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紅」?

2024-10-23   川渝本地消息

近期「網紅」翻車、塌房事件不斷:有的直播帶貨明顯貨不對板,被有關部門處罰;有的為流量侵犯他人權利,偷拍他人隱私畫面;有的不顧公共秩序,為打卡直播,影響醫院正常就診秩序。凡此種種,表象不同,背後卻有一些共性問題。

移動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給大家創造了很多機會,或因才華出眾,或因個性鮮明,或因表達幽默,或因專業獨到,憑藉創造性的內容和表達,收穫眾多粉絲,受到喜愛,贏得流量。與此同時,按照平台商業規則,也可獲取相應收益。實際上,一些具有海量粉絲的「網紅」,獲得了很可觀的收入。保持多贏格局,促進健康發展,需要參與各方做好各自的事,對於「網紅」來說,同樣如此。

流量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紅」?

粉絲再多、流量再高,也不能碰觸法律法規的「高壓線」。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一些「網紅」誇大宣傳、違規營銷,甚至知假售假,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還有的打「擦邊球」,不惜侵權違法來博取流量,這些都是違規行為。逾越紅線終究會付出應有代價。

作為粉絲眾多的「網紅」,還應擔起社會責任,體現出應有的品行。「網紅」具備一定的公眾人物屬性,應分外珍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粉絲和流量不是任性妄為的底氣,更不是耍大牌的本錢。那些打著探店或者維權名號吃霸王餐、以網紅身份要求給予特殊照顧的,是走在作繭自縛的路上。「流量越大,責任越大」不是空話,濫用流量必會被流量反噬。

網紅經濟是一種注意力經濟,也是一種信任經濟, 只有行得正、坐得端,不辜負粉絲期待和信任,才能真正保持下去。「網紅」的流量,應當成為向上向善的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有的「網紅」因凡人善舉廣為人知,帶來充足正能量;有的「網紅」以風趣博學的講解,點燃了網友求知學習激情;有的「網紅」帶著對工作的熱愛和堅持,向網友展示不同行業不同生活的豐富多彩。這些「網紅」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尊重,也在不斷證明一個道理:走正道,才能行長遠。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寧茜

校對:許路曼

審核:徐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