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產生4億部廢舊手機都去哪了

2024-08-08   華商網

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產生4億部以上廢舊手機;「十四五」期間,手機閒置總量預計達60億部。廢舊手機都去哪了?回收堵點卡在哪?如何推動回收行業規範健康發展?

作為「消費促進年」的一項重點工作,消費品以舊換新成為今年的熱點話題之一。而消費品「煥新」後,大量舊產品特別是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問題也備受關注。

市場空間有待挖潛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布的《廢舊手機回收與利用公眾行動手冊》指出,促進二手手機的流通和交易,對用戶個人而言可以得到經濟補償,對社會而言,除了具有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外,二手手機的回收和交易也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可觀的利潤和廣闊的市場吸引下,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這一賽道。近年來,閒魚、轉轉、愛回收、回收寶、同城幫等回收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優勢,打通用戶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屏障,促進了閒置手機的回收和再次銷售。此外,手機品牌商和銷售渠道也在推動手機回收市場的發展,通過以舊換新等策略,鼓勵用戶出售舊手機。

除了回收平台,一些手機品牌商也是二手手機流通環節上的重要一環,不少商家通過以舊換新尋求擴大銷售的機會。

在北京市一家華為專賣店,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銷售新手機時會鼓勵用戶以舊換新,舊手機回收價格會參考合作平台的評估標準,如果用戶認可就可以當場置換,舊手機則由合作平台回收。近兩年,門店參與以舊換新的消費者數量持續增加。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加快「換新+回收」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動二手電子產品交易規範化。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政策將進一步刺激二手手機市場的規模擴張,以舊換新將成為推動二手手機回收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

回收體系仍存堵點

與手機保有量和報廢率相比,我國手機回收率仍然較低。萬物新生集團(愛回收)執行總裁王永良分析指出,由於回收過程信息不對稱,缺少統一的質檢與定價標準,討價還價耗時耗力,加之對數據安全、隱私泄露等的擔憂,用戶回收意願較低。

儘管近年來有不少「正規軍」加入這一賽道,但二手手機交易依舊存在諸多痛點。「由於交易物非標準化,買家與賣家之間存在信息差,一些渠道交易不透明使得信任難以建立。從企業角度看,二手生意雖好,卻是一門慢生意、苦生意。」轉轉集團CEO黃煒坦言。

記者在一家位於大型商場內的品牌手機專賣店隨機採訪了10多位購買新手機的用戶,當面對是否準備把舊手機轉賣出去的問題時,僅有兩位表示已將手機分別放到了轉轉、閒魚和京東回收平台上。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表示,手機型號五花八門,配置差別也很大,非標準性的二手產品更是情況複雜,用戶難以判斷質量優劣。建立一個成熟的鑑別系統,對於優化二手手機回收過程至關重要。比如,轉轉推出「官方驗」服務對手機進行嚴格質檢,根據功能、成色等因素判定手機新舊程度,並出具質檢報告,最終給出合理的市場定價。

相較於交易過程存在的堵點和風險,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不少用戶更為關心的問題。消費者楊洋告訴記者,家裡閒置的手機中大都存放著重要照片、通訊錄、社交平台的聊天記錄、購物平台的交易記錄等,「如果不能徹底清除這些隱私信息,擔心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麻煩」。

多方合力破解痛點

近年來,二手手機回收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由於市場相對較新,相關政策法規還不完善,尤其是在行業標準化建設方面還有所欠缺。如何在保護用戶利益的同時保持企業的發展活力,是擺在監管機構和企業面前的共同課題。

中國舊貨業協會副秘書長閻淼表示,透明度和標準化是行業發展的關鍵,「雖然轉轉、愛回收等企業都在嘗試製定企業、行業標準,但實際操作中,人測與機測也會存在差距,導致用戶對二手交易平台的質量分級、鑑定估價等方面存在質疑。企業在回收評估、售後保障等方面要建立更加透明和標準化的運營體系」。

在二手手機交易與服務行業,越來越多的規則正在被明確,為行業合規運營和可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顯著推動力。相關企業應就用戶關心的問題提供更多技術保障和權益保護,讓用戶無後顧之憂。此外,各回收商應著力提升自動化質檢技術,減少主觀因素對質檢準確率的影響,推動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進而促進行業規範化、規模化發展。

「任何一個產業痛點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依靠市場本身的演化。」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建議,在市場層面,加強回收網絡建設,提供便捷高效的回收服務;加強科技創新,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回收;加強產業鏈協作,推動製造商、銷售商、回收企業和再生產企業等各環節形成聯動。在管理層面,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政策,建立優化統一的行業標準,包括技術標準、質檢標準與定價標準等。在用戶層面,加強廢舊手機回收宣傳科普,在規避隱私泄露風險前提下,提升用戶回收意願。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