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引擎」推動宜賓高質量發展

2019-11-06     宜賓日報

大學城科創城人才公寓優化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環境。

人才二字,寥寥五劃,卻是一座城市強市之基、競爭之本、發展之要。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宜賓堅持將人才作為圍繞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和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深入實施「人才+」戰略,點燃人才引擎,釋放創新活力。

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約1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約1.4萬人,年均復合增長率17.8%;

全市技能勞動者總量為42.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8萬人,占全部技能人才總量的13.5%;

全市擁有全國技術能手稱號10人、四川省十佳技術能手稱號2人、四川省技術能手稱號8名;

目前,在宜工作和合作的諾貝爾獎專家、兩院院士、國家和省特聘專家、國家和省「萬人計劃」專家、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省級以上專家共150餘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5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44名;

全市已引進中國人民大學、雪梨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海內外高校智能製造、經濟金融、城市規劃、教育衛生等專業博碩士3700餘人;

現有馬克·列文、鄧中翰等院士(專家)工作站12個,占川南經濟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總量的19.6%;

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個、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2家,占川南經濟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創新實驗基地31%;

產業技術研究院10個,占川南經濟區產業技術研究院59%;

宜賓還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3個、省級大師工作室3個、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4個、高層次人才項目31個、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電商孵化園等創新創業載體90個;

……

一組組數據詮釋出宜賓人才工作的底蘊與活力。這些成績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全市上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人才高地的不懈努力。

清華中外學子考察調研臨港經開區智能終端企業。

引育並舉 打造高層次人才隊伍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

當前,宜賓正以加快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為目標,全面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和城市功能建設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人才隊伍的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宜賓已成功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馬克·列文來宜考察交流,邀請其擔任宜賓市政府科技顧問併合作共建諾獎專家宜賓聯合工作站;

與清華大學共建「研究生骨幹短期掛職宜賓基地」,組織清華大學中外學子開展「洞察中國——清華學子宜賓行」活動,組織清華學子開展清華大學研究生骨幹宜賓短期實踐鍛鍊活動,組織高校學子開展知名高校大學生「尋夢宜賓」社會實踐計劃;

清華大學博士團隊在宜成立的豐川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進行技術實驗。

依託大連市第20屆「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開展宜賓「雙招雙引」專項活動,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相關領域機構的首席科學家等海內外高端人才和企業家在機器人產業園、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解膜、高性能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等10個項目上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開展省高層次專家人才宜賓行活動,組織省千人聯誼會專家和省人民醫院專家來宜開展產業智力服務、醫學學術交流,有力提升了宜賓的區域影響力和宣傳力;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將人才引進來,並留下來,宜賓可謂費盡心思,為優化高端人才服務保障,營造樂業宜居良好環境,宜賓正積極提升人才服務水平。針對宜賓認定的六類高層次人才實施「人才綠卡」制度,提供人才補助、安居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優惠政策;為鼓勵人才創新創業,宜賓還建立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扶持、服務保障,並優先用於引進扶持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急需緊缺高端人才。同時,宜賓還出台了有關人才專項事業編制、人才公寓管理、高層次人才聯誼等方面的配套文件,進一步提升和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和人才服務水平,人才政策制度優勢逐步顯現。

據市委人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宜賓圍繞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軌道交通、通用航空、能源化工、節能環保、白酒產業、竹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的發展,以及健康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功能建設,形成了對宜賓高層次人才的開發指引。

「未來我們將通過建設宜賓人才資源庫、建設西南(宜賓)數字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建設長江上游區域人才服務中心、舉辦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方式,積極搭建服務人才發展的重大平台,不斷優化人才服務環境、提升人才服務水平,以平台為抓手、以平台促發展,推動宜賓逐步完善促進人才持續健康成長的生態體系。」市委人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到筠連調研肉牛養殖。

人才引領 築夢「雙城」建設

「著力創新驅動,努力建設科教強市,切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核心動力。」時間回溯到2016年10月,宜賓召開第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科教強市戰略,並作出加快建設「雙城」的重大部署。

「2016年以前,宜賓僅有1所普通高校、1所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僅2.5萬人,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僅45.8人,教育處於全省落後水平。」宜賓市大學城科創城建設服務局黨委書記、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何文毅坦言,教育科技與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適應、與宜賓人民就近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適應、與建設長江上游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形象需求不適應的實際,「雙城」建設迫在眉睫。

為此,宜賓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規劃36平方公里,按照「城市圍繞大學建、產業依託教育興」理念,與建設長江上游區域中心城市相結合,著力打造宜賓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區、高端技術研發集成的核心區、高端成果轉化的示範區和城市建設的新地標。

截至目前,宜賓已與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等18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其中15所高校簽訂落地協議;已有4所高校建成開學,全市在校大學生人數達5.7萬人,其中留學生人數由零突破到50餘個國家近600人。

「四川輕化工大學作為宜賓大學城第一個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創造了190天完成校園建設的奇蹟,入駐師生近8000餘名。而在總計不足500天建設期中,一個獨具中國白酒傳統文化建設風韻、環境優美,在校生達20000人的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在大學城拔地而起。」四川輕化工大學副校長高小林表示,「宜賓速度」令人讚嘆。

大學城奮進崛起的同時,科技創新城也初具規模。據市科教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陳一鑫介紹,位於宜賓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市科技創新中心是宜賓科創城的核心支撐,「依託入駐的產研院、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一方面與大學城融合,另一方面與宜賓重點產業結合,成為宜賓高端創新人才的聚集區、高新技術研發集成的核心區、高端成果運用的孵化區。」

竹工藝大師何華一雕刻竹工藝品。

「目前,公司建立了一個院士工作站(鄧中翰院士)、一個SVAC國家標準及產品的研發基地、一個產品生產基地和項目示範基地。」宜賓中星技術智能系統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科創中心的企業,據公司總經理王靜波介紹,作為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中星將全面提升宜賓及西南地區安防視頻監控系統的整體行業水平,帶動宜賓及西南地區安防監控領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相關產業整體升級。

隨著「雙城」建設的強勢推進,宜賓科教強市的奮進之歌愈發激昂。

宜賓日報記者 黃鑠然

(本文圖片均由市委人才工作局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sdPW4BMH2_cNUgJ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