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店鎮北棗園村:平菇潤味蕾,助農享增收

2021-02-26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斑鳩店鎮北棗園村:平菇潤味蕾,助農享增收

現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科技是支撐

從原來守著設備用不好,到如今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打開產品的市場銷路,在東平縣斑鳩店鎮北棗園村,一朵朵平菇正助力村民走上一條低成本、高效能的現代農業增收致富路。

朵朵平菇餐桌上助農增收

2021年1月15日,在黃河之畔、東平湖之濱的北棗園村,曠野里寒風凜冽,大棗園菌業科技示範園食用菌種植大棚里卻溫暖如春,一朵朵平菇如祥雲綻放,鮮嫩而富有層次。64歲的農戶陳正蘭彎腰低身,小心翼翼地掰下一簇簇平菇,放進一旁的籃筐里。「在示範園乾了兩年活了,一天60元工錢。在這裡打工,不僅有錢賺,還能順便鍛鍊身體,離家又近便,每天忙碌非常充實。」陳正蘭笑著說。

在陳正蘭忙碌的同時,一筐筐採摘下的平菇被摞在手推車上,送入園區內的冷庫中。這些平菇將在次日凌晨,送到泰安市民的菜籃子裡,用鮮美的味道豐盈味蕾。「現在園區里的平菇集中上市,日均產量能達到2000斤,每天都有專車運往泰城,送上市民的餐桌。」北棗園村黨支部書記李瑞華說,由於平菇的品質高,他們產品的市場收購價最高時能達到3.2元/斤,「看著大傢伙一天天的忙碌變成收入,產品打開了銷路,從心底里感到高興。」李瑞華說,如今一車2000斤的平菇運到蔬菜批發集散市場,20分鐘的時間便能銷售一空。綜合測算下來,一個大棚一年的利潤超過8萬元,「這要感謝科技人員給咱發展鋪好的技術路。」

科技助農突破鄉村發展瓶頸

實現鄉村振興,發揮產業的基礎帶動作用,必須強化人才和科技的支撐。在築牢鄉村發展的基礎方面,廣大科技人員入農戶、進田間,在廣闊天地間,書寫科技助農新篇章。

種養食用菌具有「短、平、快」特點,可以說,食用菌產業是一個低成本、高效能的產業,對於促進農戶增收致富具有顯著意義。北棗園村是一個典型的黃河灘區村,由於地理條件、歷史等原因,村裡的主導產業發展緩慢,成為省、市、縣重點幫扶村。「原來也曾發展過食用菌,但守著設備、場地,產業卻發展不好。菌包生產技術含量不高,生產的菌包沒有銷路,設備也擱置起來。」李瑞華說,在他們看來,當時發展食用菌,最大的瓶頸是技術。

為突破這一瓶頸,在技術幫扶中,作為「雙聯雙建」單位的山東省、泰安市科協將食用菌產業納入服務項目,根據村裡食用菌發展需求,聯繫食用菌專家和生產企業,持續推動村裡食用菌產業發展。泰安市科協掛職副主席、泰安市農科院食用菌專家孔怡,山東省科技廳選派科技特派員、泰安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王慶武把幫扶北棗園村食用菌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利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泰安綜合試驗站平台,為該村產業園爭取項目資金和菌種,解決難題,進行技術指導。他們和該村黨支部利用牧業養殖剩餘的下腳料種植食用菌,食用菌種植後菌渣供給養殖場墊圈,墊圈料發酵後形成有機肥還田,探索出一條「牧業與農業相結合、豐富調整產業結構、保護環境節本增效」的循環發展的路子。

產品供不應求 鄉村展現振興活力

王慶武說,作為科技人員,能夠在科技助農、推動村民增收致富上發揮作用,他們倍感榮耀,也希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推動現代農業實現新的發展。

「村裡有村民446戶、1856人,目前有58戶、158人從事平菇種植。基地用工量大時,能達到八九十人。採摘木耳時,用工量能達到一百六七十人。」李瑞華說,伴隨著當地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該村的食用菌生產發展到新階段,菌包質量提升了,菌包暢銷到聊城以及濟南等地,目前,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鄉村發展產業是基礎,產業興則鄉村興。通過各級幫助和科技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我們的鄉村振興更有了底氣。」李瑞華說,目前,他們已完成了產品的無公害認證、綠色認證。下一步,他們將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延長食用菌產業鏈,建設食用菌深加工車間,擴大食用菌知名度,打造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KZP3ncB8MnI47IjJ_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