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偷看了女兒的聊天記錄,我才發現自己這個當媽的有多失敗……」

2022-04-11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無意中偷看了女兒的聊天記錄,我才發現自己這個當媽的有多失敗……」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我無意中看了女兒的聊天記錄,忽然就覺得,我這媽當得好失敗……」

大半夜,閨蜜打來電話,一開口就嗚咽了。

閨蜜的女兒正讀初中,性格文靜乖巧,一直表現不錯。閨蜜對她寄予了厚望,因此平日裡免不了嚴格要求。

本以為,這樣的教育模式再正常不過,沒想到閨蜜那次無意中打開平板,卻在女兒忘記關閉的微信對話框里發現了異常。

在和同學的聊天當中,女孩表示媽媽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讓她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崩潰到想過離家出走。

直到看了女兒親手打出的句子,閨蜜才覺察到,原來,自己的高期待已經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女兒內心真正的想法,自己此前根本就不懂!

聽著閨蜜無奈的嘆息,我特別感同身受。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呢?

於是,我們會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想讓他們更加接近優秀。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卻對我們的期待不再領情。他們拒絕跟大人溝通交流,對學習也愈發不上心。明明站在眼前的孩子,跟父母卻像是隔著一整個銀河,陌生而難搞。

不禁要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閨蜜的經歷,讓人不禁想到了一位臥底青少年約死QQ群的中年父親——徐世海。

自從大兒子自殺後,45歲的他便決定展開一場救贖。

他假裝成十六七歲的中學生,潛入兒子生前常去的聊天群,常常與那些想尋死的青少年一聊就是四五小時,幫助不少孩子放棄了輕生念頭。

直到近距離圍觀了那些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徐世海才發現,大部分內心絕望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都是疏離的。

他們渴望依戀,期待被父母傾聽和理解。可現實往往是,父母只重視他們的成績、分數和表現,卻忽略了和子女真正的聯結。

由此,孩子與我們漸行漸遠,最終活成了一座孤島。

不久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的一項調查表明,「50%以上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

很多家長只專注於前方的培養目標,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狀態。

殊不知,這份過度期待,對孩子來說其實是莫大的傷害!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主人公是我的同事張姐。作為虎媽,她始終信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對女兒要求極其嚴格。

女孩從小就在張姐的雞娃路線下拚命學習——半歲上早教,一歲學游泳,兩歲學英語,等念了幼兒園以後,更是舞蹈、美術、輪滑、主持人等樣樣都不落下。

而當女兒到了小學階段,張姐就更加苛刻了,不僅親自抓孩子的功課,更是立下規定,要求女兒每門考試必須考進班級前三,否則輕則責備,重則懲罰。

張姐的教育方式,曾經一度效果顯著。她的女兒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對此,張姐頗為自豪。

然而,就在今年年初,這個小女孩忽然出現了嚴重的掉發症狀,不僅頭頂出現了斑禿,甚至連眉毛中間都缺了一塊。與此同時,她每天都會哭泣,對上學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牴觸情緒。

經確診,女孩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需要干預治療。得知真相後,張姐瞬間蒼老了許多。

自己的過度期望,非但沒有成為推動孩子成材的動力,反而成為了他們前進道路上的枷鎖。醒悟過來的張姐後悔不迭,但卻為時已晚。

親子關係專家陳忻博士曾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的確。養育的目標,始終應該循著孩子的能力出發,講究量力而行。

而期待值一旦脫離了實際情況,壓力也就會陡增。當孩子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達成父母立下的目標時,他們就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和焦慮感,由此導致自我懷疑和否定,甚至會使得自卑、抑鬱、悲觀等消極情緒伴隨自己的一生。

這是多麼得不償失的事情!

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指出,這個時代的父母面臨三個重大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父母內心都在追求完美」,而這正是父母焦慮的根源。

也就是說,對孩子過度期待的背後,正是源自於家長對於完美育兒的焦慮。

但事實上,教育的本質絕非揠苗助長,而是順應孩子的成長,引導他們不斷激發潛能、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執念過甚,註定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很多研究均表明,父母的期待的確能夠改變孩子的行為,使他們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但這一切必須在合理範圍之內。

唯有合理運用期待,才能讓這份期待成為孩子進步的催化劑,而不是一種束縛和桎梏。

對此,有這樣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 用鼓勵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電影《為人師表》中,教師埃斯卡蘭特所教的學生是典型的小混混。他們不僅成績差,而且不服管教,逃課、打架、甚至酗酒,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裡。

然而,埃斯卡蘭特對這群學生依然抱有期待。他希望孩子們能考上大學,從而改變自己底層的命運。

為此,他採取的一個主要措施就是不斷鼓勵。他在教室里貼滿了各種勵志標語和著名體育明星的照片;會在上課前帶著學生熱身、喊口號、唱著歌給自己打氣;會給學生講名人成功的故事,鼓舞他們的士氣,告訴他們同樣也可以做到……

最終,奇蹟出現了。這群學渣最後都考入了大學,其中不乏哈佛耶魯等名校。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讓期待帶上溫度,對孩子多給予讚賞和認可,他們將反饋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2. 設置難度適中的目標

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溫•洛克的目標設定理論指出:「當設定的目標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其難度又不超過個人的承受範圍時,可以產生激發潛力的效果。」

因此,我們不妨把期待設置成一個個階段性的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契合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並且難度逐步增加,每一次都不會輕而易舉實現,但「跳一跳」便能夠達到。

由此,孩子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將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一步一步實現家長的期許。

3.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

事實上,父母的高期待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空想。

當我們盯著孩子飛得高不高時,不要忘了關心他們累不累;在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時,也別忽略了他們快樂不快樂。

唯有蹲下來,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他們的全部,孩子才會在我們充滿愛的期待中汲取前進的能量。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8976e5eccb6999ac4890f0febfb85bd.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