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如果沒有這位神明,年末歲朝就不算圓滿

2019-12-26   文藏

年關將至,人們都忙著準備過年要有的東西,並開始祭祀灶王爺、社稷神,保佑來年的平安。在明朝末年,人們為了祈求年節平安,還將一位神明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這位神明到底是誰呢?

鍾馗得福 網絡圖片

被人們縫在衣服上的這位神明就是鍾馗。早在唐朝時期,這位神明就已經出現了。明朝文人馮應京才在《月令廣義》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唐明皇在元日當天被小鬼糾纏,幸虧有鍾馗為他驅趕小鬼,於是他命吳道子為鍾馗畫像,並在正月懸掛畫像,驅趕小鬼。從這段記載來看,唐玄宗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畫鍾馗像來驅鬼的習俗。

唐玄宗 網絡圖片

唐 吳道子 鍾馗抉目圖 網絡圖片

五代和宋朝時期,人們沿襲了唐朝時期的習俗,在歲末年初之際貼上鍾馗的畫像。吳道子當年所畫的鐘馗,此後流落到民間,並在北宋年間被收入內府。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宋神宗命畫工用刻板進行臨摹,印刷後賜給兩府大臣每人一本。

皇帝不僅將鍾馗像賜給京城裡的官員,在地方擔任州軍的官員也會賞賜鍾馗畫。熙寧六年(1073年),時任興德軍掌書記的蘇轍也被賜予了鍾馗像。在宋朝的宮廷中,人們所用的爆竹上也有鍾馗形狀的屏風作為裝飾,皇子僅限給皇帝的禮物中也會有鍾馗。

宋神宗 網絡圖片

蘇轍 網絡圖片

五代時期,民間還衍生出了鍾馗嫁妹這種題材。鍾馗有驅魅駕魅之能,後人取其諧音,將鍾馗駕魅成為「鍾馗嫁妹」,並由此衍生出了這種新的繪畫題材。五代時期的畫家周文矩就曾畫過一幅《鍾馗嫁妹》,北宋宣和年間被收入內府中,只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羅聘 戊申(1788年)作 鍾馗嫁妹 手卷 絹本 網絡圖片

明 仇英 鍾馗嫁妹圖卷 手卷 絹本 網絡圖片

到了明朝,鍾馗已經不僅僅是民間用來驅鬼的神明,皇帝們還將他的形象縫在了衣服上。每到歲末年初之時,明朝宮廷就開始縫製一些應景的補子。所謂補子,就是明清時期官員服裝上的方形裝飾物,一般位於胸前或者背後,製作成本極高。文武官員的補子會有很大不同,文官的補子一般以飛禽為主要圖案,而武將的補子則以猛獸為圖案。

明朝六品文官補子 網絡圖片

清中期彩繡麒麟紋武一品補子 網絡圖片

每逢正月初一,皇帝、后妃、官員以及命婦們都穿著繡著鍾馗形象的補子和蟒衣。明神宗的孝靖皇后就有一件縫著兩片方形補子的短衣,補子上的團圖案相互對稱,上面的部分為一堆鸞鳳,下部則為拿著笏板的鐘馗和小鬼,小鬼手中拿著時令花木,底部則以雜寶和海水江牙兩種紋飾作為裝飾。

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延續了貼畫鍾馗和年節服飾的傳統習俗,嘉慶年間還詳細清宮紙門神的製作方法,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現在還有保存著清宮舊藏的門神和相關服飾。

明 灑線繡判官打鬼經皮 故宮博物院藏

定陵出土孝靖皇后短衣上的補子 圖片取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

從唐朝到清朝,人們對鍾馗的崇拜不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消逝,反而日久彌深,因此衍生出了書畫、服飾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開始用數字形式表現鍾馗的形象,並將逐漸走向世界,邁向未來。

內容整編自:徐文躍《畫中月令入衣來 明末宮廷歲朝風俗中的鐘馗》,《紫禁城》2018年1月號。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