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馬斯克的名聲傳遍全球,這不僅是因為馬斯克是美國首富,而且在多個領域都做出了優秀的成績。
他的公司業務包括新能源汽車、火箭發射,單從業務上來看馬斯克這個人不簡單,公司涉足多個領域,不僅擁有龐大的資金,而且一舉一動都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近日馬斯克隨手發布了一個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崛起成為美國首富
汽車新能源電動汽車還沒有爆火時,特斯拉電動汽車讓我們見識到了豪華電動汽車長什麼樣,特斯拉這輛電動汽車剛推出時售價不菲,人們也對特斯拉品牌相對陌生,後來這一品牌成功崛起,成為了高端豪華電動車的代表。
當年馬斯克下定決心要在中國上海設立工廠,多年以後,馬斯克慶幸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剛好抓住了當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口,這才有了如今美國首富的地位。
特斯拉選擇在上海建廠,必然需要有配套的產業鏈扶持,比如電機、充電樁、電池、內飾等,由此也帶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電動汽車電機和電池技術很關鍵,電機是整個汽車的核心,而電池則是驅動汽車的能源。
配套企業業務量增加,紛紛擴大生產規模招收大量工人,而這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工產量年年攀升,如今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特斯拉工廠,僅僅是一家工廠,就提供了特斯拉全球產能的一半。
可見特斯拉與中方的合作是互利共贏。在關鍵時刻選對了方向,表明馬斯克有敏銳的商業嗅覺,看來能成為美國首富是有原因的。
工業產能首先近似於發電量,從工業產值上看中國已遠超美國
商人在商言商,馬斯克希望加深與中國的合作,當時國內有人提出攝像頭會收集隱私數據,而這些數據一旦泄露將會危害國家安全。
馬斯克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想辦法將數據存儲在中國境內,這種做法解決了隱私泄露的風險問題,負責任的做法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空閒之餘,馬斯克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近日他在媒體帳號上發文,中國的工業產能已經遠超美國,工業產能首先近似於發電量。
單從發電量上來看,中國的發電量確實也要領先,對比歐美等國家呈現出碾壓式的狀態。
事實上,我國工業化實力這些年快速增長,發電量同樣水漲船高。
比如2022年我國的發電量就有88470億度,單從數據上來看沒什麼感受,如果有對比就能感受到差異,同時期美國發電量僅有中國的一半。
其實出現這樣的信息並不奇怪,中國是人口大國,無論是居民生活還是工業生產都對電量有龐大的需求。
同時期的印度、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發電量與我國相比偏少,即使三個國家加在一起也無法與中國的數據對比。
而發電量數據恰好代表了三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尤其是印度。別看印度是人口大國,但印度的工業水平有待提升,很多地方沒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到了夏天經常會拉閘限電。
記得媒體曾經報道印度高溫40多度,由於缺少電力供應,印度人只能跳到河裡面避暑,可見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對國民的影響有多大。
工業生產能力決定了國家的生產上限,有了強大的生產能力,咱們國家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工業強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中國工業製造能力體制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存在製造業空心化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越演越烈。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認為製造業可以轉移出去,不需要占用寶貴的勞動力資源,把那些需要大量人員操作的產業直接外包給發展中國家,這種做法提升了生產效率,而且節約了成本。
美國的這項操作相當於神來之筆,大量工廠紛紛湧入亞洲地區,中國在這個階段成立了大批代工廠。
產業鏈一旦轉移出去,再想要轉回來就很難,如今美國後悔已經來不及,政府當局呼籲企業趕緊轉回美國吧,政府這裡給補貼,只要回來美國建廠,各種優惠政策等著你。
美國政府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畢竟製造業發展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國內人力資源短缺,加工製造業數量不足,零部件以及原材料往往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是美國為什麼無法提高製造業水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