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像襲人,流朱似晴雯,原來《甄嬛傳》一直在偷師《紅樓夢》

2022-05-17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浣碧像襲人,流朱似晴雯,原來《甄嬛傳》一直在偷師《紅樓夢》

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七日,正是甄嬛316歲的生日。

在此祝福甄嬛生日快樂,也希望看到此文的你,能像甄嬛一樣金手指全開。

甄嬛的生日,也在暗示她複雜的感情線。

四指的是四郎,十七指的是果郡王。

甄嬛入宮後,一直裝病,不肯見皇帝。

然而,兩人還是還是相見了。而雍正穿的是果郡王的馬甲。

「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也許一開始 ,都是錯的。」

甄嬛的生日就點出了甄嬛、雍正和果郡王的三角戀關係。

用人物生日,展現人物關係,我們也能在《紅樓夢》中找到類似設定。

第六十二回,探春就談到家人的生日。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幾個生日。人多了,便這等巧,也有三個一日,兩個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過,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別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爺的生日。過了燈節,就是老太太和寶姐姐,她們娘兒兩個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璉二哥哥。二月沒人。

眾人都知道,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探春卻說「二月沒人」。

究竟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我傾向於後者。

對古人來說,生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賈府有生日宴的習慣。第十二回,賈璉就提到,「往年怎麼給林妹妹過的,如今也照樣給薛妹妹過就是了。」

林黛玉從小就和賈府三春生活在一起,以賈探春的聰慧,她肯定是知道黛玉生日的。

賈探春不提林黛玉,這說明她從來沒有把林黛玉當家人。

林黛玉帶著家產生活在賈府,始終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這並非她想得太多,而是很多人一直把她當客人,而非家人。

如果說生日梗只是巧合,我們也能從其他地方論證,《甄嬛傳》深受《紅樓夢》的影響。

《紅樓夢》有晴雯貼字的片段。

寶玉忽然想起早起的事來,因笑道:「我寫的那三個字在那裡呢?
晴雯笑道:「這個人可醉了。你頭裡過那府里去,囑咐貼在這門斗上,這會子又這麼問。我生怕別人貼壞了,我親自爬高上梯的貼上,這會子還凍的手僵冷的呢。」
寶玉聽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著。」說著便伸手攜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門斗上新書的三個字。

寶玉體會到晴雯的辛苦,會為她暖手。

《甄嬛傳》里,皇帝給甄嬛寫了一幅字,甄嬛讓流朱掛在床頭。

掛好後,流朱還說,「阿彌陀佛,皇上寫一回也就罷了,這要多寫幾回,難為我這歪脖子了」。

甄嬛聽到後,笑著給流朱揉肩。

你們發現了沒?

《甄嬛傳》甚至複製了《紅樓夢》里的人物關係。

甄嬛的生日是4月17日,賈寶玉的生日,《紅樓夢》沒有明說,大家有個共識,賈寶玉的生日也是四月份。

紅學家周汝昌考證,賈寶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也有很多網友推測,賈寶玉的生日應該在四月十八日上下(個人比較認同這一觀點)。

除了生日有相似處,賈寶玉和甄嬛都喜歡海棠花。流朱像極了寶玉身邊的晴雯,浣碧則像極了襲人。

先說流朱。

甄嬛和流朱的主僕情分,非常打動我。甄嬛入選後出宮,浣碧和流朱給甄嬛穿披風。

給皇帝當嬪妃,並非甄嬛想要的人生,此時的甄嬛魂不守舍,特意看了看嬤嬤回宮的背影。

在嬤嬤的背影中,甄嬛感受到一種人生的悲涼。

請注意,同樣是甄嬛的貼身丫鬟,浣碧一直面露喜色,而流朱卻能覺察到甄嬛的失落。她會巡著甄嬛的眼光看了看嬤嬤。

我曾寫過長文,從服裝的角度發現流朱和甄嬛的相似處,她倆經常撞衫。

《紅樓夢》里,晴雯病補雀金裘,對寶玉忠心耿耿。晴雯的逝去,也意味著賈寶玉的純真再也不見了。

《甄嬛傳》中,流朱的死代表甄嬛純真的逝去。

在流朱死後,甄嬛沒有提到過流朱的名字,然而,她依舊記得流朱。

甄嬛成為熹貴妃後,永壽宮的人一起跪拜領旨,小允子旁邊的位置是空的。

大家都知道,這是流朱的位子。它拍出了甄嬛對流朱的情誼。

再談浣碧。

我說浣碧像襲人,也能找到確切證據。

襲人有明顯的忠奸人色彩。

寫過《紅樓夢論贊》的徐瀛就這樣評價過襲人。

蘇老泉辨王安石奸,全在不近人情。嗟乎,奸而不近人情,此不難辨也,所難辨者近人情耳!襲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以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以近人情者讒人,人忘其讒。約計平生,死黛玉,死晴雯,逐芳官、蕙香,間秋紋、麝月,其虐肆矣。

浣碧和襲人一樣,也是心比天高,很懂得為自己爭取利益。

《甄嬛傳》的厲害是,它也學到了《紅樓夢》的精氣神,用妥帖自然的小細節塑造人物。

崔槿汐也應該明白浣碧的忠誠度非常一般。

在滴血驗親局上,安陵容瘋狂帶節奏,建議嚴刑拷打崔槿汐和浣碧,就能讓她們說出真相。

崔槿汐連忙將浣碧摘出去,說要罰就罰她自己。崔槿汐能經得起考驗,然而,浣碧並不能。

當然,上面這些和《紅樓夢》相似的例子,只不過是《甄嬛傳》的一小部分。

脂硯齋評《紅樓夢》的情節安排,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甄嬛傳》也有這樣的特點。限於篇幅, 僅舉一例。

比如雍正和太后談話,說「我不孝,只有三個兒子」。

太后安慰她,「先帝嬪妃多,自然子嗣多。你後宮才那麼幾個人,皇后,端妃、齊妃,他們年紀都不小了,想要綿延子嗣也難。」

乍一看,這個話平平無奇。

同樣是妃位,太后為何不提華妃?

後面我們才能明白,太后故意沒有提正值青春年華的華妃,因為華妃用了他們賜予的歡宜香,已經不能生育了。

《甄嬛傳》是一部能讓人常刷常新的好劇。

《甄嬛傳》能火十一年,是《甄嬛傳》的厲害,因為它值得。

它能一直火,也是國產劇的不幸。十一年了,國產劇卻沒有出來第二部可以比肩《甄嬛傳》的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3db076e0f229d23f9aee9b2107ccf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