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朱可夫為何完全動用預備兵力反攻?出其不意

2023-12-09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朱可夫為何完全動用預備兵力反攻?出其不意

1942年的東線戰場,蘇德雙方都在鬥智斗勇。有人提出,如果朱可夫在發動「天王星行動」之前,優先在勒熱夫方向對莫德爾集團展開一次大規模的圍殲作戰,就能切斷德軍中線和南線的聯繫,也會導致東線戰場提前進入收尾階段。那麼,按當時戰場情況,朱可夫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01如果蘇軍集中兵力圍殲莫德爾集團,德軍求之不得。

早在1941年秋冬德軍發動莫斯科戰役時,到11月中旬,德軍統帥部就已經對這場推遲的進攻在做收場準備,原因就是180萬大軍陷在泥濘道路不能自拔,連一直主張進攻的古德里安也率先提出撤出戰場的要求,說明德軍的失敗在所難免。

為此,在撤換掉一大批高級將領之後,德軍將中央集團軍群的70個師兵力收攏到維亞濟馬和勒熱夫-瑟喬夫卡一帶,企圖在這裡做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為繼續威脅莫斯科作進攻準備,同時也是為北線提供補給和為南線展開藍色方案行動打掩護;另一方面就是以莫德爾第9集團軍為誘餌,阻止蘇軍中央方面軍主力南下,從而放開手腳讓南方集團軍群分兵兩路進攻高加索,達到占領蘇軍能源和資源中心的目的,如果目的達到,等於切斷了蘇軍的後路,就是釜底抽薪。

實際上,在1941年11月份,總參謀長哈爾德就已經發現了東線作戰的短板問題,莫斯科戰役德軍並不是輸在兵力和指揮上面,而是補給困難和裝甲部隊不能適應泥濘道路的問題,所以他們就已經在秘密擬定德軍調整作戰方向的計劃,將占領蘇聯重要城市改為占領烏克蘭和高加索的糧食和能源。

從這個層面講,莫斯科戰役後,德軍將莫德爾集團擺在勒熱夫作防禦部署,擺明了讓蘇軍過來打反擊,而蘇軍確實也沒少投入兵力,結果都是無功而返。相反,莫德爾卻借這場打了13個月的作戰一戰成名,贏得了「防禦大師」的稱號。從這裡能看出,德軍就是想蘇軍把重點放在中線,好讓南方集團軍群趁機進軍高加索,這是個聲東擊西的戰略。

02莫德爾在勒熱夫的部署一石兩鳥,圍殲中線德軍難度太大。

在蘇德戰爭歷史上,1942年11月25日朱可夫發動的「火星行動」在勒熱夫方向遭遇滑鐵盧,按道理蘇軍損失那麼大,史達林為什麼對朱可夫一點表示也沒有呢?實際上,「火星行動」最大成果有兩點,一是牽制了莫德爾集團不能南下增援史達林格勒戰場,迫使德軍不得不臨時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曼施坦因成了戰場救火隊員;二是雖然蘇軍受到重大損失,卻讓莫德爾準備固守勒熱夫的企圖瓦解,不得不撤出中線戰場從而完全解除了德軍對莫斯科方向的威脅。

實際上,從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蘇軍在勒熱夫方向對莫德爾集團的作戰也是非常重視的,對史達林來說,70個師的德軍打不走攆不跑,蘇軍不得不調集了大量兵力在莫斯科方向防守,德軍的這個舉動讓史達林寢食難安如鯁在喉,所以前前後後也是大仗不少打,小仗打了無數,而莫德爾反而越打越厲害,原因就是德軍統帥部不斷往中線增派兵力,甚至在曼施坦因急需坦克增援的情況下,莫德爾仍然得到了兩個裝甲師的支援,說明德軍統帥部對勒熱夫方向的重視。

而從雙方作戰部署來看,蘇軍也是做了兩手的準備,一方面是在中線和南線的通道防禦上,中央方面軍起到了兩頭兼顧的作用,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堅決不能丟,伏爾加河就是連接中線和南線的紐帶和運輸通道,丟了它蘇軍就失去了能源和補給的後盾;另一方面維持中線和南線戰場的通道安全,有利於蘇軍加速策應,後來的作戰也證明,當「天王星行動」在南線展開時,中線的「火星行動」也同時打響,這麼做等於是對德軍把勒熱夫戰場當備選戰場的瓦解,從戰略上講,蘇軍是對的。

當然,德軍將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擺在勒熱夫,也不僅僅是為了牽制蘇軍南下,也有趁第6集團軍占領史達林格勒後迂迴北上重新進攻莫斯科的企圖,所以在曼施坦因取得克里半島大勝以後,他先指揮第11集團軍司令部北上列寧格勒,後又將司令部部署在了中線,其中就有準備對莫斯科展開進攻的想法,只不過這個企圖被「天王星行動」破壞了,蘇軍反攻的第二天,曼施坦因就被命令去救援保盧斯,使這個計劃流產。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即使蘇軍集中兵力圍殲中線德軍,也並不能迅速改變東線戰場態勢。相反,蘇軍還很可能落入德軍的圈套,不僅莫德爾第9集團軍攆不走,甚至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還會迂迴北上,這樣蘇軍就被動了,更談不上奪取戰場主動權的問題。

03「雙星計劃」對東線作戰意義重大,朱可夫功不可沒。

有些人對朱可夫在二戰中的作用頗有微詞,認為他不會指揮打仗,只會使用人海戰術,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就當時蘇軍的作戰條件,蘇軍除了兵力有優勢,其它還有什麼呢?對戰爭來講,只要能打贏,結果比過程重要得多。

1942年9月上旬,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已經占領了史達林格勒90%的城區,德軍小鬍子統帥也親自到前線視察,保盧斯承諾再有兩個星期就能結束戰鬥。幾乎同時,史達林也把朱可夫從莫斯科派到了史達林格勒,也是從這時起,保盧斯的命運開始發生改變,東線戰場的主動權也開始向蘇軍轉移。

朱可夫準備用什麼計謀來指揮作戰呢?就是「雙星計劃」。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如何將保盧斯第6集團軍攆出史達林格勒時,朱可夫卻提出要將史達林格勒當誘餌誘敵深入,蘇軍騰出精力迅速組建更多的預備兵力,力圖在冬季同時展開兩場牽製作戰,一場是在史達林格勒圍殲保盧斯的「天王星行動」,一場是在勒熱夫方向圍殲莫德爾的「火星行動」。

從宏觀上講,「雙星計劃」是蘇德戰爭打響以來,蘇軍動用兵力最多也是目標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所以史達林命令這個計劃只能秘密展開,剛開始也只能他和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助手莫洛托夫知道,其它前線指揮員直到戰鬥打響前8個小時才得到通知。

所以,在發起最後作戰時,蘇軍等於完全使用的是預備兵力展開反攻的,而在前線作戰的比如崔可夫指揮的第62集團軍就是作誘餌的。從一定程度講,說勒熱夫戰場是絞肉機,說史達林格勒戰場24小時就要換一批士兵,都是在為「雙星行動」作準備。而在11月19日「天王星行動」展開時,朱可夫指揮6個集團軍同時從南北兩個方向對保盧斯展開包圍,德軍都不知道這些兵力從何而來,匆匆派曼施坦因前去救援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從上面分析看出,朱可夫提出的「雙星計劃」是在下一盤比史達林格勒戰役更大的一盤棋,如果單從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來說,蘇軍只能算是小勝,但同時打敗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還迫使莫德爾從勒熱夫方向撤退,這就不簡單了。所以說,史達林讓朱可夫以最高副統帥的名義統率三軍也是實至名歸,即使「火星行動」出現不足,但比起整個東線作戰的勝利,這點不足已經不算什麼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打仗失利不能讓嚴寒因素背鍋?時間節點能錯開

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為何創新打法成蘇軍打贏法寶?3大秘密武器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聯軍工落後卻能後來居上?打贏靠人不是物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三路進攻戰術沒有錯?圍殲了300萬蘇軍是證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88057468841811ac8a6f39f40ee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