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熱管理之預計到 2025 年,儲能液冷占比將超過風冷
1、儲能熱管理行業概述
電化學儲能產業鏈分為上游設備商、中游集成商、下游應用端三部分。上游設備包括電池組、儲能變流器(PCS)、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熱管理和其他設備等,多數從業者為其他相近領域延伸而來;中游環節核心為系統集成+EPC;下游主要分為發電端、電網端、戶用/商用端、通信四大場景。
儲能熱管理技術路線主要分為風冷、液冷、熱管&相變冷卻,其中熱管和相變冷卻技術尚未成熟。目前儲能熱管理的主流技術路線是風冷和液冷。
2、儲能行業發展現狀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近年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力度持續加大,在人類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2011 年至 2021 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由 72.2 吉瓦增長至 843.1 吉瓦,風電裝機容量由 220.1 吉瓦增長至 824.9 吉瓦。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接性和波動性的天然特徵,存在發電側與用電側的供需不平衡問題,大規模併網時需要配置大容量儲能設施進行電力質量的調節和控制,從而催生了大量的儲能需求。
儲能方式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儲能、新型儲能和熔融鹽儲熱。新型儲能又分為鋰離子電池儲能、鈉硫電池儲能、鉛蓄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其中鋰離子電池在新型儲能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市場份額超過 90%,是當前應用範圍最廣、發展潛力最大的電力儲能技術。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237.2GW,年增長率 15%。其中,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 45.7GW,年增長率 80%,鋰離子電池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年增長率超過 85%,其在新型儲能中的累計裝機占比與 2021 年同期相比上升 3.5 個百分點。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59.8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 25%,年增長率 38%。新型儲能繼續高速發展,累計裝機規模首次突破 10GW,達到 13.1GW/27.1GWh,功率規模年增長率達 128%,能量規模年增長率達 141%。
3、儲能電池熱管理市場規模和發展趨勢
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指導下,我國儲能行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2020 年全國 20 多省市出台「強配」政策,要求新能源發電站須配比 5%-20%的儲能設備,連續儲能時間須達 2 小時及以上。2021 年 7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台《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 2025 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 30 吉瓦以上,到 2030 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的預測,在保守場景下,預計 2026 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 48.5 吉瓦,2022 年至 2026 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 53.3%,在理想場景下,累計裝機規模和復合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 79.5 吉瓦和 69.2%,市場將呈現穩步、快速增長的趨勢。
新型儲能裝機量的增長帶動了對儲能鋰電池需求的快速增長。從全球市場來看,2016 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為 8.2 吉瓦時,2022 年增長至 159.3 吉瓦時,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3.96%。根據 CNESA 全球儲能項目庫數據統計,2022年度,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儲能電池(不含基站/數據中心備電類電池)出貨量達 134.6GWh,是 2021 年同期的 4 倍多,出口比重超過 55%,出貨量排名前十位的中國儲能技術提供商,依次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儲能、瑞浦蘭鈞、鵬輝能源、海辰儲能、派能科技、遠景動力、南都電源和國軒高科。
根據統計,在儲能電池熱管理系統中,2021 年液冷系統滲透率約為 12.1%。未來隨著新能源電站、離網儲能等更大電池容量、更高系統功率密度的儲能電站需求起步,儲能系統能量密度與發熱量更大,對安全性和壽命的要求更高,將推動行業更多轉向採用液冷方案。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已率先推出液冷儲能系統,如寧德時代的 Enter One,陽光電源的 Power Titan、Power Stack,比亞迪的 BYD Cube、科華 S 液冷儲能系統等。業內領先企業的示範效應將驅動液冷滲透加速,預計到 2025 年,儲能液冷占比將超過風冷。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諮詢《2023-2029年儲能熱管理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諮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諮詢、項目可行性報告、項目後評價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諮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