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方法與新視角呈現中德生動文化 訪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

2022-08-12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用新方法與新視角呈現中德生動文化 訪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

柯理博士(Dr.Clemens Treter)出生於1971 年,是一位漢學家,曾經在慕尼黑大學的亞洲學系教授漢學。2005- 2010年間,柯理博士在歌德學院(中國)工作,2016年重返北京,被任命為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今 年9月即將離任。在他離任之際,本刊專訪了柯理博士,請他聊聊這些年來在歌德學院(中國) 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對中德文化交流的未來構想。

Question(以下簡稱Q):您研究過中國文學和中國電影,在任職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之前也曾在大學教授漢學,在各種不同的身份中,您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國和中國文化?

北京德國文件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

柯理(以下簡稱C):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做與中國相關的學術研究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但當時我就明白,中國文化不止一種(就像「德國文化」也不止一種一樣)。在歌德學院(中國)的工作,讓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每一種文化都由多種有時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政治以及審美因素組成。它會吸收或排斥其他文化的元素,會被定義,也會被質疑。在歌德學院工作的最大魅力, 是能在實踐中切身感受不同的方法與闡釋。我們要不斷面對官方對傳統的解讀,但也有機會傾聽各種獨立聲音,與本地藝術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許多藝術家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都能採取十分務實的態度和幽默風趣的方式,這一再令我著迷。

《佛系青年》展覽現場

Q:在歌德學院(中國)工作與之前的工作有什麼不同?您在這裡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C:我2016年重返北京時,整個團隊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讓位於798藝術區的新場地煥發生機, 使它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我們的宗旨是將這個地方打造成有屋頂的公共廣場,為審美和社會試驗提供空間。我們無意呈現代表性文化,而是希望為所有人提供干預和參與的平台。這需要確定主題與形式,例如探討技術和藝術的關係或數字化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它們應當具有識別度,也可以不斷改變和發展。在我看來,我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拓展在中國各地的合作網絡,將各地的策展人和藝術家聯繫在一起,並藉助它們與當地藝術界建立聯繫。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與廣州、西安的獨立博物館和藝術空間合辦展覽,以及與一家貴陽書店合作。但在過去的這兩年里,受旅行限制的影響,我們很難繼續推進這方面的工作。我們的灰盒子展覽成功吸引了全中國各地年輕策展人的參與,為他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實驗空間。

《不透明遊戲》展覽現場

Q:歌德學院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促進德國與所在國的文化交流。在您在任期間,可以從藝術與設計的角度說一下貴方在中國做了哪些跟文化有關的事情 (項目)?

C:近年來一大重要的文化交流項目是與柏林戲劇節的合作。一方面,人們在疫情出現之前有機會在中國現場觀看來自德國的戲劇作品並與導演進行對話;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圍繞戲劇和表演的角色展開討論。「劇本市場」這類活動也激活和推進了年輕的中國戲劇。我們已經以獨立或聯合資助的形式,將五部原創劇本搬上了當地舞台。2021年啟動的中德美術館對話活動匯聚了當代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博物館和策展人。雖然雙方在組織架構、可能性和可行性方面還需要相互更深入的了解,但仍有許多共同的話題。在今年4 月舉行的策展人速配活動中,所有參與者迅速投入其中——討論藏品維護、公共交流乃至藝術的社會功能等實際問題。有些博物館已經在中德美 術館對話的框架下,發起了小規模的展覽和研究項目。

翻譯資助圖書《逝物錄》作家對話

Q:舉辦了這些活動,您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C: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收穫來自兩個方面。一方 面,我們的目標是與中國的新媒體藝術、紀錄片、 舞蹈等相關藝術界展開對話。如果在我們空間上演的戲劇作品能夠吸引獨立戲劇界前來觀看並與演員展開討論,那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另一 方面,我們希望能讓觀眾以生動、開放的形式接觸文化。這種文化與他們戚戚相關,因為它涉及最新的話題,並邀請觀眾參與其中。我們在實驗音樂、青少年紀錄片等領域的許多工作坊,就是很好的例子。

Q:中國有您喜歡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麼?

C:我不想給出具體的名字,因為中國的藝術界實在五彩繽紛。但引發我興趣和關注的藝術家,總是能夠以另一種表現形式呈現複雜的事實,從而改變我們對某個話題的看法——無論是藉助裝置藝 術、表演還是對傳統水墨畫表現力的拓展。當代藝術因創作過程而存在,它離不開觀眾至少在精神層面上的積極參與。我感興趣的是那些讓這一切成為可能乃至向其提出挑戰的藝術家。

歌德學院30周年建院慶祝活動

Q:2015年歌德學院(中國)在798開設了新的空間,這個空間承載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麼?在這個空間裡面,都舉辦過哪些您認為實現了「文化交流」 並取得不錯反響的活動?

C:我想結合歌德學院(中國)建院30周年慶典活動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我們打算與來賓一道慶祝,但不是簡單地回顧過去的30年,而是要展望未來和它面臨的挑戰。我們提出了30個在現在和將來十分重要的問題,例如:「未來:不必『見面』的 時代?」、「30年後我們吃什麼?」以及「未來我們 『信』什麼?」……圍繞這些問題,我們策劃了持續三十小時的活動。它涵蓋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媒介, 面向不同的目標群體,也帶來了從跨文化角度來說,引人入勝的感官和審美體驗。中國、德國和國際藝術家相互對話,同場表演,讓整個空間都動了起來。藝術創作所帶來的緊張感和能量,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被清晰地感知——這就是我們在理想狀態下想要實現的目標。

歌德學院30周年活動作家對話

Q:對於歌德學院(中國)的未來,您有哪些考量和期望?

C:希望歌德學院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地的活動能有力地推動藝術和文化討論,為德國乃至歐洲與中國的交流做出貢獻。希望它能夠繼續成為藝術家和對德國感興趣的人士公認的對話夥伴,從而為在當前的困難局面下為保持交流和保留對話意願做出貢獻。至於以什麼樣的內容和形式實現這一切,還有待於我們去發掘——新方法與新視角也是生動的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地團隊和我的繼任者都有許多創意和有趣的想法。我衷心祝願他們取得成功。(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九月 September

圖 Pictures / 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b173dff54f1929ee445ece733b98f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