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等一回,《中國唱詩班》讓人意難平!

2022-03-07     每經影視

原標題:三年等一回,《中國唱詩班》讓人意難平!

在B站,有這樣一部動畫,讓網友等了三年才等到一集更新。

今年1月,新一集回歸上線,彈幕里齊齊刷起了「有生之年」。

《中國古詩詞動漫》是一部比羅小黑更新速度更慢的原創系列動畫,原名《中國唱詩班》。

2016年,它發布了前兩集《元日》《相思》,就拿到了豆瓣9.2的高分。

雖然7年間只更新了6集,但每次開播都能掀起一陣回憶殺。

這部精緻短小的動畫,讓古詩詞活了起來。許多人留言,這是中國當代最好的動畫系列之一。

人間至美就在身邊

最新更新的第6集《詠梅》,講的是清代竹刻家周顥和梅娘的故事。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在迷霧和竹林的掩映下,一棵梅樹立於獨石之上,優雅清麗。

小時候,周顥為了守護梅樹,被其他男孩欺負,揍得鼻青臉腫。少年與梅的羈絆便由此開始。

周顥自幼跟隨師傅學習竹刻。一天,他在書桌前練習,只聽背後一聲:

「周灝,又貪玩耍懶!」

周顥嚇得一激靈,以為是師傅來了,沒想到卻看見一個小女孩。

女孩名叫梅娘,赤著腳,頭上裝點著梅花,是那棵梅樹的化身。

初遇後,梅娘伴著周顥長大,陪他刻竹看他畫梅。

梅娘的眼神和動作里,漸漸有了藏不住的心動。

但她能做的,只有在周顥分享遊歷中所見的梅林時,忍痛折下一枝梅花說:

「閱盡好花千萬樹,願君記取此一枝。」

奈何周顥是個榆木腦袋。

少年心中有志,為了雕刻師父生前贈予他的湘妃竹片,周顥外出遊歷,一心尋找人間至美之物。

不幸的是,踏遍山川,周顥在經歷一場暴風雪後,回到家中一病不起。

在他彌留之際,是梅娘傾盡心力,救了他一命。

就在周顥臨行前,梅娘特地盛裝打扮,想讓他刻一次自己。

但那時的周顥以為,仕女終屬浮艷,只有梅蘭竹菊般的清雅高致之物,方堪入刻。

王觀有詩,「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在病中最後見到梅娘時,周顥的眼前浮現出梅娘的輪廓——她的眉化竹,耳成川,唇作梅,發如枝。

他這才突然醒悟,所謂「至美」,不一定是壯闊的山水秀景。

原來一直陪伴在身邊的梅娘,正是自己苦尋多年的人間至美。

但此時,用自己的生命救回心愛之人的梅娘,卻化作一縷落梅,永遠地消失了。

在短片結尾處,有一段真實的歷史人物小傳:

「周顥,嘉定人。

被尊為竹刻一代宗師……

但終其一生,

從未刻過仕女,

也未刻過梅花。」

編劇李夏恩捕捉到這一不易察覺的細節,結合《竹人錄》中周顥的一段軼聞,由此展開想像,講述了一段痴絕恨絕的故事。

或許有人好奇,周顥究竟在師傅留下的湘妃竹上刻下了什麼?

答案是,什麼都沒刻。

「一是無法刻,因為真正的至美是無法刻出來的;

二是不忍刻,當你失去某個至珍至愛時,所有與它相關的事物都會不忍去看,因為那會讓自己痛徹肺腑;

三是不刻之刻,因為已經刻骨銘心。」

這是創作者對結局的解讀,也把綿綿無絕期的「恨」刻進無數觀眾的心。

讓古詩詞活起來

「中國唱詩班」的名字,最初來源於由嘉定作曲家易鳳林譜曲的同名專輯。

專輯中的曲子由16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改編而成,後來又與嘉定民間故事傳說相結合,才有了如今的系列動畫。

雖然動畫每集時長從幾分到二十幾分不等,卻在詩詞與歷史的巧妙碰撞下,讓詩詞「活」了起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原本是唐代詩人王維寄思於友人的詩,但用在清代名士王初桐身上,也十分貼切。

王初桐有紅豆痴儂之稱。他和六娘,本是一對青梅竹馬。

可一個是清貧書生,一個是大家閨秀,兩人之間有著跨不過的門第之別。

年幼時,情竇初開的小秀才以一顆紅豆贈與六娘;出嫁前,不能決定自己命運的六娘,只能留給他一幅繡著相思的絹帕。

見證了兩人所有情愫的紅豆,便成了餘生寄託。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由唐代詩人孟郊所作,而動畫則取材自清代史學家王鳴盛。

王鳴盛家境貧寒,參加人生第一次大考「童子試」,別的小孩都穿著新衣服去考試,而他只有破破爛爛的棉襖。

考試前一晚,他夢見一台巨大的織布機正實現著他的願望,沒想到第二天醒來時,他發現母親真的連夜給他做了一件新棉襖。

母親手指殘破,卻將「一針一線」的母愛織進棉襖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里,大才子婁堅則面對著落榜的失意。

在和友人泛舟時,婁堅鬱鬱寡歡。這時,船上的一位姑娘點醒了他:歷代狀元進士數不勝數,又有幾個能被後人記住?

淡妝濃抹總相宜,中舉或不中,其實都能看到好風景。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故事裡的人開解了婁堅,也寬慰了螢幕前的每一個失意者。

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人生志趣、家國情懷,《中國古詩詞動漫》每集有不同主題,但又都關乎那些最樸素的情感,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元日》中老街的新年氣象

詩詞中凝練的文字,在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中,依然保留著它的魅力。

而真實的歷史故事,又讓詩詞中的情意更加具體清晰。

賦予詩詞靈魂的,還有在每一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古典風韻。

不同故事中,手繪也有不同的畫風。

《夜思》講的是西方入侵時期的近現代故事,繪畫風格更偏向水彩,有中西方結合的感覺。

而作為一個「聊齋」風格的故事,《詠梅》更富有中式浪漫,手繪更貼近水墨畫。

周顥翻越山川河流尋找至美,卻在生命的盡頭髮現至美就在身邊。

而製作組說,在不斷創作過程中,他們也在閱盡不同風格後,驀然回首,才發現一支毛筆,一川濃淡相宜的墨色,就是至美寶藏。

三年出一集的細節控

《中國古詩詞動漫》中人物、場景、服飾等每一個細節,都根據歷史資料反覆考證,力求不放過一丁點的瑕疵。

一個場景,甚至一個物件,都能抽絲剝繭,窺見主創對待作品的謹慎。

比如《詠梅》中貫穿全集的梅樹,就頗有講究。

導演彭擎政說,他們反覆斟酌,試過很多種梅竹的組合,但都覺得流於平庸,直到終於在萬梅叢中發現了一種叫做「垂枝梅」的梅樹。

它有梅不懼凌寒的品性,又像女子飄逸的秀髮,極為靈動婀娜,「頓時就覺得非她莫屬了」。

在參考實物實景之外,動畫中的不少場景還暗藏了古代名畫。

周顥外出遊歷時,在西湖見到的柳浪聞鶯、曲院風荷,都取景於真實的古畫。

早在創作之初,《中國古詩詞動漫》製作組就以「細節控」出名。

在《元日》這集,為了重現400年前小城嘉定的春節氣氛,他們查閱了多種明清時代的嘉定方誌關於年節的記錄。

這才還原了祭灶的菱角、沒有穗的紅燈籠、以及「賀年羹」的故事傳說。

在背景和人物設定上,也基於《南都繁會圖》《元宵圖》《嘉定四先生圖》等畫作、著作反覆考證修改。

雖然每集動畫最長不過二十分鐘,但卻處處有伏筆,讓人物和劇情足夠鮮活動人。

許多細節上的刻畫和鋪墊,也成為觀眾樂於捕捉的一部分。

比如《相思》里,聽到六娘即將出嫁的消息,王初桐在跑去她家的路上,撞上了賣梨的車,預示了兩人最終的分離。

而六娘家門前的對聯,則是兩人關係的印證。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時是「傳業詩書得真趣,開意花草生遠情」。

相思不得,互相牽掛時是「花落為添疏魚影,柳飛欲伴春燕歸」。

註定無緣,六娘終嫁他人時是「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

一道門,隔開了兩個人的一生。

在畫面唯美的基礎上,製作組也在視聽製作方面融入了許多巧思。

比如,動畫里各種絕妙的轉場設計,總能引起彈幕的驚嘆。

《夜思》一集講述的是民國第一外交官顧維鈞的故事。

老年顧維鈞接受採訪,回憶起日軍占領東三省的惡劣行徑,畫面就藉助窗外的變化,讓時間線倒回戰爭時期。

這一幕參考了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的作品,用蒙太奇的轉場把故事情節流暢地銜接起來。

動畫中還有許許多多值得咀嚼回味的細節,讓人不禁一幀一幀地去看去挖掘解讀,追溯歷史。

從半年出一集,到三年一更新。

面對著人手不夠、製作周期被迫拉長、成本超過預算等諸多難題,《中國古詩詞動漫》沒有絲毫懈怠,一直尋找最理想的創作形式,堅持了一年又一年。

這份專注,把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帶給觀眾。

它不僅是一部動畫,也是一幅蘊藏著時代風貌的畫卷。

作者 | cookie蘇深編輯 | 董興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561ae8571945b804f50bda03a861d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