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影視劇里都有心理諮詢師的角色。
比如《黑道家族》中的詹妮弗·梅爾菲、《辛普森一家》里的馬文·門羅,還有被稱為「迄今為止最真實地刻畫了心理諮詢」的小悶劇《捫心問診》系列。
但在大多數影視劇作品中,「 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似乎總被誤解。
他/她要麼是「天才的象徵」,理智、聰慧,要麼近似「騙人的神棍」,混淆專業設置,突破倫理界限。
上周,我們邀請讀者一起來給影視劇「捉捉蟲」。來看看大家的吐槽吧~
01
心理諮詢師又在工作時談戀愛啦
不可以,好嗎?
@匿名
《賀先生的戀戀不忘》 女主是個心理醫生,治療男主的自閉症兒子。因為小孩子喜歡女主,霸道總裁的男主居然用套路結婚了,感覺弗洛伊德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咪彌米雅
《緊急呼救》消防員巴克在心理諮詢中,居然和他的諮詢師在諮詢室發生了性關係。
《緊急呼救》
@向著海的Steven
白百合演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心理醫生利用做諮詢的機會實施性侵,給來訪者造成巨大心理陰影。
@小螺號滴滴滴吹
《無間道》里阿仁和他的心理諮詢師對上眼了,甚至可以約出來然後相擁。
《無間道》
@Belle
韓劇 Kill Me Heal Me(國產劇七個我的原版)里也是講一個心理醫生和她的一個多重人格患者談戀愛哈哈哈,雖然我真的很愛這個韓劇!但是女主經常到男主家裡去「幫助」他,女主家裡人也和男主走動,然後男女主還一起出去約會之類的……嚴重違反職業倫理。
@求offer的南槿
提名美劇《吉普賽人》,納奧米飾演的心理治療師會偽裝身份私下裡去調查/跟蹤/影響自己病人提到的一些關鍵親屬,找到男病人的前女友戀愛等等。雖然劇很精彩,且娜奧米這個角色本來就被塑造成一個危險的有極端人格的「非正常角色」,但劇里諮詢師的這些操作還是會對觀眾產生誤導。
編者注
心理諮詢師工作倫理守則之一:諮詢師不得和來訪者發生性或親密關係。
在心理治療中,來訪者之所以容易對諮詢師產生好感,可能是諮詢師「無條件接納和理解」的結果;可能是來訪產生了「移情」;也可能來訪存在自己尚不清楚的動機(逃避、表達回報、奪取權力等等)——而這種「愛」,往往會對來訪和諮詢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02
催眠不是巫術!
可能是最被曲解的心理技術之一
@小巷斑斑
我為了一部劇,怒開豆瓣帳號,那劇名字叫《瘋人院》,當初鋪天蓋地的宣傳,說是國內首檔精神病院的題材,號稱超越《飛越瘋人院》,至今還有 7 分多。
作為一個曾經在精神衛生中心實習的人,那必須得去看看呀!結果氣個半死。什麼治療師給你弄個鐘擺就能催眠啦,而且 催眠目的違反倫理(是為了套出人們的秘密),還有精神病院都是打著治療的旗號在拿病人做實驗啦,把一個正常人送進病院也不會被識別出來啦,病人都是些賊陰鬱的人啦!簡直就是偏見+偏見+偏見。
@愛宅
《驚天魔盜團》的主角之一可以瞬間催眠一個人,並讓他干自己想乾的任何事……這是對心理學的標籤化和妖魔化,純粹把心理學當作推進劇情的工具。
@山南
電視劇《好先生》中的心理醫生徐麗,給男主角做完催眠並沒有喚醒他,而是讓他就睡在了自己的工作室里……
《好先生》
@求offer的南槿
很多國產探案劇里都有的神通廣大心理顧問人設,靠一些察言觀色分分鐘鎖定罪犯,然後分分鐘擊垮罪犯心理防線。比如某雙男主特區探案劇里的反派是個心理學大神棍, 靠一個手勢就能讓被控制的人陷入癲狂,下心理暗示的效果堪比下降頭。
催眠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方法,但似乎從沒有被平實地拍出來過?有些遺憾。
編者注
催眠沒有那麼神,也不應該被曲解為「操縱」。心理治療中的催眠術(hypnotherapy)是一種讓大多數人感到放鬆、平靜和幸福過程(在專業人員監測下,經歷感覺、感知、想法或行為的變化)。
研究顯示,催眠可成功地應用於泛健康問題(如高血壓、哮喘、失眠)、慢性和急性疼痛管理、習慣改變(如暴飲暴食、吸煙)、情緒和焦慮障礙(如某些恐懼症)以及人格障礙(APA)。
03
來訪者總是「嗖」的一下就好了
啥也不用說,諮詢師一個眼神就看透你
@滌非
電影中的心理醫生都是看一眼就知道我想說啥,我就啥都不用說了……但現實是,基本是我一直在說,諮詢師聽。
@八月十五
很多影視劇里的主角最開始會有些心結、PTSD 之類,會導致性格缺陷或者噩夢。結尾時把真相查明或他人開導後,主角心結就沒有了。 我覺得心理創傷或者原生家庭等等問題是很難改變的,要付出的代價很多。但影視劇的描寫會把這個娛樂化、去嚴肅化。
我看過處理比較好的是《愛情與靈藥》,拍的是男主的潛在自卑和自我認可問題。
《愛情與靈藥》
04
神運算元、大反派、會心理操縱術?
我們真的不適合當犯罪分子
@匿名
那可太多了。唐探三網劇,一開頭懷疑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說 「好多人都說我們學心理學的都很適合做偵探,也適合犯罪」,男主說「更適合殺人」。無語,別搞心理學了,我們不敢犯罪。
05
總是「居高臨下」給診斷
警惕讓心理學成為貼標籤的工具
@Ting
《好先生》中心理諮詢師徐麗通過短短几分鐘接觸,就直接對男主陸遠作出診斷——「 妄想性精神分裂」「反社會性人格」…… 觀眾看著痛快,可是這樣的劇,可能會使許許多多本來有很大的需要並且可能跟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的人因此拒之千里。
@比熊
電視劇里經常有那種,諮詢師一看來訪者「面色陰鬱」或者「臉上惶恐的表情」,就敢判斷抑鬱或者怎麼樣的,我確實不懂是不是真有這個本事啦,但作為一個活潑開朗,伶牙俐齒的重度抑鬱和焦慮的真·患者,感覺抑鬱這東西肯定不是那麼表面的東西吧,難道抑鬱的我們臉上都會寫「我好抑鬱哦」?感覺這種情節一邊在誤導不關注抑鬱症的觀眾,一邊也在輕視抑鬱患者的感受。
編者注
心理諮詢師沒有診斷的權力。如果你真的了解這個群體,會發現他們比外行者更不輕易使用心理學名詞「下定義」。因為心理諮詢師總是希望看到來訪的方方面面(而非僅僅看到他在某個狀況下脫離「正常」的瞬間)。
引用一段諮詢師洛莉·戈特利說的話吧:
「就算一個人具有某種人格障礙的特質,那也不代表那個人就一定符合正式診斷的標準。其實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地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人格障礙——或許是在時運不濟的一天,或許是在被逼到絕境、某根脆弱的神經繃不住了的時候——因為它們植根於人類對自我保護、被接受和安全感的本能需求中」。
06
其他不專業的槽點也太多啦
濫用 心理概念 ,違背諮詢設置,不尊重隱私
@飽飽
今年的情人節檔《不要忘記我愛你》。裡面有個心理導師也很神奇,在來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叫了學院所有研究生,在單向玻璃外面看古力娜扎扮演的諮詢師怎麼治療劉以豪扮演的來訪者, 諮詢過程是可以直接給人看的嗎,有沒有尊重來訪者的隱私和知情權啊喂……
《不要忘記我愛你》
@長頸鹿先生
我記得最離譜的一個,「霸總」來訪者很有錢,包了一年諮詢就為了展示對諮詢師的愛。諮詢師一開始拒絕,後來又跑到他家,反正就很離譜。正規的心理諮詢設置都是非常嚴謹的好嘛(不好意思有點小生氣哈哈哈),日期、場地,一般都不會有變動。
@烏安丸
《女心理師》台詞濫用「心理防禦」的概念:「通過我的努力,他的心理防禦已經基本瓦解。」「你做的非常好!」好啥好……
《女心理師》
編者注
我們每個人都有防禦機制,這是一種不自覺地從意識層面消除「不愉快情感」的適應傾向。 一個人發展出了某種防禦機制(否認、迴避、升華等),是因為這種防禦曾經保護了其免受傷害。心理諮詢師的部分工作是和來訪一起識別和分析防禦,而非「拆掉」「瓦解」它。
@木頭從
日劇《悅音響起》里,福山雅治扮演的心理醫生為藤原櫻扮演的汽修女工治療口吃,通過音樂的方式。後來藤原櫻對福山叔產生了嚴重的移情,福山叔也對藤原櫻產生了反移情,並且被同行提醒後,福山叔仍然任由彼此移情發生……不過最後福山叔似乎也不當醫生了並且兩人並沒有在一起啦。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移情」「設置」這些知識點,並且反而因為這個劇,讓我開始考慮或許遵守規則的心理諮詢真的管用。
《悅音響起》
今天的吐槽就到這裡啦
歡迎你在評論區接著聊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普通人
森林無線電疫情專場|世界再變,____不變
線上活動招募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關注森林服務號 回復【不變】 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