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
前幾天,有一位讀者在後台留言:「你們是不是還沒寫《黑鏡》。」
編輯部炸鍋了。
「《黑鏡》第二季我們不是早寫了嗎?」
「不是,有三季呢!」
「開玩笑嗎?第四季我都看了!」
我哆嗦著想插話,告訴他們有五季,但沒插進去。
well......
一部作品如何從有口皆碑到連核心粉都 I don't know her,《黑鏡》做出了完美示範。
相比最初手術刀般的犀利,現在的《黑鏡》就像是無數流行概念、陳年老梗和熱點事件湊成的一盤菜。
這塊破裂的黑色鏡子,再也不是笑嘻嘻劃開高科技權威的利刃。
我突然想起,硬碟里還有一篇壓箱底的《黑鏡》第五季劇評,因為播出時圈內根本沒有水花,就沒發。
既然讀者要求,那就把它拿出來發了吧!
我喜滋滋翻硬碟去了,打開才發現,不是第五季,而是第四季的劇評。
......哦,第五季我壓根沒約稿。
那就湊合看吧。
反正第四季我們也沒寫評論。
本次《黑鏡》第四季考古
由IE瀏覽器贊助
女士們,先生們,Netflix的股東們,大家好,我是新一季《黑鏡》的製片AI 。
本次路演的介紹內容,是整個《黑鏡》第四季的創作理念。
接下來,我將逐一展示每一集的劇情梗概、創意來源等,請各位將自己的智慧型手機關機並交給旁邊的阿爾法狗,謝謝合作。
又名《喜歡星際迷航有什麼錯》
「權力是男人的春藥」,說這句話的人已經掌控美國政治半個多世紀了。
將直男們奉行的信條與當下沉浸式VR技術結合,我們用第一集製造了一個樂園:
我們的主角,得到了一個在本命科幻劇里永遠充當導演+主角的機會。
從經典科幻作品中汲取營養是《黑鏡》的傳統強項。
首先,我們致敬(簡言之就是照搬)了《星際迷航》中親吻有色人種、紅衫軍先死、宇宙和平友愛大團結等著名橋段。
同時,《星球大戰》中原力鎖喉、風暴兵腦袋磕在門上這種情懷梗,我們也奉行了拿來主義的原則。
本集的核心概念,則沿用了2014年《黑鏡》聖誕特別篇中備受好評的設定:AI意識有人權嗎?
各位肯定擔心這種設定是否會與《西部世界》撞題,我們當然不會那麼搞。
您將看到一個層層嵌套、異彩紛呈的敘事結構:在自己最熱愛的世界裡,不論成為一個暴君還是一位英雄,都是難以抵抗的誘惑。
當然,本集作為開場大戲,對我們的核心受眾進行一番心靈馬殺雞不可或缺。程式設計師、死科幻宅與社恐人士,將會得到特殊的高峰體驗。畢竟,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欠程式設計師一個道歉。
又名《媽媽有一個長長的望遠鏡》
兒童成長永遠是所有父母最關心的話題。
數據結果表示,大多數《黑鏡》觀眾都不認同傳統家庭倫理,對於家長過度保護的逆反心理成為了這集的主菜:
一位溺愛的母親,為女兒裝上了實時監控的智能攝像頭。
除了第一季第三集《你的人生》,本集亦會與第三季第三集《玩偶之舞》產生有趣互文——你猜到了,每次的第三集,我們都會探討隱私的問題。隱私是人性的一部分。在信息社會中,沒有隱私,就不是完整的人。
至於視覺信號的傳輸速度和24h直播的視網膜攝像頭如何做到,已經在第一季第三集中給出了答案——我們也沒法解釋,就說那是近未來好了。
糾結技術細節的人,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
本集我們特邀好萊塢二十年前的女神朱迪·福斯特執導。《紙牌屋》掛掉後,她的檔期空出來好多,而且女神本身自帶LGBT群體友好屬性,能讓我們在觀眾群體中再刷一波熱點。
又名《新蘇格蘭交通法規宣傳片》
如同影史留名的《夢之安魂曲》是一部禁毒教育片,心理驚悚片《機械師》(The Machinist, 2004)是一部抨擊肇事逃逸的出色電影,《黑鏡》劇組同樣有此類社會擔當:
本集故事展現了一位肇事司機花樣作死的全過程。
我們將攝像頭監控文化大規模泛化後,用清晰而血淋淋的事實教育所有人——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另外,由於移民潮已經成為所有架空類電影拍爛了的題材,《黑鏡》將這一次要關鍵詞潤物無聲地加入主題,創造了一個美麗的後移民時代蘇格蘭。
請各位股東放心,犯罪的一定是自甘墮落的白種人,我們會在教育觀眾(白種人為主,亞洲人都下盜版,不算我們的目標受眾)的同時,堅守政治正確的底線。
至於本故事最有趣的看點、肇事案的突破口,其實來自在座各位都喜聞樂見的單詞:porn。第二排的那位先生別搖頭,您上個禮拜二在酒店就付費觀看了一部,要不要我給您調帳單?
哦,您是問這集和科幻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保險公司和警局配備了用於調查事故的記憶提取儀(人畜皆可使用),並將其強行寫入法律,這樣我們的主角就不得不露出破綻。
一些觀眾可能會以「嚙齒類動物視力很差」為由,認為本集的求證邏輯鏈條有bug,這些人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
又名《下面這位男嘉賓由真愛網推薦》
自莎翁戲劇肇始,突破禁忌的愛情永遠是文藝作品長盛不衰的議題。話題電影《龍蝦》的成功,更是讓《黑鏡》站在新科技環境中思考兩性議題:
一個強制配對戀愛、結婚的世界,迎來了又一對私奔的小情侶。
鑒於第一集中已經吐槽了迪士尼動畫中沒有下體的虛擬角色,本集決定以R級的電影畫面呈現性愛場面。女演員選角已經確定,們正在討論特殊畫幅的解析度版本是否需要單獨付費購買。
高概念方面,從《楚門的世界》的終極社會幻想,到《超市夜未眠》的夜班男性春夢,本集旨在通過性的極度開放與愛情虛無產生對照,猛戳當代都市個體封閉、性行為快餐化的痛點。
最後,我們已經和 Sigur Rós 談好了用他們的音樂。片尾放這麼一首後搖,根據統計有99.8%的文青會被煽哭。
又名 《<輻射>周邊產品40分鐘宣傳片》
創作這集的時候我們編劇搞罷工,領了兩個月帶薪假宅在家裡玩《輻射4》。
於是您看到的故事,將會類似一部黑白版的「廢土拾荒記」,至於劇情麼,《輻射》系列什麼時候有過劇情啦?
黑白攝影風格需要很多特殊的攝影技巧。但為了貴方壓縮拍攝成本考慮,我們並沒有採用特殊的黑白數字攝影。反正大受好評的《金剛狼3》黑白版本也只是濾鏡效果而已。
一些影迷觀眾可能會認為本片採用黑白畫面卻沒有黑白片攝影方法,沒事兒,他們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
本集我們安排了相當的汽車廣告植入空間,相信會有不錯的廣告收入。同時,仿生機器狗和泰迪熊玩具應該也會有不錯的銷量。
波士頓動力和中國義烏的工廠方面我們已經下單。各位股東在2017財年分紅的時候,請記得為你默默奉獻的《黑鏡》團隊。
又名《小猩猩要抱抱》
自第三季開始,《黑鏡》進行了將每季最後一集拍成電視電影的嘗試,以適應觀眾們周末時邀三五好友,在曲面數位電視前擺上爆米花、辣條和家庭裝可樂,看一部不停讓人喊出WTF 的電影的需求。
同時,秉承聖誕節特輯的傳統,《黑鏡》第四季第六集保證了情節的豐富性——三個故事並行,講述了一座邪典博物館館長不為人知的惡(hei)趣(li)味(shi):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麼我把病危親人的腦子放進別的容器(比如可愛的猩猩玩偶),他樂不樂意呢?
這種安排看似編劇不惜血本,實際都是可以批量生產的重複創意,內核分別從蘇聯科幻小說《陶威爾教授的頭顱》到《黑客帝國》三部曲,壓根兒沒變過,其實都在闡釋Hilary Putnam 關於「缸中之腦」的同一類主題。
我知道那個叫高小山的人肯定又會說我們在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咱們不理他就行了。
同時,由於第二季《白熊公園》非常出色的話題性,我們換了一種形式,繼續討論「對罪犯動用私刑」這一敏感主題。各位不要看到紅色帘子後面的小劇場,就認為我們是在炒冷飯。
※
好了,以上就是本季《黑鏡》全部的創作理念,我知道在座的各位一定有很多疑問,請稍安勿躁,聽我解釋。
各位Netflix的股東們,自上一季《黑鏡》被貴司納入麾下後,我們的收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並憑藉《聖朱尼皮羅》拿下了2017年艾美最佳電視電影獎。
雖然Netflix 的操盤與「英劇美化」讓第一、第二季的粉絲有很多不滿與抱怨,特別是某個作弊媒體《不存》在中文科幻領域大力抨擊我們的題材保守與社會思辨陳舊,但這正是《黑鏡》劇組的有意為之——對於新時代陳舊問題的再探討,這種「陳舊」其實是有意為之。
換言之,我們挨罵,正是由於《黑鏡》的出色設計,讓曲高和寡的後現代莎翁劇,變成走進億萬個區域網的付費訂閱。
我們處在網絡媒體急劇變革的岔口,傳統的網絡劇流量蛋糕正在受到vine(它還有一個中國兄弟叫「快手」)之類零成本內容平台的瓜分。《黑鏡》s4 汲取了這些媒體的優點。
劇組為此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革新,分析了以YottaByte* 為單位的數據,提煉出大眾關心的流行關鍵詞並據此進行創作。
*yottabyte,一種計算機存儲度量,等於 2的80次冪位元組
這就使《黑鏡》變成了第一個ppt 劇集。它的創作思路都是用關鍵詞延展而成,方便自媒體發稿與網絡討論,也會準確、快捷地被二次提煉,成為新的熱點。
簡單說,我們是第一部科幻快手劇集。
總之,以黑洞量級的數據儲備、最先進的八卦篩選系統與一票剛剛失業的好萊塢優秀退休電影人參與,《黑鏡》仍然會是今年最被熱議的劇集。
各位,續訂《黑鏡》,將會是貴司最為明智的商業抉擇。
本次路演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友情提示:稍後,各位將在4樓食堂右側的小影廳進行超前觀影。提前離場的人,將無法得到我們特製的紀念鑰匙扣。
看,是一塊碎裂的螢幕上的emoji,好精美的哦。
作者 | 高小山
編輯 | 蒙脫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