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5日,是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紀念日。
這一天,全國各地許多單位都會開展學雷鋒活動,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和志願者走上街道,服務老人、打掃公共衛生等,有些新華書店還會向讀者推出《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等書和《學習雷鋒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歌曲光碟,以此紀念雷鋒。
雷鋒的事跡生動感人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城郊望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他的父母兄弟先後被壞人害死或病亡,導致他7歲就淪為孤兒。1949年雷鋒的家鄉解放,他走進了明亮的課堂,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了共青團。
1958年春,雷鋒到望城縣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1958年11月,雷鋒遠赴遼寧鞍山鋼鐵廠成為了一名推土機手,後報名到弓長嶺礦山參加建設新建焦化廠。在此期間,他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勞動模範」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60年1月,雷鋒應徵入伍,成為了瀋陽軍區工程兵某部汽車連的一名戰士。這年8月,他參加上寺水庫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表現突出,團黨委為雷鋒記二等功一次。
雷鋒是孤兒又是單身,在工廠有工資,入伍時有200元的積蓄。後來,他把100元錢捐獻給公社,遼陽地區遭受水災時,他又將100元寄給了遼陽市委。雷鋒入伍當年每月有6元錢的津貼,全用於做好事。自己的襪子補了又補,平時捨不得喝一瓶汽水。團黨委決定樹立雷鋒為「節約標兵」。
有一天,雷鋒因腹疼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藥回來,見本溪路小學的大樓正施工,便推起一輛小車幫著運磚。當市二建公司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時,部隊領導才知道這件好事。
在部隊里,雷鋒對待同志像春天般溫暖,幫助同班戰友喬安山認字、學算術;為小周病重的父親寫信寄錢;為小韓縫補棉褲。每逢年節,雷鋒想到服務和運輸部門最忙,便叫上同班戰友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幫著打掃候車室,給旅客倒水。
由於表現積極,同年11月,雷鋒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有一次雷鋒外出在瀋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都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車票塞到大嫂的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不久,雷鋒冒雨要從部隊駐地撫順去瀋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鐘就起來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著雨衣上路了。在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位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的向車站走去。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的發顫,就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娘倆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那位婦女感動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雷鋒說:「不用謝!」
還有一次,雷鋒在閃電雷鳴的大雨中看到了一位大娘抱著一個孩子在大雨中趕路,雷鋒趕緊跑了過去,抱起孩子並一步一滑地送大娘和孩子回到家中。當大娘感激地問他的名字時,卻告訴大娘他叫解放軍。在看是平凡的生活中,雷鋒把自己僅有的一點火和熱,全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黨。
在部隊生活的兩年零八個月里,雷鋒還榮立三等功兩次,先後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少先隊優秀輔導員」。1961年5月,他作為全團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瀋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
雷鋒為孩子們當輔導員
雷鋒犧牲後,軍地機關聯合在撫順市望花區政府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有近十萬人護送雷鋒的靈柩到烈士陵園,一時在軍內外產生極大的影響。1963年1月7日,國防部授予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四班為「雷鋒班」的光榮稱號,命名大會於1月21日在瀋陽軍區隆重舉行。
毛澤東為雷鋒題詞
1962年9月,《人民日報》軍事記者連雲山來到撫順市採訪,撫順市委秘書長告訴連雲山,剛去世一個月的雷鋒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宣傳。第二天,時任撫順市委書記的沈越也向連雲山提起了雷鋒,並邀他到禮堂去聽宣講雷鋒事跡的報告會。報告人是瀋陽軍區軍人俱樂部主任陳廣生,連雲山和自發前來的聽眾都聽得聲淚俱下。這時雷鋒的影響還局限在小範圍內,憑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連雲山覺得雷鋒的事跡可在《人民日報》上宣傳,他便在回北京前交代《人民日報》駐瀋陽軍區軍事記者佟希文趕快采寫雷鋒的稿子。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發表了《遼寧廣大青年熱烈學習雷鋒事跡受到深刻教育——像雷鋒那樣忠於革命事業》的消息,並配發了編者按。第二版刊登了由《人民日報》駐瀋陽軍區軍事記者佟希文執筆、《人民日報》駐遼寧分社記者雷潤明補充、《人民日報》駐遼寧分社社長甄為民最後定稿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第五版刊登了《雷鋒日記摘抄》和雷鋒的幾張照片。同時還配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為「雷鋒班」命名的題詞「雷鋒同志永垂不朽」和連雲山撰寫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普通的偉大一兵》。《人民日報》用了兩個半版的篇幅報道了雷鋒的事跡,這可以說是「破天荒」的事情,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廣大讀者從正面評價了雷鋒的事跡,有些地方已開始了學雷鋒活動。
面對全國宣傳雷鋒的火熱局面,當時的團中央領導聽了有關彙報後,以極大的熱情充分肯定了宣傳雷鋒事跡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並要求共青團系統加大對雷鋒的宣傳力度,組織全國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向雷鋒學習。
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是半月刊,在宣傳速度上和報紙相比自然是稍遜一籌的,因此時任《中國青年》雜誌總編輯邢方群專門召開了一次緊急編委擴大會議,商討怎樣宣傳雷鋒這個先進典型,迎頭趕上甚至超前於全國宣傳雷鋒的其它兄弟報刊。
編委會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國青年》合刊,出版「學習雷鋒專輯」;也有人提出請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郭沫若等黨內名望甚高的「四老」為雷鋒題詞。這些設想應該說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細究起來,其宣傳速度和力度仍然會落在其它報刊的後面。這時,會上一直沉默不語的思想修養組組長王江雲提議:能否請毛主席題詞?他的建議一石激起千層浪,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和一致贊同。但冷靜之後,人們又都認為請毛主席題詞,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動議,是不是有點太敢想敢幹了?能有把握嗎?會上又有人說:不試怎麼能知道行不行呢?與會者都覺得試一試有道理。
當晚,邢方群總編在直行紅格信箋上工工整整地給毛主席寫了一封請求信,請毛主席為雷鋒題詞。自2月15日派人把信送到中南海之後,編輯部的同志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期盼著: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在眾多信件中會不會看到他們的普通信函?早在1948年,一向關心《中國青年》雜誌的毛澤東,就曾為當時復刊的第一期《中國青年》寫下「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題詞。這次主席會不會給題詞呢?過了兩三天,又有同志提議打電話詢問一下。於是,邢方群想辦法撥通了主席辦公室的電話:「我們是《中國青年》編輯部,請主席題詞的信收到沒有?主席看過沒有?準備不準備題詞?」接電話的是主席的秘書林克同志,回答是簡單、明確而平靜的:「信收到了,主席看過了,沒有表示態度。」
過了幾天,邢方群又向主席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林克同志的回答是:「主席已決定為你們題詞。」後據林克同志的回憶文章說,毛主席曾讓林克同志先草擬幾個題詞的內容。林克同志擬了「向雷鋒學習,學習共產主義精神」,「學習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等幾個方案。聽到這個信息,編輯部的同志歡欣鼓舞。接著,他們請林克同志稟告主席,《中國青年》雜誌的學習雷鋒同志專輯準備3月1日出版,付印時間是2月24日,請主席最好能在2月23日前題好。其實,這一時間要求已在請主席題詞的信函上說明了。
2月22日下午3點,隨著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從中南海的紅牆內傳到了《中國青年》編輯部,林克同志在電話中告知:「毛主席為你們的題詞已經寫好,請你們派人到中南海西門來取。」通訊員劉全聚騎著自行車,頂著凜冽的寒風,以平生最快的速度向中南海騎去。
幾十分鐘後,當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雄渾厚重、剛勁有力的大字展現在面前時,編輯部上下人人無不歡欣雀躍。為了防止在傳看中題詞原件受到污損,將手跡原件裝在一個玻璃鏡框里,大家捧著這個鏡框輪流傳看。團中央領導要求宣傳好毛主席的題詞和雷鋒這個典型。就這樣,毛主席的題詞被迅速送往印刷廠製版,精選道林紙印製,作為插頁,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第5、6期《中國青年》雜誌——學習雷鋒同志專輯上,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
毛澤東題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
因為題詞是給《中國青年》的,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向上級請示後,將題詞交新華社並把發通稿的時間定在3月2日。但是,當時《人民日報》要發表中蘇論戰的評論,羅瑞卿總參謀長建議,要推遲兩天。於是,新華社3月4日向全國發了通稿,3月5日全國大小報紙頭版頭條刊出了毛澤東同志為雷鋒的題詞。
全國開展學雷鋒熱潮
毛主席的題詞發表後,3月7日,《解放軍報》又刊登了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同志為雷鋒的題詞。周恩來的題詞是:「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劉少奇的題詞是:「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朱德的題詞是:「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在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的積極倡導下,學習雷鋒的活動很快從軍隊向全國各行各業展開,迅速掀起了一個學習雷鋒的熱潮,學習雷鋒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一批學雷鋒的圖書、電影、歌曲等便應運而生。為配合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學雷鋒的號召,解放軍文藝社與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同時出版了《雷鋒的故事》,於1963年4月中旬正式向讀者發行。全書以報告文學體裁,詳細介紹了雷鋒生前的事跡,為當時學雷鋒熱潮起到了「教科書」式的作用。該書出版50多年來,總計發行量為我國文藝書之最,在20多年前統計為2000多萬冊。並被改成電影、話劇、曲藝、宣傳畫、幻燈、連環畫等各種藝術形式,教育了幾代人。此外,還被譯成蒙古、朝鮮、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文本,以及日本、韓國等各國語言文本,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63年4月,由瀋陽軍區編輯的《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鋒日記》。全書共選輯了雷鋒日記中的121篇,約4.5萬字。這本日記的出版,滿足了當時人們學習雷鋒的需要。根據一個公開的統計數字,《雷鋒日記》光是在「文革」結束前,就印刷了160萬冊,可謂風行神州大地。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這首由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作曲家婁生茂和詞作家洪源合作的《學習雷鋒好榜樣》新歌,就在天安門廣場宣傳學雷鋒活動遊行中唱響。這年10月,《學習雷鋒好榜樣》詞曲在《解放軍歌曲》發表,並由戰友文工團首唱錄音,在中央及各地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通過電波很快傳遍祖國各地,通過組織教唱和演唱,很快在全國流行。同年,由作曲家朱踐耳作詞作曲的《接過雷鋒的槍》,也在全國唱響。這兩首弘揚雷鋒精神歌曲的誕生,有力推動了學習雷鋒活動的蓬勃發展。
1964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董兆琪導演,董金堂、楊貴發、黨同義、於純綿、楊秦華、周保平、蘇友鄰、何延鳳等演員共同出演的故事片《雷鋒》,在全國各地上映。該片的劇情根據《雷鋒的故事》改編,有些農村地區為了讓觀眾能看得懂,還用方言配了音,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作者:徐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