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李悅欣編譯】隨著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中國成為首個邁入下一階段的國家:解除封城,開始復工,恢復居民的日常生活。3月25日凌晨起,湖北省除武漢市外也開始有計劃地解除封鎖。
英國媒體本周對中國在避免疫情二次爆發風險下的經濟走勢進行了分析。
《金融時報》環球中國欄目編輯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27日表示,在當前世界各地仍被新冠病毒所籠罩時,中國正逐漸從危機中恢復,並將目光轉向海外,通過提供口罩、呼吸機和派遣醫務人員來展現人道主義,解決危機。但中國在世界舞台中的角色仍面臨一個問題:中國是否能如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那樣,推出59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再次挽救全球經濟?在金奇看來,這主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中國經濟在2020年第一季度由病毒引起的衰退中恢復的速度有多快,二是中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擔當世界其他地區的火車頭作用。
4月1日,市民在景山公園眺望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中新社)
《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整體經濟活動滯後於去年的GDP增長曲線,但房地產銷售量、電廠用煤量、街道交通量等關鍵指數均呈上升趨勢,說明經濟正處於復甦狀態。由於2020年的財政赤字規模可能會很大,中國政府將採取宏觀調節的手段,將減稅措施擴大到整個經濟領域,推遲銀行追債,限制國有企業裁員,增加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快對於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建設。
《經濟學人》稱,雖然自2月下旬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召開了四次會議,希望重啟經濟,但人們對於中國是否會強勁復甦的預測仍在探討中。當大流行病在全球範圍肆虐時,這絕非易事。此外,恢復經濟增長需要擴大供給,然而大批工人已在疫情發生前的春節返鄉,目前尚未回歸崗位,尤其是在需要實際操作的製造業,視頻電話的作用極其有限。預防疫情二次爆發的繁瑣措施,同樣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由於一些省份仍然對外來人員實行14天的隔離,企業對派遣員工到全國各地的做法持謹慎態度。由於近年來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國內消費在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疫情期間,幾乎所有人都被關在家裡,零售額大幅下降。即使人們現在可以更自由地活動,但商店和餐館的客流不比往日。同時,疫情削減了人們的收入,這直接減少了大件商品消費者的數量。娛樂產業也遭受重創,中國1.1萬家電影院中,目前只有大約500家重新開業。
中國電動車市場也受到重創。據BBC報道,疫情期間,製造商被迫停止生產,經銷網點也隨之關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月份汽車總銷量同比下降79%,新能源汽車銷量則連續第八個月下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斯科特·甘迺迪(Scott Kennedy)表示:「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受到需求大幅下降的影響。到2020年,從生產內燃發動機SUV的老牌合資企業,到生產聯網電動汽車的創新型企業,沒有哪家汽車製造商能免受冠狀病毒的影響。」
雖然各行業的復工仍面臨風險與挑戰,但居民的日常生活正在慢慢回溫。據路透社報道,在連續六天沒有新增病例後,經歷了近兩個月封鎖的武漢企業重新開張。在彙集了眾多奢侈品牌精品店的武漢國際廣場入口處,工作人員們戴著口罩和手套迎接顧客。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也在武漢重新開放了一個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