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電影情結
——農村電影的時代記憶
文/王忠蒙
我曾是一位電影放映員。一塊銀幕,一台電影放映機,無數的影片,熱情的觀眾,伴隨我度過了四十三載春秋。
1958年,我由省電影學校畢業,先後於本縣天度、太白、建和等公社電影隊、扶風縣第五放映隊、縣科技電影宣傳隊、縣影劇院工作。迨至2001年由縣電影公司退休。
五、六十年代,我和同事們巡迴在農村廣闊天地間。市井城鄉,深山僻壤,村、莊、寨、堡處處畄下了我們的足跡。村村掛銀幕,隊隊放電影。用信念與堅守將歡樂和美好傳遞給人們,為老百姓送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那年月,電影放映隊所到之處,驚天動地,頗受群眾歡迎。電影放映員也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其「行蹤」更是受到男女老少的關注。當時農村文化生活極其枯燥,平時農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看電影,一場電影聚集十里八鄉的鄉親,觀眾紛紜而至,引來萬人空巷。人們第一次看到銀幕上活動的人影及山川河流、真槍實彈的戰鬥場面等,嘆為觀止,頗感神秘和驚奇!
在八十年代以前,廣大農民物質和精神文化十分匱乏。電影成了那個時代人們唯一的娛樂和享受。農村人看場電影如同過節一般,村裡有電影,生產隊都會早早地收工。夜幕降臨,喇叭一旦開唱,聞聲而來的觀眾都會連走帶跑地彙集到電影場。孩子們圍著放映機和發電機看稀罕,男女老少的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那時候,每一場電影都非常好看,每一部電影都是經典,至今仍然記得:《白毛女》、《鋼鐵戰士》、《上甘嶺》、《英雄兒女》、《紅日》、《劉三姐》、《五朵金花》秦腔戲曲片《火焰駒》《三滴血》等。觀眾喜聞樂見,在本村看了,鄰村放映時再看,一看再看,百看不厭。青年影迷對每部電影的情節了如指掌,甚至能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模仿得惟妙惟肖。這是那個時代人們抹不掉的一道珍貴記憶。
當年流行的電影歌曲不勝枚舉,電影《紅燈記》插曲《都有一顆洪亮的心》,電影《白毛女》插曲《北風那個吹》;電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艷陽天》;電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邊》;電影《雷鋒》插曲《唱支山歌給黨聽》;電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淚花流》…… 直至今日,有很多人會唱。老電影插曲,伴隨著幾代人的歡笑和淚水、情愛與憂愁,它記錄了時代,也不會被時代忘記。
彈指一揮間,數十載艱辛歲月瞬息而逝!輝煌事業,無盡情緣!回眸過去,忘不了昔日農村的「露天電影」,忘不了廣大的農民觀眾,更忘不了一場場、一幕幕,引人入勝、動人心弦的電影故事……
【一】
農村放映宣傳緊跟時代脈搏,密切配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項政治運動。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文革」前,農村放映的電影以革命戰爭影片為主。諸如故事片《南征北戰》《英雄虎膽》《智取華山》《野火春風斗古城》《古剎鐘聲》《小兵張嘎》等。這些影片讚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無所畏懼和堅強不屈,表現了我軍官兵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農村老百姓而言,看戰爭與驚險反特電影過癮。當時,戰爭題材的影片也激發了農村青年的愛國情感,許多適齡青年就是因為看軍旅影片而積極報名參軍的。
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有《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抗美援朝戰爭湧現出一批像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王成式」的戰士,他們用血肉之軀抗擊侵略者,讓世界見證了中國軍隊的英勇頑強,戰無不勝。
六十年代初配合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放映以反映土改和農村生活的影片。如《暴風驟雨》《槐樹莊》《李雙雙》等。電影《李雙雙》通過農村生產隊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小事,諸如常見的夫婦感情糾葛、評工分等展示新的社會內容,培養農民樹立勤儉持家、熱愛集體的思想觀念,提倡勤勞,反對懶惰。視角對準中國農村六十年代普通農民的生活。影片中的李雙雙性情倔強,心直口快、潑辣溫淳、剛毅熱情、敢于堅持原則,同時又有中國婦女善良、勤勞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新中國農村婦女嶄新的精神風貌。電影《李雙雙》在1963年就榮獲第二屆中國《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此片在農村放映,頗受農民歡迎和喜愛。主演張瑞芳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
【二】
1966至1976「文革」十年,中國電影事業遭受嚴重摧殘。早在1964年12月,受「極左」路線之影響,全國範圍內展開對電影《早春二月》《北國江南》的批判,由此拉開了更大規模批所謂「毒草」電影的浪潮。《不夜城》《林家鋪子》《舞台姐妹》《紅日》《逆風千里》《兵臨城下》等10部電影先後遭批判與禁錮。
1966年6月,「文革」勢如破竹,轟轟烈烈的展開!電影園地罹遭大難,全面荒廢。建國十七年來生產的影片除《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少數幾部外,一律被封存禁映。諸如《霓虹燈下的哨兵》《海鷹》《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英雄虎膽》《千萬不要忘記》《戰上海》《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雷鋒》《野火春風斗古城》等數百部電影。可供放映的影片寥寥無幾,微乎其微!
那個年代,無論城市、農村,放映單位翻來復去放映「老三戰」電影。這三部僅有的故事片,因其驚險熱鬧的戰鬥場面,受到人們的青睞。
特別是孩子和青少年,不但百看不厭,還把電影中的台詞和經典片段記得滾瓜爛熟,刻意模仿。這三部電影放映場次之多,觀看人數之眾,皆為空前所有。其次,銀幕上最常見的便是記錄文革場面的「新聞簡報」及西哈努克親王在中國各地訪問的專題紀錄片。老百姓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新聞簡報老三戰,西哈努克到處轉」。
「文革」十年,放映偉大領袖毛主席一至八次接見紅衛兵彩色記錄片是首要的政治任務。各放映單位都按照上級指示,大張旗鼓的宣傳普及。同時,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和現代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八部樣板戲,壟斷和占領了全國電影陣地。連續多年,在農村反覆放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雖然枯燥,但在缺少文化生活的農村,也有一些快樂和享受。
當時,農村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普遍興起「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樣板戲」的深入普及亦為業餘演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沒有專人教,就從電影中學。模仿劇中革命英雄人物的表演,演得惟妙惟肖。
外國電影絕跡於文革銀幕達數年之久。直到70年前後,才開始有一些從越南、朝鮮、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戰友國家進口的少量電影放映,例如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海岸風雷》、《地下游擊隊》、《創傷》、《腳印》、《第八個是銅像》,朝鮮的《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羅馬尼亞的《橡樹,十萬火急!》、《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越南的《森林之火》、《琛姑娘的松林》等,算是為中國的銀幕注入一點新鮮內容。這些電影讓被單調的「樣板戲」看厭的中國觀眾重新有了一點胃口。
「文革」中曾出現一些「極左」的有政治錯誤的影片。《春苗》是一部所謂與「走資派」作鬥爭的「陰謀電影」。它全面否定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農村醫療事業的領導,鼓吹「奪回」農村醫療大權。《決裂》影片更是否認和汙衊知識分子,特定的背景和主題渲染著階級鬥爭的傾向。
【三】
中國電影事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撥亂反正、使「文革」中被禁錮多年的一大批故事片陸續重獲新生。出現了電影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興旺。被誣為「毒草」的許多優秀影片得以重見天日。同時又湧現出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很強的影片,如《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牧馬人》《芙蓉鎮》《喜盈門》《閃閃的紅星》《海霞》《第二次握手》《少林寺》《小花》《城南舊事》《紅高梁》《人到中年》等一批批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優秀影片登上銀幕。
改革的春風為電影放映事業帶來新的機遇。電影市場的繁榮使電影從業人員受到極大的鼓舞,促進了電影事業的大發展。
廿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大電影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飽滿的政治熱情,上山下鄉,深入農村,堅持為群眾放映好電影。氣象一新的電影極大豐富了民眾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電影百花園裡,萬紫千紅,異彩紛呈!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20191128完稿
來源:扶風百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