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橋》作者|永春人李文新

2019-11-01     永春網e

福建永春東部山區,山青水秀,湖洋溪蜿蜒幾十里,穿過一座座小山村,滋潤哺育著故鄉的父老鄉親,宛如珍珠鏈子一般。湖洋溪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橋,連接著山村兩岸,在綠水青山之間,鄉親們得以來來往往,甚至走出山外,闖蕩世界。

湖洋溪上有多少座橋,沒有人刻意留意過,但是位於故鄉的那幾座橋,總是令人魂牽夢縈,有的不懼風雨、飽經滄桑,有的幾經毀建、歷久彌新,還有的常駐百姓心中、長存天地人間。

在老家祖屋邊上有一座石拱橋,沒有人在意它有沒有名字,住在那裡的鄉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要從橋上走過,到對岸勞作耕耘、播種收穫。橋下的水面不算很寬,但是溪水清澈、碧波蕩漾。夕陽下,溪面上微波粼粼、浮光躍金,小時候與小夥伴們在那玩耍嬉鬧、戲水游泳,是如今最美好的回憶了。

在離村部不遠的地方有座橋,取名東西橋。記憶中這座橋最早是在讀小學的時候修建的,那時學校還組織同學們,到橋下的湖洋溪里淘石頭沙子,為建橋出工出力。大橋落成典禮時,每位小同學還得到一根帶著花香的鉛筆和一本作業簿作為紀念,那時候就覺得相當的珍貴,為此歡呼雀躍。3年前東西橋被洪水衝垮,在原址上重建了現在的橋,看起來更加的寬闊高大、宏偉氣派。正是有了這座橋,東西兩岸的鄉親才真正意義上跨過湖洋溪,更加方便地往來,村裡的公路也至此直接連接上省道三郊線,從這裡更方便快捷地通向外面的世界,如今橋下溪水潺潺,大橋兩邊的美麗鄉村更是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故鄉最古老的橋當屬東關橋了,此橋又名通仙橋,是閩南罕見的長廊屋蓋梁式橋。據說始建於宋代,已橫跨湖洋溪近900年,見證了鄉愁故里的滄桑巨變。在民國以前,閩南內陸山區的人們通過此橋,前往泉州沿海,甚至更遠的地方。歷史上有多少湖洋溪畔的老鄉,因為「好柴流不到東關橋」,為了養家餬口,從這裡下南洋闖天下。百年來蓽路藍縷、櫛風沐雨,在他鄉異國開基立業、終有所成。

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摧毀了東關橋的一段橋樑,牽動了海內外無數人的心,也激盪起無數遊子的濃濃鄉愁和款款深情。重修倡議一呼百應,在政府和僑親的關心下,東關橋迅速得到修復,重放光彩。為了更好地保護東關橋,也是為了更方便兩岸的鄉親,在橋的上游不遠處又新建了一座橋,取名劉京大橋,原來為鐵索橋,為了滿足通行需要,現又重建為鋼筋水泥橋,鄉親們跨過湖洋溪又有了新的坦途。

故鄉最美麗的「橋」是在父老鄉親們的心裡頭,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馬來西亞僑領、著名華人企業家、IOI集團和IOI產業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李深靜先生。他祖籍永春縣東關鎮外碧村,祖屋就在湖洋溪上那不知名的石拱橋頭附近。李深靜先生一生成就斐然、名揚四海,生前雖然身在異鄉,卻心系桑梓,以赤子之心為故鄉慷慨解囊,修橋鋪路、獎學助教,他的功德與美譽高山仰止,有如湖洋溪水一般綿遠流長。我有幸與李深靜先生有一面之緣,那時他作為海外閩商代表,蒞榕參加首屆閩商大會,在大會上代表海外閩商發言。在大會閉幕後趕往機場之前的百忙之中,與他應約相見,不到一小時里,他對晚輩後學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雖然相見時間短暫,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諄諄教誨,至今難忘。

李深靜先生對家鄉父老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以及我從小就感受得到的綿綿惠澤,像故鄉的橋一樣,永遠留在鄉親們的心間,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是他出資修建了以他母親名字命名的劉京大橋,捐資幫助重建、修復東西橋和東關橋,造福一方;是他出資修建了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通村公路「光邦水泥路」,讓父老鄉親們早早就告別了下雨就泥濘不堪,出太陽就塵土飛揚的沙土路,從此走上康莊大道;是他出資修建擴建了外碧小學、永春八中等學校校舍,讓許多像我一樣的山村小孩,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上課讀書;是他雪中送炭,獎勵我那感覺如天文數字般的獎金,讓我能夠安心地北上求學深造,順利地完成學業;是他出資修建村裡的老人協會大樓,而且每次返鄉都會給老人派送紅包,也曾設宴款待父老鄉親;還是他,多次組織海外二三代華裔回鄉尋根謁祖,對接族譜,修繕祖屋祖祠,架起海外新生代與祖籍地不斷線的情誼之橋……他的善舉還有很多很多,就像湖洋溪上有一座又一座的橋一樣,一個又一個。



故鄉的橋頭,紀念亭功德碑上的名字與碑文熠熠生輝,在劉京大橋的橋頭,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立碑格外耀眼——「李深靜先生,祖籍永春。旅居馬來西亞,情系桑梓,慷慨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為頌揚功德,特立此碑。」每次返鄉回家,我總會特地站在故鄉的橋上,俯首沉思,默默感受——湖洋溪水長又長,嘩嘩啦啦,永不停歇、不絕於耳,仿佛在述說著故鄉的滄海桑田,傳頌著先賢的無量功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Tk1KG4BMH2_cNUgZ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