福橋、潦溪橋均為清代所建,總稱「五馬歸槽」

沿著古橋行走,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宗祠、廟宇、牌坊、鼓樓等均保存完好,一如昨日的生活氣息。

游埠古鎮的古建築

古鎮上主要由兩條街構成,一條前街(現稱「中山街」),一條后街(現稱「解放街」)。兩條街都是500多米長,5米寬,南北平行,中間由一條橫街相連,從高空上看就像「H」形。

「江南第一茶」便集中在后街(現稱「解放街」),而其他的街巷則裝滿了打鐵、編竹篾、制秤、做老布鞋等老手藝人。

夏日的游埠

沿著街頭,你還會遠遠地聞到一股醬香味。沒錯,游埠還有一處大醬坊——游埠醬坊。舊時游埠溪兩岸,曾彙集著醬、酒、染三缸和豆腐、糖、油、炒、磨五坊,俗稱「三缸五坊」

步入醬坊,齊齊整整碼著100多口千斤缸,仿佛還看見舊時人們在曬豆釀醬油。

游埠醬油釀造坊

游埠還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保持著古早茶味的游埠古鎮,最初被外界得知就是因為一群攝影發燒友。他們被鎮外野狐山上的白鷺所吸引,漸漸竟發現游埠有條煙火氣濃郁的「早茶街」。自此,游埠古鎮在攝影圈聲名鵲起。

巧合的是,中國近代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故鄉,正是游埠。在上世紀30年代,他將攝影這門新藝術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相結合,向世人展示了東方藝術的意境之美。如今在游埠古鎮,還有一座郎靜山紀念館。

看慣了商業氣,像游埠這種小鎮倒是動人。喝著早茶,在人間煙火氣里覺醒,游埠人早已過出了日子的味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baa91e306fac927d4ce779a4c0a13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