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這家底,該盤盤了吧!

2023-10-12   電動湃

Mate 60王者歸來、問界新M7起死回生,近來華為的「遙遙領先」真奏效了。

沒有人懷疑過華為的實力,也沒有人低估過它的野心。

自華為入局汽車行業以來,余承東始終強調著要成為業內第一。

「沒人會記住第二,華為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車控等四大領域,都要做到全球第一。」

不造車,但要成為全方位的第一,華為該怎麼做?

華為最早投身於汽車工業,大概要追溯到2013年,那時候它因應自身做通信的老本行,推出了車載通信模塊來進軍汽車業務。

直至2019年中,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部(簡稱「車BU」),自此開始大展拳腳。

之所以華為選擇全面進軍汽車行業,離不開其深受美國制裁的影響。

原本收入占大頭的手機業務戛然而止以後,華為要找到另一個「活下去」的方式。

是直接造車,還是做供應商,華為需要作出「二選一」的決定。

這個問題,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1年曾回應過。

「我們清楚在求生階段做什麼合適,做什麼不合適。」

「余承東可能就想造車,但他只有一票。」

在內部投票裡面,最終華為選擇了走供應商的道路。

在此背景下,車BU定位為「智能電動車時代的博世」。

但一不做二不休,這個「新時代中國版博世」既然入局,它做事可就不是那麼簡單。

車BU,是要當上「超級供應商」的身份,余承東亦為此喊出「成為行業第一」的目標。

於是,車BU在產品業務上廣撒網,涉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驅、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網關、雷射雷達、算力平台、AR HUD、T-Box等不同產品。

相對為人熟知的,有電驅方案。

華為的三合一電驅動方案,包括了150kW、165kW、200kW、220kW和270kW等不同功率版本。

其中,華為給阿維塔11準備了一套前195kW、後230kW的雙電機組合,最高功率達425kW,百公里最快加速僅3.98秒。

此前華為高層提到,最初阿維塔11打算用四電機方案,可實現2秒零百速度,只是後來為了兼顧空間和能耗,最終採用上更均衡的雙電機方案。

也就是說,華為還有大招沒放出來。

在出席202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時,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提到:

「華為數字能源發布的全球首款超融合七合一電驅動系統,體積小、重量輕,採用功率&算法融合等先進技術,可為車企節省開發成本1000萬,縮短開發周期2個月,助力車企打造超高性價比的A級車型。」

他還透露,今年華為將發布第二代高壓平台動力域解決方案,支持高壓的超快充,5分鐘補能200公里。

另外,華為還計劃在廣州打造「超充之都」(含1000餘個超充樁)。

除去一些大的零部件,車BU連小的也不放過。

例如搭載在問界上的HUAWEI SOUND音響系統,包括19個揚聲器、1000W+峰值功率、由高/中/低音三種揚聲器組成的「三分頻音響」,可實現107dB低音效果。

又例如車燈,去年底華為首次亮相智能車燈解決方案。

它說不做整燈,只供核心模塊,比如內置燈頭、投影模組、控制器、晶片算法,為不同的燈賦能根源技術。

只是官方亦透露,未來將推出比現在LED燈更小的雷射車燈,能跟日行燈完全融為一體,該方案恐怕也會洗牌車燈行業。

華為想要以「實力第一」的身份洗牌汽車產業,這已經是明牌。

其中率先能觸及首席位置的,大概還要說到華為的立命之本——晶片。

基於華為海思晶片的強大,此前華為手機一度有望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只是在中美科技戰下,華為晶片供應和手機出海業務成為了犧牲品,華為手機市場份額繼而一落千丈。

好的是,在蟄伏3年以後,Mate 60帶著支持5G的麒麟9000s晶片王者歸來。

華為以此向世人宣告,海思晶片事業還在繼續,誰也不能阻擋到中國晶片的崛起。

據悉在9月國內自主品牌手機銷量排行統計里,華為已重回第一席位。

得益於海思晶片的強大,華為跨界進軍汽車行業,它在兩個業務層面上的確具備了「遙遙領先」的降維打擊優勢——智能座艙、智能駕駛。

余承東對此,從不掩蓋他的得意情緒。

「AITO問界上市至今,我們一直保持了「智能座艙天花板」的體驗領先優勢。」

「從上市的第一天到今天,我們的鴻蒙作業系統從未被超越,一直被抄襲、被追趕。」

關於鴻蒙座艙3.0,海量APP應用、絲滑操作如手機般流暢、精準的語音控制等表現無需多言。

如此體驗,對於以往反應滯後、只能力推Carplay的車機來說,鴻蒙座艙可謂遙遙領先。

鴻蒙座艙的到來,確實給所有車廠的車機都打了樣,因此余承東亦有底氣說「鴻蒙座艙一直被抄襲」。

更重要的是,鴻蒙座艙支持華為手機、平板等終端生態的打通,用一個華為帳號即能同時登陸手機和車機,並實現無縫切換。

如此一來,鴻蒙座艙實際也是給小米汽車、蘋果汽車打了樣。

在此其中,目前鴻蒙座艙主要採用的是車規級麒麟990A晶片,儘管性能不及高通驍龍8155,但在華為的調校下,並不影響鴻蒙車機體驗達到一流水準。

令人振奮的是,不久前全新一代車載晶片麒麟9610A被披露,據悉它將採用14nm製程,性能接近於驍龍8295。

在7nm製程的麒麟9000s王者回歸以後,相信未來鴻蒙座艙晶片亦不會讓大家失望。

沿著晶片的路徑,華為的另一殺手鐧是智能駕駛。

余承東說過,華為在智能座艙已經是行業第一,而現在智能駕駛也做到了第一名。

據悉早在2014年,華為已經在內部開始啟動自動駕駛項目。

余承東曾多次提到,車BU的70%以上投入都與智能駕駛有關。

面對智駕賽道,華為亦將其在晶片領域的沉澱移植了過來。

對此,華為提出了MDC移動數據中心,這也是華為的智駕算力平台。

目前該平台提出了MDC 210、MDC 610、MDC 810等不同型號,算力覆蓋16Tops、48Tops、200Tops、400Tops等不同水平。

其中採用3顆雷射雷達的阿維塔11,用的正是400Tops算力的MDC 810。

按照余承東的最新說法,不依賴高精地圖的華為ADS2.0,將在今年12月實現「全國都能用」。

只是這個「全國都能用」,是指全國的城市都能開,但並不是全國所有城市的所有道路都能開。

在不久前余承東給問界新M7站台宣布以後,日前阿維塔亦宣布,無圖、全國都能開的智駕NCA將逐步開啟。

以余承東的野心,以及華為的工程實力,我們相信華為ADS2.0是有足夠高的能力天花板。

只不過回到華為MDC智駕算力平台上看,這一年來除了新增基於華為MDC 610打造的哪吒S以外,華為智駕圈並沒得到明顯擴充。

至於此前曾傳出合作的長城機甲龍、比亞迪仰望,亦沒有了下文。

留意現時的低算力平台競爭,寶駿雲朵選擇聯手大疆,打出了「智駕普及者」的旗號,至於地平線亦成為了多數國內車企的合作選擇。

此外,參照之前騰勢提出的3個智駕版本:

-低算力版:採用地平線J3;

-中算力版:採用英偉達Orin-N;

-高算力版:採用英偉達Orin-X。

另外像蔚小理,在綁緊英偉達的同時,也在著手自研晶片。

華為智駕方案,看來只能應用在深度合作的夥伴上了。

之所以大家沒有積極選擇華為,一方面是因為害怕「斷供」。

據悉小鵬曾考慮使用華為的雷射雷達,但因為擔心供應問題,最後沒有跟華為走在一起。

另外的問題是,此前有報道指出,華為給MDC方案的最低定價是2萬元,高於一般市場水平。

華為想賣得貴一點,是為了讓車BU儘早實現盈利。

據華為2022年報顯示,自車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規模。

其中到去年,車BU已推出超過30款產品,涉及車載作業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車控、智能車雲服務等領域。

截至2022年底,車BU已發貨近200萬套部件,收入20.77億元,占華為總營收的比例僅為0.3%。

即便到了2023年上半年,車BU收入為10億元,在總營收的比例依然只有0.3%。

在車BU投入巨大之下,如何實現盈利一直是華為內部的核心關注點。

於是乎,華為採用了「賽馬模式」,讓想造車的余承東主導智選車,讓支持做供應商的王軍掌管HI業務。

從發展勢頭來看,智選車已占得了上風。

2020年10月,華為車BU發布了HI(Huawei inside)模式,王軍當時喊出了「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口號。

後來車BU和消費者BG進行整合,余承東開始接手車BU業務。

2021年5月,華為宣布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兼任華為車BU CEO,王軍仍為華為車BU總裁。

4個月後,華為裁撤車BU總裁崗位,王軍改任車BU COO,併兼任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而余承東依然為車BU CEO。

同年12月,基於智選車模式的AITO品牌,問界M5正式亮相。

自此,智選車和HI正式開始下場競技。

按照業務定義,智選車是由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以及渠道銷售。

簡單來說,造車平台、生產製造歸於合作方,但怎麼打造產品和銷售權則由華為說了算。

反之HI模式,是指華為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它和車企更多只是供應商和採購商的關係。

因此,HI車型幾乎沒有出現在華為銷售渠道,即便進了華為門店,也需要合作方自己的銷售前來負責工作。

當然別忘了,華為銷售渠道的話事權,是在把控智選車的余承東手上。

在智選車和HI模式涇渭分明之下,出自不同模式下的產品亦有著明確區別。

-HI車型印有「HI」標識,並且率先搭載華為高階智駕方案ADS;

-智選車產品有著流暢的原生鴻蒙車機,體驗明顯高於沒打通鴻蒙底層的HI車型。

在王軍和余承東分管不同業務線之下,兩者的業務互通似乎也是有限。

在這場賽馬比賽當中,實際一開始HI模式是占據了一定優勢。

相比於余承東只手握著賽力斯1家車企,HI模式則是跟極狐、廣汽和阿維塔的3家車企進行合作。

只是後來,廣汽放棄了合作。

另外,首款搭載華為智駕的極狐阿爾法S HI版在2021年4月發布以後,直至2022年5月才上市,而在上市後也反響不大。

至於2022年8月上市的阿維塔11,情況亦差不多。

相比之下,同年AITO問界交付超7.5萬輛,使得智選車和HI模式的這場較量得到了速戰速決。

在此其中,去年8月任正非的內部講話被公開,他指明「要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接著去年底,余承東表示,華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

到2023年初,外界報道王軍已被停職(近來據悉已重返崗位),余承東接管智能車全部業務。

雙雄僅留1人,顯然智選車已成為了主導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阿維塔與華為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華為終端雲服務應用生態、搜索與地圖、鴻蒙智慧場景生態、AI 與智慧全場景等全領域實現深入合作。

得益於此,阿維塔11終於在近期搭載上原生華為HarmonyOS車機作業系統。

此外,問界M5和M7也是在今年開始應用華為ADS智駕方案。

之前智選車和HI模式車型的產品差異,隨之已完全打通抹平。

余承東曾說過,華為在汽車上投入很大,且汽車是華為唯一虧損業務,只做零件投入絕對是燒錢的生意、是很難乾的生意。

結合華為人事變動、產品賣點變化,以及華為合作對象來看,可以說目前「華為只剩智選車一種模式」。

其中極狐跟華為合作的智選車已經登上了工信部申報圖,另外奇瑞、江淮的智選車亦蓄勢待發,就看後面阿維塔是否也會作出轉型。

在此基礎上,智選車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余承東說過,要想車BU在2025年實現盈利,得先幫車企賣出100萬輛。

怎麼賣?

從最基礎入手,拓展出奇瑞、江淮等更多合作夥伴和車型是一方面,其中余承東亦提到彼此合作車型之間不會造成內訌衝突。

再者,今年他還試圖讓華為走上前台。

2月11日,在AITO發布的海報中,原先「AITO問界」的字樣更改為了「HUAWEI問界」。

華為回應,這一舉措僅為突出華為長期深度賦能AITO問界品牌,華為與賽力斯長期深度合作沒有變化。

但這場風波,再次讓「華為造車」掀起了波瀾。

隨後,任正非再次簽署內部文件,重申不造車的決定,文件有效期為5年。

另外,任正非還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余承東後來回應,「當時我們叫『HUAWEI問界』,其實是想做生態品牌。」

「今年會有多個車廠跟華為一起合作,但遇到了營銷難題,如果每個車廠跟華為合作都有獨立品牌,我們去營銷、零售很複雜、很困難,成本很高。」

「用HUAWEI問界,是為了讓消費者不會困惑,但內部有些領導有不同意見,所以我們把「HUAWEI」取消了。」

「無論如何,我們推行生態聯盟的本質沒有變,未來智選模式的幾家合作夥伴推出的車型不會有衝突。」

在此之後,我們看到「HIMA鴻蒙智行」的出現,這也是華為智選車技術生態聯盟的官方名稱。

其中,此前在路試的智界S7也粘貼著「HIMA」的貼紙。

進一步留意此前曝光的智界S7方向盤,當中正是「AITO」的logo。

這樣看來,智界S7將可能劃分到AITO品牌旗下。

順著推斷,華為或是將「AITO」和「問界」作出了切割。

其中AITO將作為華為的「智選車品牌」,問界則對應著賽力斯旗下的系列產品。

至於奇瑞及其它車企的智選車產品,均分別命名為「X界」系列,共用AITO品牌。

而這樣一個由華為主導的「智選車聯盟」,稱作HIMA鴻蒙智行。

那麼在智選車跑贏了HI,且智選車聯盟也組建起來以後,余承東還會走哪一步棋?

此前有報道指,華為有意推動車BU獨立運營,目前正與重慶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具體形式類似於「榮耀單飛」。

不過華為回應,傳聞與事實不符。

華為為作為國之重器一般的企業航母,終究不能脫離資本活水的哺育。

據悉2022年榮耀曾尋求以450億的估值上市,如果未來車BU真能獨立運營,預計IPO將是其重中之重的任務。

連問界新M7還沒開啟上量交付,賽力斯即已拿下連續3個漲停板至千億市值,可想而知華為的「含金量」之高。

風浪越大,華為值得越貴。

華為是野蠻人嗎?

在華為宣布全面入局汽車行業以後,即提出要在多領域成為業內第一,想必沒人會否認它的野蠻特質。

而在我們讚嘆華為自研實力強大之餘,有一點需要留意的是,如果說HI模式已經被放下,那麼現時華為的主要精力會在哪裡?

華為會集中精力,利用它的渠道和品牌優勢,讓帶有華為深刻烙印的智選車取得大賣。

12月上市的問界M9,只是其中一款旗艦。

其他人該當心的,是一整個華為軍團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