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上熱搜的「三無大學生」,淪為今年找工作被踩最慘的人

2023-11-11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被嘲上熱搜的「三無大學生」,淪為今年找工作被踩最慘的人

今年秋招對應屆畢業生們可以說是格外慘烈。

打開社交平台的熱搜,有海歸博士因為第一學歷是「雙非」而頻頻被刷,有人兩個月參加了幾十場面試,卻依然0offer。

但其中最慘的一群人甚至還沒等走到海投、網申環節,寫簡歷階段就已經喪失了對找到工作的全部信心——

「別逼我,我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三無大學生。」

三無,通常是指大學期間無實習、無項目經驗、無獲獎證書。

簡歷主打一個「簡單沒經歷」,別人糾結怎麼突出亮點,我發愁怎麼把這張單面A4紙填滿。

在求職中受挫的應屆生扎堆自嘲,覺得自己好像甄嬛傳里的安陵容——沒娘家撐腰也沒孩子傍身,只能苦練冰嘻之類的花活。

「但凡我四年大學生活再努努力,也不至於現在憋簡歷比憋論文都費勁!」

01

「為了讓簡歷看起來有點東西,

我連駕照都寫上去了」

這幾年大學生集體卷實習、卷比賽的盛況,曾經讓我這個畢業多年的自身社畜以為用「性格開朗」「學習能力強」給簡歷湊字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大一上學期就開始參加學科競賽、暑假提前返校去大廠實習……照這麼個攢法,畢業時還不是人均手握一把王炸,想出哪個出哪個?

直到今年秋招真正開始,才在各種「三無簡歷」的抱怨中看到拚命王國的另一面——

「我們輔導員說我的簡歷就像個尋人啟事,除了一張照片和個人簡介、聯繫方式,就什麼都不剩了。」

別人在「個人成就」一欄,寫自己獲了某某獎、做了某某科研項目;

三無大學生只能心虛地填上:有一定團隊合作精神(指參加班級團建),協助老師整理資料(課堂上幫忙發作業)。

「因為簡歷太乾淨,招聘現場人家對著我的照片問不出問題。」

「大學期間做過最焦慮的作業就是寫簡歷,狠狠把追星這幾年的經歷全都轉換成術語填上。」

這兩年有個新型職業叫「簡歷精修師」,根據不同行業和公司招人的偏好,為求職者潤色簡歷。

如今「三無大學生」們也開始苦練簡歷精修技藝,爭取把自己乏善可陳的大學生涯,美化成求職季的彈藥。

「出門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給的。」

沒做出過什麼拿得出手的項目?沒關係,課堂上的小組作業總有吧,寫上去!

只需把標題一欄的「某某課程作業」改成「某某項目研究」,把角色欄的「小組成員」改成「負責數據分析/前期策劃/項目統籌」。

社團活動到大二就懶得參加了,只在招新時去發過傳單?寫上去!

「策劃社團納新活動,帶領12人團隊拉新共200名成員。」

@打工人的精緻生活(畢業季版)

而本來就需要做項目、搞科研的碩士們,在項目這一趴就更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老師肯定說過你這個課題可以發什麼文章,待發表也可以寫上去嘛!」

@喜歡可樂的牛仔

很多大學都會要求本科生抽出半個或一個學期,進行校外實習。

當時覺得浪費了寫論文、備考的時間,等到秋招才感激涕零,至少讓自己簡歷的實習一欄有的可寫。

「一份干三天就跑了的打雜實習,讓我在簡歷里美化成了兩個月。」

在快餐店打工、給鄰居家小孩當家教的經歷也要寫進去,就像數學卷最後一道大題的「解」——別管有用沒用,至少比空著強。

沒什麼含金量高的技能證書,那就填四六級成績、計算機二級證。

逼急了,連普通話證書和駕照都能在我三無大學生的簡歷里占據一席之地。

還有人在網上的教程里總結,可以在技能欄填寫一些能夠快速學會的技能。

「什麼PS啊、剪映啊,看一小時教程就能入個門。」

其實打心底里大家也都知道,這些五花八門的美化手段不過是自欺欺人。

閱簡歷無數的HR們,2分鐘就能擠掉自己稚嫩文字里的絕大部分水分;更別說就算挺過了初篩,也很容易在接下來的幾輪筆試、面試中漏洞百出。

但在如今普遍「開放5個崗位,收到幾千份簡歷」的秋招壓力下,求職應屆生們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

「三無大學生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呢?至少先過簡歷關,然後闖過一關算一關吧。」

02

大學生想「填滿簡歷」,

越來越難了

年年秋招都有「三無求職者」,但三無的原因千差萬別。

作為一個90年代早期生人,我也曾在招聘季絞盡腦汁地動用寫作技巧,只為把自己從清澈愚蠢的大學生包裝成「准·社會人」。

認真想想,當年的「三無大學生」其實比現下多得多,畢竟身邊同學大多都是傻玩傻樂三年,直到大四才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

可如今自嘲「簡歷沒得填」的應屆生們往往並非渾渾噩噩,只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最終卷得手空空。

在越來越前置的就業焦慮之下,他們普遍從大一入學起就在考慮如何利用四年填滿簡歷。

熬夜複習刷學分、努力參加高規格比賽、放棄假期去找大廠實習……

但就像那個古老的比方:只要劇場觀眾席有一個人站起來,最終所有人都會站起來。

擠上賽道的人變多了,很多曾經只要去做就大機率能獲得的「簡歷加分項」,本身也成了需要拼搶的機會。

如今一個被HR、應屆生們公認的標準是——在簡歷里寫社團活動、課程作業,基本等同於白寫。

一方面是無法核實真偽,另一方面學校里的經歷,也很容易被企業評價為「無法跟現實職場接軌」。

@油頭要改999份簡歷

真正具有篩選優勢的是「乾貨」,比如競賽、獎學金、拿得出手的實習。

雖然都說校招是在招一張白紙,但如今能在簡歷環節讓HR眼前一亮的,本就已經是一場場殘酷「秋招資格賽」的優勝者。

沒有哪一場「資格賽」是容易的。

就拿學科競賽來說,很多項目單是報名就需要去聯繫不同院系、專業的同學組隊。

打開各個學校的超話,經常會有大一大二的學生寧可打下手干雜活,也要苦苦求前輩大神帶競賽、帶項目。

畢竟想要入圍得獎,要麼你自己就是學霸,要麼就得抱上學霸的大腿。

想要做個像樣的科研項目,得跟手裡有項目的任課老師搞好關係;

稍微有點含金量的證書,如今考起來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至於這兩年大學生找實習之卷,更是早就讓社畜們從困惑到理解——

如果大一大二沒能找到像樣公司的實習,那麼恐怕就永遠都找不到了。

之前就有媒體採訪過某211的大二學生,對方表示身邊低年級同學去投大公司的假期實習生,要比應屆生投工作實習錄用率高不少。

「別問我為什麼著急,畢竟人家大公司招實習生也傾向於有實習經驗的。」

當然我們大可以說,如今那些在簡歷上寫無可寫的人,本來就準備得更晚、經驗更少,先被淘汰也沒什麼稀奇。

但當努力的起點不斷前置,這場秋招求職已經從短跑變成了長跑,然後又變成了馬拉松。

上個月有個熱搜,「第一學歷差就像留了案底」。

如今能成為求職「案底」的不只有第一學歷,或許還有「大一沒拿到大廠實習」「大二在某個科研項目中落選」……

「三無大學生」們並不見得多麼虛度人生,只是在還沒意識到比賽開始時,就已經提前被甩出了賽道。

手握一大把獎項和實習、在家坐等面試機會和offer的日子,肯定有人在過。

但更多人是在一次次修改簡歷、石沉大海中,發現自己的「失敗」在某個沒找實習的暑假、某個沒能晉級的比賽中就註定了。

反倒是卷中卷的考公考編,成了不少「三無大學生」們名義上最後的退路。

「至少如果我足夠努力地複習,還是有可能彎道超車的吧。」

03

卷簡歷的速度,

比不上用人市場變化的速度

就像是一個悖論——越是面對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求職環境,年輕人越是想在牢牢抓住每個可能的機會。

但當人人都想占得先機,又進一步降低了環境的容錯率。

不知不覺之間,大學已經從象牙塔變成了當代年輕人的簡歷生成器。

大學生們排隊走進來,花4年時間,盡力把自己精心雕刻成職場想要的樣子。

然而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當他們如履薄冰地按照「秋招標準答案」的方向努力——

卻發現職場的要求瞬息萬變。

比「簡歷一片空白」更讓人難受的是什麼?是卷了四年,發現自己卷錯了方向。

如今在網上吐槽自己是「三無簡歷」的,不光只有無實習、無證書、無項目的「秋招笨鳥」們。

也有手握三四個網際網路大廠實習,但每段經歷都只有一個月的「刷實習黨」。

他們原本堅信「大廠實習經歷是畢業後進入大廠的門檻」,誰知輪到自己秋招時,網際網路大廠早就紛紛縮減了招人規模。只能去投遞小公司,而後者遵循著完全不同的用人邏輯。

一位小型傳媒公司的HR表示,自己在篩校招簡歷時基本上會直接忽略那些短於2個月的實習經歷。

「我需要一個對業務各個環節都有基本了解的員工,你在三個大廠各實習兩個個月,在我這裡的含金量不如在一家公司呆夠半年。」

除了時間上的錯位,應屆生們的認知也跟現實職場之間有偏差。

網上不少「大學攻略」都會教你如果在學業上沒有優勢,可以主攻校園活動。比如當個學生會幹部什麼的,提升自己的統籌能力和管理視野。

但很多職場小主管都表示,自己在招聘中最頭疼的就是那些會把學生會主席、社團部長等頭銜寫進簡歷的學生。

「我招人來是幹活的,可不是為了當領導的。」

或者說,大學生要把自己提前打造成「合格打工人」這件事,本來就是虛無的。

畢竟職場的本質是標準不一的雙向選擇,而不是統一划線的集體考試。

你不知道自己會栽倒在哪根短板上。漂亮到無可挑剔的實習經歷,最終可能輸給不夠好的第一學歷;

以為自己能靠985碩士的學歷殺到最後,卻輸給某個項目經驗豐富的實幹大神。

自從秋招以來,第一學歷、三無簡歷先後成為應屆生們口中的「案底」。

本質在於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求職者們的短板也就顯得更加致命。

之前有媒體採訪過一個「簡歷優等生」,她大二找實習時會認真分析職位描述的關鍵詞,貼心地在早上8點半發出郵件,最終成功拿到了一個知名公司的實習名額。

結果兩年後正式找工作,同樣規模的公司、同樣的崗位,卻屢屢碰壁——因為這個行業的狀況,早就不像兩年前那麼蒸蒸日上了。

當短跑變成馬拉松,總有人不得不接受自己就是體力不支、不得不停下來的那群。

但好在他們也有可能變成第一批發現自己不一定非要跑步,也可以試試跳高的人。

就像在很多為簡歷焦慮的帖子下方,會有同樣在經歷秋招的年輕人,勸樓主適當放低「一步到位」的期待,先找一份可以接受、對未來有幫助的工作。

「這並不是說就放棄努力了,攢夠經驗之後,可以再去優化簡歷。」

這或許是唯一的安慰了——在越來越沉重的就業壓力之下,「畢業後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此後一片坦途」的圖景在崩塌。

但同時,也打碎了那個完美無缺的人生模板,逼迫年輕人接受現實生活中的波動。

畢竟拉到更長的時間線上看,「三無簡歷」算個啥啊。

「我還得再打幾十年工,總有一天,能寫出一份拿得出手的簡歷吧!」

民選冠軍陳楚生,為什麼他一開口,就是一個唱進心坎里的故事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秋招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46273a702cf3a6e7be09aa07e81b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