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誤殺了「莫扎特」

2022-07-21     話娛

原標題:陳思誠誤殺了「莫扎特」

文/杜威

來源/壹娛觀察

《外太空的莫扎特》沒能成為暑期檔的「救世主」,反而「刺傷」了陳思誠。

上映七天,「莫扎特」遭遇口碑和票房的全面潰敗,其單日票房未突破過5000萬,更是被已上映一周的《神探大戰》、上映近一個月的《人生大事》持續反超,截止目前,累計1.52億元票房,僅是《唐人街探案3》預售兩天的入帳。豆瓣評分4.8分,「莫扎特」來到「陳思誠電影宇宙」的最低值。

還未公映前,市場對於《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期待情緒一直很複雜。

一方面,網傳超過2.5億元的成本投入,「陳思誠+黃渤」的喜劇主創團隊,再加上對於「科幻+喜劇」的類型突破,「莫扎特」從開拍以來就被視為能夠「救市」的重磅項目之一。

《外太空的莫扎特》劇

但另一方面,「莫扎特」幾經延期,最終空降今年暑期檔之後, 映前熱度一直低迷,平平無奇的預告片等宣傳物料、未能看到的高企宣傳曝光、缺失的點映場……直接導致該片的首日預售票房僅700萬,關於此片的質量疑問逐漸攀升。

到了上映一周之後,塵埃落定的票房、口碑,雙雙滑鐵盧的局面,讓《外太空的莫扎特》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 陳思誠引以為傲的「產品思維」,以及他不斷暢想的「又一電影宇宙」,無疑因「莫扎特」的這次表現受到重傷。

《外太空的莫扎特》失利背後,「聰明」的陳思誠到底想錯了什麼?

科幻or兒童,

陳思誠都「玩」砸了

《外天空的莫扎特》以「外太空」這個充滿童趣的想像空間符號,外加世界藝術家的形象。陳思誠試圖從偵探、懸疑之後,再次填補對於中國類型片來說難度更大的科幻喜劇電影。

科幻片,自從「前輩」《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節檔創下票房神話之後,野心勃勃的創作者們紛紛上馬追逐。

就今年暑期檔而言,從好萊塢末世題材的硬核科幻《明日戰紀》、同樣主打科幻喜劇的《獨行月球》,再到國產動畫電影《衝出地球》將古代神話與科幻包裝相結合,「科幻大戰」一觸即發。

獨行月球》劇

首先上陣的陳思誠選擇「合家歡式兒童題材」切入視角來破題。

2008年,周星馳的《長江七號》成為經典之作,隨後中國電影市場進入騰飛階段,但到目前而言,中國版《E.T.外星人》仍舊缺位。同時,科幻兒童電影里不可缺少的虛擬IP形象,也滿足於陳思誠一直強調的「產品思維」「IP宇宙」,後續開發衍生品的可行性又是一個重點。

但是,顯然這次陳思誠在格外看中「產品思維」「IP宇宙」的同時,直接忽略了尊重電影產業思維的重要性,陳思誠一上來就胃口變大, 而恰恰丟失了自己過往系列電影成功的關鍵——先要做一部優質的極致類型電影。

無論是《北京愛情故事》之於愛情電影,《唐人街探案》《誤殺》之於懸疑電影,陳思誠的聲名大噪,是對於類型片成功探索的紅利所在。

而這一次的《外太空的莫扎特》,陳思誠直接跳過《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的極致元素,蒙頭狂奔向「唐探2」「唐探3」,能好嗎?

《唐人街探案》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偵探組合」的空缺,再加上第一部雖是懸疑喜劇,但處處反轉的硬核推理,以及張子楓出圈名場面,讓《唐人街探案》拿下8.23億元票房,以及7.7分陳思誠導演生涯最高評分。

到了第二部,「唐人街」開始融入更多的商業元素,並且進駐春節檔,此時,觀眾不再糾結硬核推理故事,一部趣味橫生的偵探組合就能夠讓他們掏出錢包,但是口碑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到了「唐探3」,懸疑推理元素再度弱化,在陳思誠端上一鍋商業元素大雜燴時,觀眾驚呼受騙,雖然票房高企,但「唐探宇宙」也面臨最嚴重的口碑反噬。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IP宇宙而言,首部電影的重要性至關重要,但是, 能讓第一部電影大獲全勝的關鍵必然是它將某一個類型元素玩到了極致,而不是一上來就赤裸裸的「大而全」——我什麼都要。

作為陳思誠全新IP宇宙開端的《外太空的莫扎特》顯然犯了這個錯誤,主打「科幻喜劇」,以及「兒童題材」,但最終的走向卻是,沒有新鮮的科幻設定,只有惡趣味的笑話,以及俗套的父子隔閡故事。

直到現在,陳思誠這次想玩好的類型,是科幻,還是兒童,伴隨著最後的質檢, 「科幻」沒有新奇只有套路,「兒童」沒有童心只有低幼,可以直接肯定,沒有哪一個能拿到「優良」。

《外太空的莫扎特》劇

當然,如若不能在類型化上有所進一步探索,能夠在中國觀眾都需要情感宣洩的當下, 講好一個社會議題,那「莫扎特」也能掌聲不斷,可惜陳思誠也沒能如願。

「代際的隔閡沒有誰對誰錯」本可以掀起極大共鳴,可最終呈現的內容,父子間的不理解、家長對於孩子夢想的強加、雞娃現象等問題卻只能被描述的不痛不癢。另外,陳思誠沒有煙火氣,更像是站在高處直白地向觀眾輸出自己對於「教育問題」的理解,最終讓觀眾看到的卻是,一部兒童成長電影里滿是中年男人的「惡趣味」,陳思誠之前所有電影系列裡的藝術表達短板皆在「莫扎特」里展露無疑。

「惡俗」「低幼」「浮誇」等評價四處可見。

這些評價,對於打著科幻喜劇標籤、又衝擊兒童電影新邁步、意圖實現「合家歡」的《外太空的莫扎特》而言,顯然能直接「殺」死它。

即使《外太空的莫扎特》受眾定位相比《唐人街探案》《誤殺》更下沉、更低齡,但這不代表,適齡兒童以及他們的家長,就會對合家歡屬性影片降低要求。

陳思誠們難搞的「合家歡」

陳思誠在接受採訪時,承認這是他第一次為一部電影的商業性感到焦慮,他甚至謙虛地表態,之前對類型片比較有把握,但現在不知道「市場是什麼樣子了」。

從目前《外太空的莫扎特》市場反饋來看, 陳思誠的確應該擔憂自己對於「合家歡「的判斷是否正確。

「莫扎特」無論是從故事內容,還是宣發方向,無疑都是朝著「合家歡」定義而奔去,即希望能讓主力觀影人群帶動適齡兒童、甚至是老年觀眾這些非主力人群走進電影院。所以,在「莫扎特」里,大人們關心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孩子們想要看到的趣味玩偶,都被囊括其中。

《外太空的莫扎特》部分營銷事件

在國內市場,每一部具有票房野心的頭部商業電影, 都會想方設法融入合家歡元素,虛擬萌寵形象的設計、強烈的情感共振(愛國情懷、極致親情)、硬核的視覺特效……種種元素皆成為「合家歡」的輔助器。

但是,準確來看, 國內電影市場並沒有明確的合家歡題材分類,也沒有合家歡影片的創作標準,由於沒有分級制度,所有在映的影片,都可以允許適齡兒童觀看。

反之好萊塢市場,合家歡電影被稱為「Family movie」,也是一種類型片的存在。但與國內電影場不同的是,合家歡電影電影並不是爆款電影的代名詞,因為分級制度的確立,合家歡電影是(G/PG級),所以,頭部票房電影如《復仇者聯盟》系列、《阿凡達》等電影並沒有低齡兒童貢獻票房。

國外的合家歡電影(G/PG級)其實一直是動畫電影或者相關真人電影的主戰場。縱觀全球(G/PG級)歷史票房榜單,票房前十一全部是動畫電影,首位是2019年迪士尼推出的「真人版」《獅子王》16.6億美元。

《獅子王》劇

合家歡電影在全球市場並不是超級爆款的代名詞,而是創作限制頗多、投資金額不小、伴隨更多的投資風險的作品,所以合家歡電影更像是類型化影片的一種情懷創作,全球電影市場的獲得票房成功的「Family movie」,成品雖然通俗易懂,但絕對有一個值得回味的成長故事。

但這樣的情況,在國內市場卻大相逕庭,一旦將合家歡電影與商業市場爆款綁定,當《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煥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捉妖記》《流浪地球》,甚至是《長津湖》《戰狼》等作品,紛紛打出「合家歡」,或者用上「合家歡」的描繪詞,其背後的意味就有所改變。

即便如此 ,還是能看出中國電影「合家歡」的一個共通性——成為爆款,皆要最終捕捉大人和孩子對於同一種情緒價值的相同認可。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的燃爆喊話,畢竟孩子們都在唱著《孤勇者》、看著《奧特曼》,勵志與熱血,是大人與孩子間永不過時的共同語言;除此之外,《你好,李煥英》里的親情,《我和我的祖國》里的愛國情懷,也都是能夠刻在每一位大人、每一位孩子的情感中樞之上……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而到了《外太空的莫扎特》,孩子們真的想會想要進電影院看赤裸裸的父子隔閡嗎?真的會去對「教育問題」極大共情嗎?那留給他們的是什麼,靠著偏向成人風格、藝術造型審美值得商榷的熊貓夥伴挽回孩子們的心嗎?

陳思誠的「合家歡」,是在高估孩子審美,還是低估,從「莫扎特」上來看,得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

而這個模稜兩可的答案,也決定了這部「莫扎特」,只能宣傳稿上標註著「合家歡」,卻最終成就不了「合家歡」勢能。

但這也不能怪陳思誠,中國的「合家歡」的確難搞,誰能想到一個打著成人動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靠著「孤勇者」式的呼應,最終能夠直戳「合家歡」的真諦呢?

或許,大人和小孩都一樣,別給我直接講那麼多道理,先做到「燃」,再說吧。

2022年暑期檔仍在負重前行,截至7月21日,累計票房僅為39.09億元,累計吸引1.04億觀影人次,《人生大事》《侏羅紀世界3》《神探大戰》接棒登場,在各自題材領域發力,均完成自己體量的票房貢獻,給後續影片培養了肥沃的觀影氛圍土壤。終於等到《外太空的莫扎特》登場,卻迎來了一次市場的「滿臉問號」,沒能乘勢而上的「莫扎特」之後,暑期檔繼續等待著《獨行月球》《明日戰記》颳起的「科幻風」來拯救。

《人生大事》劇照

「莫扎特」雖然沒有做到「合家歡」,但我們仍舊希望,今年暑期檔能繼「哪吒」之後,再次走出一個爆款式「合家歡」。

即使「合家歡」難搞,也得上!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8e68b91d1e25b37caf2c1e8b07cb5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