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這個結果,但我不會放棄」|採訪《狼群》導演蔣叢

2022-09-26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我接受這個結果,但我不會放棄」|採訪《狼群》導演蔣叢

作者 / 野良

中秋檔已經過去了兩周,但是關於中秋檔影片的討論並沒有停止。在目前市場尚無更多新片入局,且整體熱度較冷的情況下,這些影片依舊是支撐單日大盤的重要力量。

今年中秋檔,以3天3.78億的成績收官,這個成績雖然談不上特別理想,同比去年下降了24.3%,但在檔期內依舊貢獻了不少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今年中秋檔一共上映了6部新片,其中有4部影片的豆瓣開分高達7分以上,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觀眾們對於這批影片品質的認可和支持。

在這些影片當中,豆瓣開分7.1的《狼群》引起了情報君的關注。

平心而論,作為一部主打軍事動作類型的影片,7分+的開局評分在豆瓣上應該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就連導演自己都沒有預料到這點:「完全出乎意料,這個成績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

然而,相較於影片的口碑,本片的票房卻並不是那麼亮眼。上映14天,影片目前的總票房只有2300多萬,是所有中秋檔上映新片當中票房「最慘」的一部。

但其實,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查詢時間:9月22日12:30),就在影片上映首日的9號當天,本片的排片率還有10.6%,在新片中不算低;上座率更是高達6.1%,是新片中的上座率冠軍,首日票房超800萬位列當日第三名。良好的開局本讓人對影片的走勢充滿期待,但沒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10號,影片的排片比瞬間驟降到2.7%,當日的票房產出甚至不及300萬。巨大的落差令人詫異,也給本片的前景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就在上周,情報君採訪了本片的導演蔣叢,和他回顧了過去一段時間心情的起落,並暢聊了關於影片的創作點滴。如今面對這樣的結果,他表示雖然心有些許不甘,但更多的卻是一種坦然。「我接受(這個結果),雖然不是那麼欣然接受。我只希望大家能夠多支持國產動作片,我們都還在堅持,也不會放棄。」

「片子還有很多不足,在我這沒到7.1」

13號,中秋假期結束的第一天,《狼群》在豆瓣開分,7.1。而此前,影片已經獲得了貓淘雙平台9分開局的好成績。豆瓣7.1分,對於影片的口碑來說,無疑更是錦上添花。

截至目前,雖然影片的評分有所下滑,但依然有近八成的觀眾打出了三星及以上的分數,有超四成的觀眾打分在四星以上,成績喜人。本片也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國產院線真人片當中,動作類型里開分最高的一部,很多國外動作片,也只是勉強超過及格線。由此也可見,觀眾們對於動作片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面對這一結果,導演表示,驚喜之餘,更多的是意外。

「其實我一直對豆瓣(評分)就沒抱什麼希望。」導演坦誠地說道。「以我之前對豆瓣的了解,像我們這種商業動作類型片,在豆瓣開高分是比較難的,一般都是得製作非常大,有很大的演員加持,比如吳京、甄子丹,或者是林超賢導演的作品,才有這個機會(開高分),所以之前也不敢預料。再加上我們的片名里有『狼』字,出品人也是以前《戰狼》的出品人,所以有些觀眾可能會對我們有些誤會,覺得我們是在蹭《戰狼》的好處,先天上可能會有一些偏見,(沒上映之前)我們也在網上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聲音。所以我一直覺得豆瓣(網友們)對於我們這樣調性的電影會不太感興趣。」

話雖如此,但當看到網友們打出7.1的評分,還是令導演感到相當振奮和開心,即便他認為影片還需要做得更好。「還是要保持一定的理性,我知道這個電影還有很多的不足,其實在我心裡還沒到7.1分的程度。所以已經是得到一個恩賜了。」

雖然影片口碑喜人,但與其相反的是略顯慘澹的票房走勢,多少有些出乎人意料。

從首日10.7%的排片到第二天驟降到2.8%,巨大的落差令人驚訝,也讓人對影片所面臨的困境感到一絲不平。導演告訴情報君,首映當天,他們正在湖南長沙跑路演。到了晚上,看到第二天的排片只有這麼一點,用他的話說就是:「頓時心都涼了。」

對於一部剛剛開畫的新片而言,首周末的排片率會直接影響到影片的首周票房以及後續走勢,更何況當時還是中秋節,觀眾們有很大的觀影需求。低排片率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低上座率,不僅黃金時段很難找到排片,就算有排片的影院可能地理位置也都比較偏遠,想看的觀眾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場次。越沒有人看排片就越少,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果然,到了假期後兩天以及上周的工作日,《狼群》的排片比稍有提升,但整體依舊不足5%,且也已經過了最利於票房發揮的時段。坦白來說,考慮到9月檔期本來就比較冷,再加上國慶檔臨近,票房方面已經很難再有更大的突破。

對於這個結果,導演並沒有做過多回應。他表示,大的市場環境,不便過多猜測。至於影片的宣發,他相信大家也都盡到了努力。他只提到,希望整個市場能夠更加規範和健全,更加理智和均衡發展。誠然,後疫情時代,電影市場愈發變化莫測,風險顯著提升,無論是影院還是片方的日子都不太好過。但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朝著更加產業化、工業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目前距離還差的很遠。

雖然某種意義上結局已定,但導演依舊抱有著積極的態度。他表示,接下來還會帶影片去參加一些電影節展,包括後續會上線視頻平台,他希望到時候能夠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也找到更多的受眾。「這樣我們的努力也算是沒有白費。」導演說道。

「想拍這群人的故事,但經歷重重坎坷」

《狼群》講述了一群在境外從事安保工作的僱傭兵們維護國家利益,保衛人民財產安全的故事。

整個創作的動機源自於一次普通的閒聊。五年前,本片的製片人呂建民在和導演聊天時提到了這一概念,他一直希望能夠將這群人的事跡搬上大銀幕。

想法雖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首先,僱傭兵的故事,能拍嗎?這恐怕是很多人腦海中最先產生的困惑,包括導演本人也這麼想。就算可以拍的話,要怎麼拍呢?畢竟這群人的身份具備一定的敏感性,離普通觀眾的距離也比較遠,這個度要如何把握?又要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最重要的是,導演坦言道,雖然他本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迷,但是對於軍事方面的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因此前期準備工作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總之,從2017年萌生出這一想法,到2020年影片正式開機,經歷了漫長的籌備期和不少的挑戰。中間一度有兩次都準備開機,之後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推遲,也算是命途多舛。

而在這段準備期間,隨著導演本人的不斷深入,他對於這一群體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像他所說:「導演是需要創作激情的,這個激情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有時候是在這個(深入)過程中越來越尋找到我們的創作激情的。」

導演告訴情報君,其實大家對於僱傭兵這一概念是有些誤會的。很多人覺得僱傭兵們只認錢,毫無人情味,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現代國際社會,其實不太使用「僱傭兵」這一概念了,而多用「PMC」(即私營軍事公司/承包商)來取代。這些民營公司/機構跟政府部門或者企業個人來簽訂合約,負責安全防護或軍事輔助等工作。但是這些公司不會長期養人,所以很多去參加的都是一些自費訓練的軍迷,或是退伍軍人,大部分是出於愛好,或是想要成為一名軍人。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出於較高的報酬。

總之,就是有這麼一群「熱血直男」,懷著參軍的初衷和熱血的衝動,想要體驗上前線的感覺。這些人的狀態令導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曾經問過這些人,究竟為什麼,他們其實也說不出來答案,因為他們也不會很高調去喊口號,就是自然而然這樣,成為了他們的使命。所以我就很想拍這些人的狀態。他們出於某種使命,可以犧牲自己的生活,甚至隨時丟掉自己的生命,反正我是做不到這點。」

導演接著補充道:「而在電影里的設定,這些人是出於對祖國情感和國家利益,以及人民財產生命安全的一種保護和責任,這個東西對我來講就很浪漫。就像我們讀《史記》的《刺客列傳》,可能古人就為了一個復仇,為了一次刺殺,這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了,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很少能看到這種豪邁的浪漫感和使命感了,這個是我覺得非常迷人的。」

據導演透露,影片到後來也得到了外交部的授意和認可。再經過充分的籌備之後,終於在2020年10月正式開機。本來劇組也曾輾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勘景,但由於疫情遺憾未能成行,最終背景定在了國內地理環境和風貌較為接近的克拉瑪依。

拍攝過程為期近三個月,期間經歷了各種困難,不一而足。

光是克拉瑪依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讓劇組成員們吃了不少苦頭。導演透露,當地夜晚零下20多度的氣溫,那種感覺已經不是「冷」能夠形容,是真的「疼」,皮膚暴露在空氣里跟刀子扎一樣。片中最後那場戲,劇組熬了16個大夜,人都凍哆嗦了,台詞都講不利索,身上貼滿暖寶寶都沒用。

還有場地的困難,由於取景地為當地一家石油加工廠,但因為涉及爆破戲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所以也遇到了不少困擾。更別說演員們在片中受傷,簡直成了「家常便飯」。

雖然拍攝過程十分曲折,也有很多令人感動和懷念的記憶。但是,畢竟考慮到僱傭兵這一群體身份的敏感性,還是有太多東西沒有辦法展開來挑明,包括很多細節層面的刻畫,只能留給觀眾們自己解讀和反覆回味了。

對此,導演也表示,出於全局的考量,他非常感謝相關單位的支持協調,以及出品方的堅持;同時也願意配合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建議,不願給這群人帶來過多的麻煩。但越是不能明說,導演越是對這群人肅然起敬。某種意義上,這也成了他堅持要完成這部影片的一大決心。

「動作片產量在減少,拍一部少一部」

在正式開拍之前,導演在影片整體的風格上,曾經有過很大的糾結。

導演告訴情報君,他一開始想要做一個更加風格化的作品。「我很喜歡維倫紐瓦導演,所以我一開始很想做一個《邊境殺手》那樣風格的電影,包括像保羅·格林格拉斯的《綠區》,我希望影片可以更加紀實一點,所以我當時的攝影、動作指導,還有剪輯的風格,其實都是這麼設計的,很多鏡頭其實都會比現在呈現出來的還要長,打鬥的部分可能也沒有現在這麼多。」

不過,在和出品方還有製片方反覆溝通之後,影片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條更類型化、更市場化的道路。導演認為,電影畢竟是文化商品,需要面向市場,受到觀眾的認可。因此,在這一點上,他很願意去聽從片方的建議和安排,把自己的表達往後放。而事實上,口碑也的確說明了,這樣的選擇是有其道理的。

當聊到和幾位主演的合作時,導演對他們的表現也讚不絕口。

張晉自然不必多說,作為目前華語動作片領域裡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張晉的加入就像是整個劇組的「定海神針」。他不僅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動作演員,同時也是一個忠實的動作片迷,只要是新出的世界範圍內的動作片他都會看,也非常理解不同動作類型的風格,豐富的經驗也給導演提供了不少幫助。

「他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大哥,會告訴我袁和平怎麼拍戲,葉偉信怎麼拍戲,甄子丹怎麼拍戲,這些經驗對我來講非常獲益,我們在很多觀念上也不謀而合。」

蔣璐霞是全片的一個驚喜。「她的帥是自然而然的,她就是女性力量的化身。我認為她的自律、她的嚴謹、她的謙虛,能夠秒殺很多男性,我首先就做不到;另外她的堅韌,還有為人處事,很多地方都是我需要學習的。所以說她是會讓所有男性都佩服,會感到自愧不如的一個女性,我很喜歡她,也很崇拜她。」

片中,因為某場吊威亞的戲,蔣璐霞由於頭撞到牆,面部受傷,眉毛處留下了一道很深的疤。但即便是這樣,她依然展現出很高的專業素養,稱這道疤「蠻帥的」,是她從影以來的「一枚勳章」。為了拍戲如此之拼,確實令人既心疼又動容。

受傷的不止蔣璐霞,李治廷在片中也有過這樣驚險的「生死關頭」。

在拍開頭那場天鉤的戲份時,由於意外,鉤子突然掉落砸向李治廷,被一個武行的兄弟用身體去擋了一下。因為鉤子是金屬做的,武行兄弟當時就被砸休克了,所幸沒有大礙。也幸虧不是鉤尖對著,不然很可能就是生命危險。

「拍動作片真的隨時可能會發生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管是蔣璐霞,還是李治廷,大家這麼喜歡動作片,還在為動作片賣命努力。包括所有的武行兄弟們,跟他們工作我是最開心的,所以我的電影里不能沒有動作。如果我的電影里沒有動作,沒有動作部門,我覺得這個電影是不完整的,我是不開心的。」

「但是,」導演接著補充道:「現在的動作片越來越少,看一部少一部,除了現在一線的這些動作演員們,後續誰能接得上茬來?像晉哥,能請到他我非常開心,他現在也正值當打之年,雖然其實歲數也不算特別小了。但還是會擔心,10年後呢?會不會青黃不接太嚴重呢?想到這個,還是挺焦慮的。」

「我想做一個職業導演,希望市場更規範」

《狼群》是導演蔣叢時隔多年的又一部院線電影長片,他的上一部院線片還要追溯到十年前的《熱血街頭》。此外,他還有過多年執導數字電影的從業經歷,前前後後共拍過40多部低成本的電視電影。

當被問及兩者在創作上的差別時,蔣叢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最大的不同)當然是資金了。」

「我拍過投資最小的數字電影,有40萬一部的。但是這部戲是8000萬到一個億,可想而知是蒼蠅和大象的差別。」緊接著,他繼續分享道:「但不是說我們資金多了,就覺得不缺錢了。拍電影有趣的是永遠沒有覺得我錢夠了,因為你錢夠了,你的要求就會不一樣。動作類型就是一個花錢的類型,董瑋(本片動作指導)經常說沒有錢就不要拍動作類型,他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此外,除了資金方面的區別,兩者在傳播介質還有發行渠道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數字電影的媒體是電視,拍完了只要搞定電視台就行,但是電影是進入大的商業市場環境里,要搞定的是觀眾,這兩者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電視電影有它的固定語法,比如構圖多是中近景,畫幅最好是16:9或者4:3,但是電影就不一樣,牽扯到構圖、調度等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但無論如何,多年在片場裡浸染的從業經驗,依然給蔣叢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他近年來在數字電影領域的創作也都圍繞在動作類型上,所以在片場的把控,以及整體的成熟度上,完全就是個經驗豐富「老炮兒」。

導演說:「其實我很想跟做導演的年輕人說,你的才華不是最重要的,努力也不是最重要的,當然它們很重要,但是是後話。你更多是需要修煉的是你的情商,是你的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等等。」

與此同時,他覺得導演總是要面對兩個選擇,一個是堅持,一個是妥協,不可能永遠堅持,更不能永遠妥協。「我個人認為,我這次妥協的有點多,當然不是對具體的某個人,而是針對整體情況的不斷調整。因為我畢竟還是一個院線的新導演,機會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在與蔣叢導演聊天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他對於自己的未來規劃,以及目前的市場現狀,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的。

「(未來的創作)希望以動作片為主,我自己還是更喜歡動作這個類型,但導演有時候也不是完全主動的。我給自己的定位,其實是希望做一個職業導演。」

他解釋道:「從理念上出發,我不認為電影是純粹的藝術,或者說它的功能不完全在於創作者的表達,它更多的是一個產品。我拍數字電影一般也得一兩百萬,院線電影更別說了,那都是真金白銀,要有人投資的。有投資行為你要去銷售然後再回收,經歷了這個過程它就已經定義成商品了,這是無可辯駁的。所以我要尊重它的產品性。」

「我給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一個產品定製者。如果市場定位已經非常準確了,產品的調性已經定準了,一切有悖於它的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的,都要為它讓路,包括導演自己的個人表達,我也會放到後面。所以這個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定要非常善於與出品人和製片人打交道,大家一起來定製為市場提供的產品,這個才是職業導演,或者說是我學習和積累的方向。」

另外,蔣叢導演還提到,電影的科技屬性和IP屬性也需要不斷強化跟完善。未來,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的發行模式也在不斷變化,整個市場,以及創作者的觀念都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同時,電影作為傳播媒介,要想實現最大程度的市場流通,就一定要重視IP,形成文化影響力。他以好萊塢的不少百年大廠舉例,直言「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採訪的最後,他也提到了自己對於電影市場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我們的市場基數很好,但是我們在不斷傷害這個市場,這是我們作為創作者非常痛心的。我希望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在現有的政策法律環境下,按規矩辦事,也希望市場越來越規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長線的發展。」

「我覺得這個行業現在好像只聊現金,只聊短期變現,不聊理想,都是一錘子買賣,行業內死氣沉沉。當然這跟環境也有關係,需要的是不止我一個人,而是整個行業的改變。我希望行業還是要更打開一些,不能閉門造車,要多跟其他產業聯動,向其他行業的年輕人學習,比如遊戲、動畫行業。我覺得我們行業真的不能夜郎自大。好萊塢之所以能做到產業這麼大,是因為人家非常開放,文化影響力很強,這真的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正如蔣叢導演所言,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工業化水平的不斷完善,某種程度上更需要的或許正是他所提到的這種以「職業導演」作為目標的創作者們。從這點上來看,不論票房成績好壞,《狼群》都只是一個起點。既然已經出發,相信蔣叢導演未來一定可以攀得更高,走得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8889bde6c599447617026adeda0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