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廣告······················
正
文
春風拂面,催人奮進。隨著全國兩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來自文山州硯山縣的全國人大代表王陸芬近段時間步履不停。
為當好百姓的「傳聲筒」和百姓利益的「代言人」,王陸芬進園區、入企業、下基地,走村串寨實地開展調研走訪、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為出席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做好充分準備。
走訪企業看變化
在綠色鋁創新產業園項目現場,機器轟鳴聲不斷,忙碌的身影到處可見,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王陸芬實地走訪園區企業,了解綠色鋁創新產業發展情況,傾聽企業期盼。
「預計到『十四五』末園區項目達產滿產後,硯山將實現鋁行業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以上,但目前制約我們園區發展的瓶頸和困難,就是我們園區的物流運輸成本高。」雲南綠色鋁創新產業園硯山指揮辦工作人員黃幫菊給王陸芬算了一筆帳:目前園區貨物均通過公路進行運輸,2025年園區達產後預計每年進出園區的貨物達1020萬噸,按照公路運輸0.7元/噸/公里、運距300公里來測算,每年的運輸成本高達21.42億元。而根據鐵路運輸0.17元/噸/公里、運距300公里來測算,每年的運輸成本將降低至5.2億元,節約16.22億元。
「我們迫切希望加快沿邊鐵路文山至靖西段前期工作,促成項目儘快開工建設並在硯山設置客貨運站,大大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升文山州綠色鋁產業經濟競爭力。」黃幫菊說。
田間地頭話增收
走進位於硯山縣稼依鎮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綠油油的菜地里,工人們正忙著採摘新鮮的奶白菜,裝筐、搬運、裝車銷往廣州、深圳等沿海地區。
王陸芬走進菜地給工人們「打下手」,和初到基地上班的稼依鎮補佐村村民周會芬相談甚歡。 「以前50多歲、60多歲的中老年人,只能在家帶孫子,干點農活。現在家門口有了蔬菜基地,我們年紀大的也可以一個月賺到一兩千塊錢。」在交談中,周會芬和幾個婦女對王陸芬說,在基地務工既有事情做又能賺到錢,大家心裡都樂開了花。她們希望硯山的蔬菜產業能夠越做越強,讓大家能夠天天有活干。
調研期間,王陸芬實地參觀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與基地工人深入交談,詳細聽取關於硯山縣農業發展的相關情況介紹,並圍繞特色產業項目發展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等內容,與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交流探討,認真收集、記錄硯山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需向上爭取的事項。
圍坐懇談聽民意
弦子聲聲,彝歌悠揚。
走進文山州「最美民族村」——硯山縣維摩彝族鄉幕菲勒村委會黑魚洞村,群山環繞,民風古樸,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著特色鮮明的彝家屋舍,錚錚的弦子聲、悠悠的山歌熱情如火,一幅幸福和諧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鄉親們,我是今年當選的彝族人大代表王陸芬,大家有什麼意見建議需要我帶到全國兩會上的,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在黑魚洞村新建的文化廣場上,氣氛十分熱烈。王陸芬一口純樸的彝族鄉音,與當地村民很快打成一片。
10多名村民、村幹部和人大代表王陸芬圍坐在一起暢所欲言,嘮家常、吐心聲、話發展。 「這些年,村內基礎設施完善,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了。」「希望多舉辦特色活動,吸引更多遊客來村裡旅遊。」「把我們彝族的頂燈跳弦傳承發揚下去。」……
談笑間,王陸芬認真聽取鄉親們的發言,不時與大家互動交流,做好筆記,對村民們提出的意見、建議一一作出回應。
當好人民的代表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感受很深。這十年來,我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變綠、水變清、村莊越來越美麗,鄉親們的腰包更鼓了,發展越來越好了,這些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的結果。」王陸芬說,通過近段時間的走訪調研,她對文山的工業發展、農業產業、基礎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了邊疆文山近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變化。
今年是王陸芬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一年,從一名普普通通的繡娘,到全國人大代表,對於她來說,既是一個光榮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段時間在走訪過程當中,王陸芬說,她的內心很受觸動。接下來,她將積極做好會前準備,完善建議,把百姓所思所想所盼和家鄉的發展成果帶到「兩會」上去。
「我們文山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脫貧攻堅取得了勝利,但是原本我們底子薄,基礎設施欠帳還很多。在走訪當中,鄉親們跟我講了很多心裡話和希望解決的問題。即將到北京開會,我將把大家的心聲和期盼也一起帶上,積極為家鄉的發展履職建言,努力當好一名人大代表。」王陸芬說。
來源:視聽文山,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