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經典影片,我不敢再刷第二遍

2020-01-07     五殺電影

近兩年,我酷愛重口味影片,驚悚片尤甚。


在我心裡,驚悚片分三種。


第一種是借著恐怖的殼,包裹著溫暖的故事的,如《第六感》。



第二種是張牙舞爪血肉模糊,以嚇人為主的鬼片或者殭屍片,如《喪屍樂園》。



第三種就是和「人性」相關,既有血腥暴力又有黑暗壓抑,


甚至讓不少人嚇出陰影的,真正的R級恐怖片。


比如今天這部—


《孤兒怨》

2009-07-24(美國/加拿大)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讓人瑟瑟發抖的畫面:


女主凱特下體大出血,正被護士推著進手術室,在地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血跡……


手術室陰暗淒冷,醫生護士仿佛「變態」。


不顧凱特的呼救,硬是使盡「各種機器」,將孩子從她的下體拉了出來。


然後一臉微笑的將嬰孩遞給凱特:是個女孩。


但那滿身血跡的嬰孩,已是個死胎。


啊啊啊啊啊……


嚇的殺姐跟著凱特一起大叫了起來!


畫面一轉,才發現這只是女主的一場噩夢。


滿面憔悴的凱特走進浴室,看了一眼小腹的傷疤…



既而拿起了一些精神類藥物,就著涼水就喝了下去。


她的第三個孩子死了…


這次意外流產讓本就精神恍惚的凱特更加崩潰。


曾經就因為她的過度酗酒,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小女兒。


如今期待了這麼久的第三個孩子「傑西卡」,也離開自己了…


凱特的精神開始變得異常敏感,和丈夫之間的關係也岌岌可危。


於是,為了挽救內心的缺失,以及拯救自己的婚姻,凱特和丈夫來到了一家孤兒院……


他們決定收養一個孩子。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凱特和丈夫被一個叫做伊斯特的小女孩吸引…


伊斯特今年9歲,行為談吐優雅得體,長的也很可愛。


凱特和丈夫約翰都很喜歡她,忍不住一連問了伊斯特好多個問題…


見此情景,先前還侃侃而談的修女卻保持了沉默,眼神恍惚不定…


這天,伊斯特被凱特夫婦接回到家裡。


從參觀整個房子,到認識弟弟妹妹,伊斯特全程都笑的很燦爛…


這是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似乎經常吵架;小妹妹是個聾啞人,小弟弟正當叛逆期。


對這個「新家」,伊斯特似乎很滿意。


她眼神伶俐而邪魅,仿佛一切勝券在握…


在養父母面前,她是一個可愛乖巧的孩子。


安慰痛失孩子的養母,和失意的養父談心。


只是偶爾不識風趣,在父母辦事的時候突然出現…


但在孩子面前,她不再「偽裝」,真面目一覽無餘。


當弟弟不小心打傷了一隻鳥,她直接當著弟弟妹妹的面:用磚頭砸死…



當有人在學校欺負她時,她的「行動」是這樣的—


當有修女過來勸養父母多多留意伊斯特時,她直接將修女殺了,而且還教唆妹妹參與犯罪…


雖然每次伊斯特都能逃脫嫌疑,但女人的直覺告訴凱特:


伊斯特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9歲的孩子。


她一邊勸說丈夫將伊斯特送走,一邊著手調查伊斯特的背景…


知曉這一切的伊斯特,再不在凱特面前「演戲」。


她堂而皇之的將凱特為第三個孩子種的花剪掉,笑嘻嘻的送給她;


為了栽贓嫁禍凱特,她甚至不惜自殘;


伊斯特一邊瘋狂製造著凱特夫婦之間的矛盾,一邊悄悄醞釀起了另一場「陰謀」…


而有關於伊斯特身世的真相,也在一場場死亡中,逐漸浮現…

這部《孤兒怨》上映於2009年,好於91%懸疑片,94%驚悚片。


豆瓣30多萬人打出了8.2的高分,為近十年恐怖/驚悚片評分之最!


不少網友評價: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美國恐怖片…


無論是論血腥暴力程度,還是對人性黑暗面的挖掘;


這部影片都讓人背後發涼……


伊斯特充滿寒意的眼神,殺姐現在回憶起來還是瘮得慌…


影片名字叫做《孤兒怨》。


孤兒是誰?


伊斯特。


殺姐卻覺得「孤兒」不僅指她。


凱特,丈夫約翰,小女兒,兒子…每一個人都是「孤兒」。


孤立無援。


當凱特調查真相時,多次咆哮崩潰,因為所有人都在否定她,她是孤獨的…


當小女孩被伊斯特教唆恐嚇時,她不敢說出真相。


所有的恐懼只能一個人默默吞咽,她是孤獨的…



當小男孩終於「勇敢」,想要找出「證據」趕走伊斯特,卻差點丟掉性命。


當終於有幸生還,迎接他的卻是伊斯特的「第二次謀殺」,


睜開眼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的那一刻,他是孤獨的…


其實他們本可能逃離這場「死亡」的,但知道真相的他們都選擇了緘默不言。


因為彼此互不信任的關係,使得他們難以敞開心扉…


觀影途中,我不止一次覺得他們之間的關係七零八碎。


而這種破碎感,在伊斯特來之前就有了…


凱特酗酒,差點害死小女兒。


約翰出軌,對妻子根本不信任。


聾啞人小女兒,多次被母親置於危險境地,漸漸變得敏感小心;


小兒子青春叛逆,對周遭絲毫不關心。


大人之間缺少溫暖和信任,孩子自然也很少有真心吐露和愛的表達。


於是便給了伊斯特可趁之機,讓她肆虐的去折磨每一個人……


孤兒是他們每一個人。


但「怨」從何而來?


來自伊斯特。


她擁有成年人的心智,卻無成年人的力量…


她設計了每一場「邂逅」,不是為了獲得寄宿家庭的溫暖,而是各個養父的「青睞」…


《孤兒怨》給我的觀影感受,伊斯特渴望的不是愛,而是性。


愛和溫暖很容易得到,但性卻對她說,可望而不可即。


當極端的壓抑反覆多次得不到滿足,她的心理漸漸扭曲:


既然得不到,那就毀掉它。


身體上的殘疾不可怕,可怕的內心的殘疾。


當伊斯特的世界卸掉了虛假和偽裝,剩下的便是暴怒和殺戮…


其實對於血腥暴力,由於殺姐近兩年接觸此類的影片比較多,並沒有太恐懼。


真正讓我汗毛豎起的,是知道真相的那一刻:


伊斯特,實際年齡,33歲。


那一刻,所有的信念感都崩塌了…


人類的惡能到什麼地步?無邊無際。


有網友輕輕拍著胸脯:


好在電影最後的結局還不太糟糕,媽媽凱特將伊斯特踹到湖裡的那一腳,太TM解氣了…


但其實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結局—


當警察衝進屋子,殺掉了養父的艾斯特,剛好安靜地在樓上化好妝。


她緩緩踱步,下樓迎接警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3sNhm8BMH2_cNUg63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