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跨欄」入校,封閉的校門該不該開?

2023-12-18     新民周刊

原標題:北大教授「跨欄」入校,封閉的校門該不該開?

北大教授「跨欄」入校,封閉的校門該不該開?

大學開放與否,其實也是大學精神的一個折射:大學之「大」,當然是海納百川、包容萬有的意思,這才是理想中大學的樣子。

文 | 竹 里

北大又上熱搜了。

這次的輿論焦點爭議是「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的話題。起因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因沒有授權學校使用其人臉信息,他使用「跨欄」的方式進出學校。李植還稱,多年前,北大是可以隨意進出的。

這一事件經媒體擴散後,大學校園是否應該開放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12月17日,有高校老師採訪時表示,大學本應是開放之地,校園開放應該成為常態。

一出沉重的「跨欄」喜劇

筆者在知乎上找到了李植所發的文章。

該文標題為《從今天與保安比賽跑步說起——北京大學的門衛制度,該改改了》,發布時間為12月2日。

文中寫到,北大校園最近幾年裝上了閘機,但是博主沒有授權學校使用其個人信息,便不想刷臉入校和離校,只能亮證入校。不過,通過工作證入校又需要門衛登記相關信息,錄入手持電子設備,準確無誤後才能放行,會耽誤幾十秒鐘。

李植稱本來進出學校的人就很多,為了避免這種消耗,一般在亮證之後直接抬腿跨過閘機入校,然後迅速向前走,不與保安糾纏,一般門衛大都認識他,一般不會攔截。

但在12月2日當天,博主再次「跨欄」入校時,當值保安卻沒有放他走,一直在後面追他,保安在校園裡追了他半天,跑步沒追上又騎了自行車來追。最後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證結束。而在出校時,又被門衛攔住要求刷臉,否則不能出校,最後他又是跨欄出校。

李植稱,北大進門查證件的制度是從奧運會的時候開始實施的,在此之前的北大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進。那時候雖然查證,但是門口並沒有裝上閘機和人臉識別設備,有證件的師生和家屬,在進門時搖晃一下手中的工作證、學生證、家屬證。

由於該文章瀏覽量一天超過5萬,12月4日,李植又寫了《再說北京大學的門衛制度為什麼必須改》一文,講述了學校門禁制度的不便。

他說,閘機和人臉識別的技術很強大,但因閘機個體差異,經常識別不出來,特別天黑的時候,在門前站很久還刷不出來,感覺非常不好。而對於北大學生,那些喜歡處於被保護狀態的人,往往會覺得閘機不錯,擋住了外面的人,我自己讓渡一些人臉圖像數據,方便。

但是排隊有時候是難免的,尤其在上下學、上下班的高峰期。北大東門的閘機前常常排起長隊,很多人推著自行車要出去,排隊十人以上是家常便飯,門口執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這種嚴防死守的模式不適用於大學,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應當更關注校內公共場所,而不是站在門口。尤其是連出門也要管,毫無必要。

大學之「大」 有容乃大

據北京大學工學院網站提供的信息介紹,李植目前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副教授,並擔任流體力學學科點副主任。李植的本碩博都在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就讀,1999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2001年8月)。

12月5日,李植稱已經將前面兩篇文章列印遞交給學校保衛部,並建議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閘機、自由出校。

事實上,李植老師寫這兩篇文章的描述,頗有一種滑稽的喜劇效果。人們不難腦補他和保安鬥智斗勇的場景。但這幕喜劇依然是沉重、嚴肅的。這展現著學校管理的某種剛性——即便是本校老師,也不能例外,同樣非常狼狽。

嚴格來講,目前很多大學校園並不算完全封閉。今年暑期,清華、北大就開放了社會預約名額,遊客可以預約進校,這是學校大體的做法,但這顯然不是人們理想中的開放。以北大、清華為例,因為預約人數超額,一度在暑期催生了黃牛生意。筆者帶小朋友去北京旅行,北大清華門口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學生家長,大多是預約名額搶不到來打卡拍照的。

據相關新聞報道,此前甚至還發生過,北大學生違規收費幫助校外研學團隊預約人員入校的情況。一個名為「北大金秋暑期定製課」的校外研學團隊由部分校友通過預約同行人員的方式,拆分預約139名學員入校,每人收費10800元,合計收費約150萬元。

最終根據有關規定,相關46名校友被關閉校友預約系統使用權限。這些現象的背後,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高校該不該設置圍牆,以及大學該如何更好地開放?筆者認為,大學校園出入校管理,尤其是知名校園,「堵」不是長久之計,人們想像中的開放,是沒有阻攔、抬腳就進,校園毫無隔閡地嵌入人們生活的空間。

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博 攝影/@水雲小鴿

早在1993年,北京大學就推倒了南門外長達600米的圍牆,建起2.5萬平方米的商業街,由此成為國內最早拆圍牆的高校,但幾年後又因多種原因而「重建」。

東南大學青年首席教授孫文文也表示,好大學和有沒有圍牆並無任何必然聯繫,圍牆本身沒有錯,也禁錮不了思想。如果把辦好大學和圍牆聯繫起來,本身就是悖論。憶往昔,開放的校園本就是曾經的常態,過去人們就是這麼自如地穿梭於校園的。

再比如安全問題,是不是只能通過大門緊閉來實現,也值得打問號。社會上隨意進出的公共區域很多,商場、小區、公園等,難道這些地方安全就沒有保障嗎。顯然,這個因果聯繫並不成立,對於擔心安全的學校來說,把封堵校門的安保人員分散配置到校園裡面去,並加強巡視巡邏,何嘗不是一個解決辦法?

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博 攝影/@杆杆繼續肝

也可以提供精細化的解決方案。比如秩序問題,哪怕大門敞開,但在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食堂等較為關鍵的設施設置門禁,就可以擋住遊客,保障師生的教學、生活不受影響。

同時,大學校園開放,也要為大學的責任解綁。校園開放後,可以由學校保衛部和屬地警方共同維護校園秩序和安全,相關事件的處理交由警方解決,而不應讓大學背鍋。

目前,也有一些學校實現了完全開放,比如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都可以自由進入、無需預約。這些學校獲得了廣泛的讚譽,也說明大學開放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大學開放與否,其實也是大學精神的一個折射:大學之「大」,當然是海納百川、包容萬有的意思,這才是理想中大學的樣子。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金羊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68d862b0d0910bbbea2c188aaada4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