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縣,建縣很晚卻歷史悠久,因山東一縣得名且原為其一部

2019-09-17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河北,因地處黃河以北而得名,因古屬冀州而簡稱「冀」,自古為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英雄豪傑輩出。自元朝定都北京(大都)以來,河北地區因地處京畿而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元朝為中書省直轄稱「腹里」,明朝時期為北直隸,仍由中央六部直管,也類似於元之「腹里」,清朝稱直隸省,正式成為一級建制,但不僅省會多遷,省境也變化頻繁。

河北省建國初期與現在省境變化極大,北部察哈爾、熱河兩省撤銷後大部劃歸河北,中北部多縣分屬北京、天津,南部與山東省境也有很大的變化,其中,今河北邢台臨西縣就是因建國後河北、山東間省界變化而新建的一個縣。

臨西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冀魯兩省交界處,與山東臨清隔衛運河相望,現為河北省邢台市轄縣,總面積542平方公里,人口39.2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新建縣。臨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今縣域西漢初就有建制,歷史上曾依靠京杭大運河而繁榮,不僅有著名的臨西亂彈、臨清潭腿,也有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古城遺址」。

河北臨西與山東臨清隔衛運河相望,臨西不僅因地處臨清之西而得名,兩地之間歷史淵源也極為深厚,千年間多屬同一建制。臨西,古屬兗州,戰國屬趙,秦時屬巨鹿郡,西漢初設清淵縣,清淵縣歷史上先後屬魏郡、陽平郡等。南北朝後趙時,清淵縣析出新縣稱臨清縣,以其臨近清河而得名,清河即今衛運河,此為臨清建制之始,也是臨西建制之始。

臨清設縣後治所位於今臨西縣,臨清古城遺址就為其舊治所在,宋金時臨清屬大名府,而其治所於金時為避水患而遷往河東,明朝初遷到今址,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明清時期,臨清因運河而興,是全國有數的大城市,清朝時期更是升為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等三縣,直屬於山東省。

民國初廢州為縣,臨清州廢為臨清縣,1945年8月臨清解放後曾設臨清專區(冀南行政區第一專區),1946年設臨清市,臨清市、縣並置,此後臨清市也曾升為專區級市後降為縣級鎮,建國前夕臨清專區撤銷,臨清縣、臨清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臨清縣、臨清鎮劃歸山東聊城專區,1954年臨清鎮改為臨清市,1958年臨清縣併入臨清市,1963年又改為臨清縣。1964年底,河北、山東以衛運河重新劃分省界,臨清縣衛運河以西部分劃歸河北邢台專區,1965年臨西縣正式成立,臨清、臨西自此分置分屬兩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8CqQG0BJleJMoPM6H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