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常識 | 各國咖啡等級劃分與分級制度

2019-11-08     咖評

咖啡分級制度介紹:

因為各國咖啡豆的處理方式不同,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分級方式,目前並沒有世界統一的分級標準,大體而言一個生產國都只用一隻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也有個別農莊可能會自行使用其他的分級方式,比如說,衣索匹亞咖啡有Gr1—Gr5,也有SHB。我們最常見到的有以下幾種:

以咖啡豆大小來分級(Bean,Size)分級:

雖然豆子大小不是決定其品質風味的唯一標準,但是,在許多生產地區,咖啡豆的大小的確是一個極具參考力的重要指標;在哪些地區,豆子長的大而且曲線優美,即表示咖啡生長得健壯,達到完全成熟的狀態,最能展現美好的風味,此外相同成熟度的咖啡豆,即表示它們有一致的硬度和含水量率,容易達到均勻烘焙,而產生一致的風味,形成高品質的咖啡。因此大多數的新興農場都採用的是這種分級方法。

這種分級方法是以各種有空的篩網進行分級,篩網有各種規格,以編號識別,編號與網孔相聯繫。網孔的大小以1/64英寸為計算單位,若網孔的直徑是18/64英寸時,則表示這個網孔的編號是18;若網孔的直徑是17/64英寸時,則表示這個網孔的編號是17;以此類推,有14,15,16,19等各種編號的篩網,篩選的過程是將咖啡豆至於篩網上,以人工或者機器來回搖動後,比篩網小的豆子便會落下,遭到剔除;遭受剔除的豆子會經由更小的篩網再次篩選剔除,依次層層篩選,咖啡豆等級就被編排出來了。

經過分級之後,產區分為AA,A,B,C與PB等級數。AA為最高等級,A,B,C依次遞減,C級以下的通常都會被拿去做飼料或者肥料。另外,圓豆(Pea-Berry)的風味特殊,而且豆子本身就比較小顆,,所以自成一級,即【PB】,通常價格較高。

一般使用這種分級方式的地區有肯亞,紐幾內亞,波多黎各,辛巴威,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等地。此外,許多巴西咖啡也採用這種分級方式,只不過他們直接使用19,18,17……而不是用AA,A,B,C等。

肯亞咖啡為例

肯亞官方生豆分級制度如下:

根據顆粒大小、形狀和硬度,區分為七個等級,分為E、PB、AA、AB、C、TT、T。

E:E是Elephant,英文「大象」,但這裡並非指品種里的象豆種,kenyaE要求18目以上,E是兩個種子在成長的過程里自然發生的變異,一般產量比較少,在台灣市場上很少能看到這一等級商品。

PB:英文稱為Peaberry,稱為小圓豆,或公豆、單瓣豆,15目以上,相對於普通的平豆,是眾多咖啡PB小圓豆中最具個性的、風格獨特、化極大、烘焙範圍最廣的咖啡豆,也是較為朋友熟悉的小圓豆。

AA:KenyaAA顆粒大小(Screen Size)在17-18目之間,這個等級的咖啡價格比較實惠,是最普遍的咖啡等級。

AB:KenyaAB顆粒大小在15-16目,是A級和B級的混合,因為這兩個會混在一起賣,所以稱為AB,一般咖啡收成有較多咖啡屬於這個級別。

C:顆粒大小在12-14目,算是小顆粒的豆子。

TT:表示豆軟,TT是從AA、AB經過氣流分選機篩選出的輕豆,硬度不合標準,通常是有缺損的豆子。

T:顆粒大小(Screen Size)在12目以下,通常只剩下碎屑、瑕疵豆,以及4.8毫米以下的小粒豆。

而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與薩爾瓦多等中美洲國家,都坐落在高山起伏的山區,境內的咖啡農場都位於高度不同的山區,因此用產地的高低來劃分咖啡豆的等級就很有必要了。

一般來說,產地的高度比較低,氣候比較溫暖,咖啡生長速度較快,其生豆的密度較小,質地不堅硬,咖啡品質相對就差了,而高山地區的氣候寒冷,咖啡生長速度緩慢,生豆的密度高,質地堅硬,咖啡自然就芳香濃郁,並且伴有濃郁的酸味。所以也有人以「硬度」來分級。這些地區的分級可分為下列幾種,只有前面的幾種才能列入精選咖啡。

有些農場坐落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緩坡上,高度為984~3280英尺之間,被稱為「太平洋級」,具有較低的酸性。同樣,在墨西哥、宏都拉斯與海地等地方,可列入精選咖啡的等級應有Strictly High Grown(極高山豆,簡稱SHG);其次為High Grown(高山豆,簡稱HG)。

夏威夷可納(Kona)咖啡的分級方法:

夏威夷可納咖啡主要分為Type1與Type2,底下再區分為若干等級。Type1指的是一般的扁平豆,Type2則屬於圓豆(Pea-Berry)。

由於可納咖啡的處理精良,下列的等級都可以列入精選咖啡。

Type1

科納特優豆(Kona Extra Fancy)

豆子的大小:直徑大於或者等於19/64英寸

含水率:9%~12%

缺陷豆:少於10個

科納特級豆(Kona Fancy)

豆子的大小:直徑大於或者等於18/64英寸

含水率:9%~12%

缺陷豆:少於16個

科納一級豆(Kona Number One)

豆子的大小:直徑大於或者等於16/64英寸

含水率:9%~12%

缺陷豆:少於20個

可納高級豆(Kona Prime Pea-Berry)

豆子的大小:直徑大於或者等於10/64英寸

含水率:9%~12%

缺陷豆:以重量計算,缺陷豆不超過25%。其中,已經發酵的豆子和黑豆的重量不能超過總重量的5%。

葉門咖啡的分級方法:

葉門無政府制定的分級方法,近年來有組織正在協商制定,該國的報章媒體也在大力的呼籲相信不久就會有結果。

衣索比亞咖啡的分級法:

衣索比亞的分級制度始於1952年,並於1954年修改過一次。該國將咖啡生豆分為1到5個等級(Grade1~5),由衣索比亞咖啡委員會(NCBE)負責分級。

第一,二級保留給水洗豆,日曬豆則從第三,四級開始向下分級。第一級很少見到,市場上的二級豆基本上就是最好的水洗豆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其實很多出口商因為稅費的關係會把咖啡豆等級下調一階,比如說把三級日曬豆下調為四級。所以說,一般二級的耶加雪菲與西達摩水洗豆已經是佳品了,同時四級的耶加雪菲與西達摩日曬豆也是屬於佳品。

印度咖啡的分級法:

印度是世界上第六大咖啡生產國,該國的咖啡分級法和其他國家產區的分級法有所不同,要先區分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豆,再針對這兩種豆細分位日曬豆和水洗豆,分級的標準是依據生豆的大小。就阿拉比卡而言,水洗豆冠以Plantation(大型農場或共同處理中心),等級之高低依次分為A,B,C,BBB,與Bulk,而自然乾燥豆(unwashed)則冠以Cherry,具體如下圖:

就羅布斯塔豆而言,水洗豆冠以Parchment,等級之高低依次為AB,C,BBB,與Bulk。而自然乾燥豆則冠以Cherry,具體如下圖:

一般的羅布斯塔豆(Parchment-AB)位15號豆(15/64英寸),但是也有更精準的分類,有人挑出17號豆(17/64英寸)以上,冠以皇家級(Kaapi Royale),是精選espresso綜合豆或者是一般綜合豆的好配方。

哥倫比亞咖啡的分級法:

哥倫比亞咖啡分為Supremo,Excelso,Extra等3級,其中以Supremo為最高級,Extra最後;這邊的Excelso則是為了滿足一下商業咖啡買家的需求而將前兩者混合而成的。

哥倫比亞大部分地區已經該種生長快速的咖啡樹,目標在於高檔的商業咖啡市場,但是即使是最高等級的咖啡豆也不見得好喝,然而,從Supremo中再挑出18號的「Supremo 18」卻有不錯的風味,一般在精品咖啡專賣店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最後,說到咖啡豆分級,不得不提的則是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分級法,我們都知道SCAA曾經定訂分級法,還制定了一張海報。他們的分級法也是按照瑕疵豆的點數分為若干等級,第一級「精品級」,其瑕疵豆的計點方式與前者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部分進口咖啡豆實在美國倉庫分級處理後,在推進美國市場的,所以有時也能見到這種分級方法。

以瑕疵豆(Imperfection)的點數分級:

這是最早的分級方法,巴西的許多地區還正在使用當中。鑑定的方法是隨機抽取300公克樣本,放在黑色的紙上,因為黑紙最能避免反光;然後由專業的鑑定師謹慎地進行檢視,找出樣本里的瑕疵豆,並按瑕疵的種類,累計不同的分數,例如,黑豆一粒算1分,小石子一粒算1分,大石子一粒算5分,破碎豆五粒算1分,蟲害豆5粒算1分,酸豆2粒算1分,大幹果皮1個算1分,中乾果皮2個算一分,小乾果皮3個算1分,未脫殼豆5個算1分,貝殼豆3個算1分等。鑑定完成後,便依據累計的缺點分數評定等級為NY2~NY8,沒有NY1。如果想要買第一級(NY1)的巴西豆那是要鬧笑話的。同理,只有最高的等級才有資格列入精選咖啡。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G1FSG4BMH2_cNUgqJ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