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東吳君主是孫策,也會和孫權一樣,偷襲劉備,斬殺關羽麼?

2022-07-0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如果東吳君主是孫策,也會和孫權一樣,偷襲劉備,斬殺關羽麼?

漢末三國時代,東吳和蜀漢兩方勢力的大戰略,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全據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是東吳從孫策開始渡江,建立基業起就提出來的終極戰略。 孫堅曾經為長沙太守,居於上游,他又是江東人,長江上下游的地利關係,沒人比孫氏更懂。

東吳認為漢室不能復興,要建帝王之業,取劉氏代之,這個時間其實很早。 即使孫策不早死,也並不會選擇第二種戰略。孫策西進,大破黃祖,就是解除上游勢力對自己的威脅。

而孫策生前謀劃的偷襲許昌之類的,只是一時之見利而動,西進奪取荊州,才是東吳的根本大戰略。原因很簡單:

如果無後方作戰去偷襲許昌,一路補給怎麼解決?萬一許昌攻克不了,就是全軍覆滅,孫策不可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說到底,許昌距離江東太遠了。如果要穩紮穩打,那就算他拿下淮南,一路推進,無非是在豫州、兗州某座堅城下碰壁,然後就結束了。江東不穩,長江上游沒拿下,徐州也沒拿下,孫策有多少精力能投入多少資源和袁紹夾擊曹操?

因此,無論東吳主事者是孫堅、孫策還是孫權,都必然要奪取荊州,而絕不可能把長江上游全讓給劉備,自己專心北上進攻曹操。 如果孫策活著,恐怕更加會和周瑜在奪取江陵後 的思路一樣,提前和劉備火併,而絕不可能選擇魯肅的妥協政策。

東吳的長江大戰略,並不是魯肅才提出來的,實際上在孫策渡江時候就提出來了。面對劉備集團這樣的現實阻礙,有兩種選擇,激進的,保守的,周瑜是激進派,魯肅是保守派,或者說謹慎派。

從歷史發展看,其實激進派的火併劉備策略才是對的,問題是周瑜去世太早,孫權年輕時候不成熟,讓東吳沒有操盤手主持這個戰略。

此時整個劉備集團,對孫權實際是抱著一種輕視和利用的心態,孫權既不姓劉,沒有漢室宗親的號召力又不似曹操那麼強大,和劉備比年輕不夠老練,本來只有周瑜算個人物,還早死了,至於魯肅?不就是個被忽悠的傻子嗎?

當赤壁之戰後,孫權在積極進攻淮南,在曹操幾十萬大軍盯著孫權打的時候,劉備主力在幹什麼?火併劉備自己認可的盟友:劉璋。

盟友的意思是本應是緩急相救,如果說盟友拒絕在盟友苦戰的時刻去履行盟友義務去幫助盟友,反而趁機去火併其他盟友來圖私利實現自己擴張,那大家根本沒法合作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也好,龐統的入川策也好,選擇火併劉璋而不是孫權,只是因為孫權比劉璋強,不可圖,可是等劉備火併完劉璋實力大幅度擴張,而孫權和曹操苦戰實力擴展速度慢,劉備有能力火併孫權了,劉備會不去做嗎?誰保證?

從孫權的地位,稱帝之前的他,實在是個大度推心置腹的首領,和劉備一時階段性妥協是可能的,但是劉備不能指望把孫權永遠當傻子。

從孫權的角度,劉備這個盟友毫無信用度,哪怕自家同宗火併起來也毫不猶豫,誰能保證,下一個被火併的不是我自己?

孫權對魯肅的評價便是正論:內不能辦(不像周瑜那樣能打),無力威懾劉備,故為大言。你魯肅對孫權口口聲聲,劉備是孫權帝王業之驅除,因此才給南郡地盤,以強東吳分曹操之勢,然後劉備拒絕履行盟友義務,去火併另一盟友劉璋,得益州後,更潸然翱翔不可複製,這就是魯肅你對劉備這個口中「」帝王之驅除」的駕馭控制之法?

劉備的所作所為,氣得魯肅最後也罵人了: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

終究,江陵這個荊州的中心,首先是赤壁之戰後, 東吳軍苦戰經年打下來的,其次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不是白送給劉備的。

當劉備無視盟友基本義務,在盟友孫權和強敵曹操苦戰淮南的時候,只顧著火併另一盟友劉璋,大肆擴張,孫權當然有權力名正言順的要求,劉備做出相應補償。

所以,換任何人是孫權,都絕不可能放任劉備繼續這麼發展,要麼劉備自己割地補償孫權,來維持兩者均勢,要麼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趁著劉備沒準備好東征前,儘快開打才是當務之急。至於北方曹操的壓力,淮南苦戰已經說明曹操和孫權誰也奈何不了誰,曹操鐵騎不能飛過長江。

魯肅最後和劉備方面的對答,以及推薦呂蒙代替自己,其實很清楚了,放棄從淮南方向北進,火併劉備奪取荊州已經是東吳共識了。

魯肅推薦呂蒙顯然不是為了和劉備友好。如果他不死,他不參與對劉備開戰才怪。魯肅又不當真是劉備在東吳的臥底,此前失算了,戰略轉向就完事了。

呂蒙的西進建議,產生時間還在魯肅去世的建安二十二年之前,可能是建安二十年吳蜀爭奪荊州之後的事情。雖然當時孫權放了劉備一馬: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從此以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忽然背盟,四年間,東吳在表面上沒有露出絲毫背盟的意圖。

但實際上,早在至晚建安二十二年以前,呂蒙跟孫權已經就劉備不可信,一定要奪取荊州全據上游達成了共識,所耐心等待的,就只是劉備和曹操漢中苦戰獲勝後,元氣大傷無力出兵,關羽輕視東吳,因為水淹七軍這種偶然性極強的軍事勝利,而兵力分散,露出的致命破綻……

同樣的良機,不論東吳君主是孫堅、孫策還是孫權,都不可能再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