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雙11,快遞業為何「靜悄悄」?

2023-11-10     財經無忌

原標題:這屆雙11,快遞業為何「靜悄悄」?

文 | 蕭田

「雙11的快件提前爆倉了,大家如果在家,就儘快來驛站取一下,感謝配合!」

早上8點多,李安就被小區驛站老闆發的信息吵醒,來到樓下,她看到了貨架上堆到頂棚的快件,還有驛站門外一摞摞「無處安放」的貨物。

老闆一邊忙著整理快遞上架,一邊對送貨的快遞員抱怨,「以前希望你們送快點,現在希望你們送慢點,我就這麼大的地方哪有地方放。」

李安很詫異,她對2013年的雙11記憶猶新,因為計劃和家人旅遊,買了一個充氣護頸枕,但三天後仍未發貨,無奈之下,她只好打電話詢問賣家。

「賣家一直在道歉,解釋說是由於當地與他們有業務往來的快遞公司出現了爆倉,一時間難以接收大量的快件,導致發貨時間一再被推遲。」

最終這個快遞走了七天才到手上,她一度失望地表示「以後再也不會參與網上集體促銷活動了。」

從2009年到2023年,年度大促「雙11」的15個年頭,也是快遞企業不得不面臨貨物「爆倉」的「蹉跎」歲月。

但在今年,以往的「快遞春運」常見的爆倉窘境卻不再上演。不少消費者感受到了快遞物流的提速,「雙十一快遞為什麼這麼快」甚至登上微博熱搜。

那麼,這屆雙11,快遞業為何終於不 「緊張」了?

1、這屆雙11,快遞業為何不爆倉?

一個主要原因還在外部。

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下國內外經濟環境遇到挑戰,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消費購買力。

而隨電商發展而興的快遞業,也不免受到電商增速下滑和「雙11」節日大促在消費者心中影響力下跌的雙重影響。

再加上,雙11缺乏新意、審美疲勞、價格不透明、優惠門檻高等諸多因素,讓用戶參與度和消費熱度持續下滑,有急需的東西不必等到雙11,不急需的東西當下未必是好價。

另一方面,多個電商平台把雙11大促的時間向前撥動,並進行錯峰付款,也給了快遞企業喘息的機會。

比如,抖音電商現貨銷售的價格最早從10月20日開始,快手電商的預售則從10月18日開啟,拼多多的大促時間為10月20日-11月13日。

除了電商大促周期拉長,付尾款的高峰期也有所拉平。淘寶雙十一付尾款的時間本來是10月31日,一些商家付尾款的時間已經延遲到11月3日,相當於將一天的發貨高峰平攤到了三天。

如此種種的外部因素,造成了今年的「雙11」雖是大考,但也是一場不太嚴肅的大考。

2、快遞公司「爆倉」如何成為過去式?

快遞不爆倉的更重要原因還是在內部。

在這樣一個緊張的時間節點,各家快遞企業為了能夠打好這場「戰役」,三通一達、順豐、菜鳥、京東快遞等物流企業紛紛進行了大量前期部署,希望能從大促中脫穎而出。

具體來看三通一達,各自有各自的發力點。

10 月 30 日,申通官方宣布," 預售極速達 " 單量超 100 萬,預售好物均已抵達目的地轉運中心;中通快遞與淘系電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簽署了 2023 年 " 雙十一 " 物流運營保障協議,成為 " 雙十一 " 期間特邀物流合作夥伴。

圓通在雙 11 前夕,就已在全網新增了幹線運輸車輛 4300 多輛,完成改造並擴建了近 60 個集運中心,新增了 2.2 萬家媽媽驛站;

韻達此前也推出了單獨集包、專人交接、多頻次交接等舉措,助力提高倉庫貨品周轉率、縮短快件全鏈路時長。

結合以上幾家快遞公司的動作不難發現,在競爭激烈的 雙11大促期間,提前布局已經成為了各大快遞企業的共識。

但有意思的是,今年雙11,一個消費者能感受到的最大變化,不僅是快遞在時效性上變得更快,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比如菜鳥、中通、申通等加入了「送貨上門」的服務中。

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每年雙11這個關鍵節點,各家快遞企業都會提前部署運力,但為何今年就能實現供需的精準對接,並且還有餘力從卷時效到卷服務上?

在財經無忌看來,這恰恰是因為快遞業內部的供給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即經過數年來的發展,快遞業動能在當下進一步釋放,企業產能大幅提升。

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近三十年里,中國快遞業經歷了電商紅利、「轉運中心直營化」、「轉運中心自動化」,逐漸從一粒種子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

但過去需求側的高速增長,讓快遞企業們長期浸在蜜罐里。以至於大多企業「重心」都是放在大量資本投入追求更大的業務規模,而不是打造更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網絡體系。

直到近年來,數字化成為整個時代發展的核心。數字化的本質是用數字化的方式對商業模式進行重構,並由此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對於快遞業來說,數字化也是當前轉型升級的必由路徑。

一位圓通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告訴財經無忌,「圓通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進行的非常早,還將轉型成果以『一號工程』的方式推廣到全網。如此一來,這幾年的「雙11」我幾乎都能準點下班,而不像以前還要增人手、熬上數個通宵。」

隨著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試水數字化轉型,水龍頭一旦打開,不僅給企業帶來提質增效的競爭力,也給整個行業釋放了更多的產能。

這也是為什麼快遞越來越多,但卻送得越來越快。快遞業「爆倉」將成過去式也不再是一句空談。

3、從不爆倉的「雙11」看快遞業的價格戰

雙11期間快遞的爆倉背後,本質上就是一場供需的錯配。當供需達成匹配之後,快遞業的爆倉也就無從談起。

但需要指出的是,雙11激發的是市場瞬時需求,不代表全年穩定的需求供應,當下的「不爆倉」反過來也意味著快遞業總體上的產能過剩。

而任何行業一旦進入到產能過剩時代,必然會引起價格戰。

實際上,快遞行業的價格戰早已經開始——從今年3月份開始,「快遞核心產糧區」——金華(義烏)成為價格戰火力最猛的地區之一,快遞的單票價格一度降低至0.9元。

今年前三季度,金華地區的快遞業務量達到96.43億件,約是上海市快遞業務量的3.73倍,也是全國快遞業務量最多的城市。但是,從金華發出的商品單票價格很低,前三季度金華的快遞業務收入僅是上海市的18.5%。

受此輪快遞價格戰影響,前三季度圓通、韻達、申通的財務數據也都並不亮眼。

快遞行業一向以市占率為重,低價競爭是該行業的慣例,從2012年至今,整個行業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價格戰,但時至今日,打價格戰的邏輯已經徹底變了。

過去的價格戰主要是以犧牲利潤的方式,但在現在和將來,價格戰的方式將是先進的產能淘汰落後的產能,而落後產能又不會甘心被清退,後者往往會不斷的掙扎、反擊,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對企業的降本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那些最先進行數字化轉型和轉型更徹底的企業。無疑將擁有更多的優質產能,並能夠在低價的基礎之上尋求更多的競爭優勢,比如更低的破損率、更快的時效性。而他們也往往能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今年的雙11不爆倉,或將成為快遞業轉型和分化的新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6a1de0754f5e7139ba4f818443e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