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住著一位智者, 他鬍子雪白,誰也說不清他有多大年紀。
但智者總是笑眯眯地說:「我能提些什麼忠告呢?」
這天,又有年輕人來求他提忠告。
智者仍然婉言謝絕,但年輕人苦纏不放。
智者無奈,他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螺釘,一撮直釘。另外,他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
他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的勁,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不得不再換一根。
一會兒工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
最後,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進到木條裡面去了。
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根木條裂成了兩半。
智者又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他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後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鑽進木條里了,天衣無縫。
而剩餘的螺釘,還是原來的那一撮。
智者指著兩塊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麼硬碰硬有什麼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惱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麼大,只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時候,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這是給所有耿直之人的一副良藥,而且的確不是很苦口。
在中國古代儒家處世哲學中,很強調行事要懂得深淺之間的權宜尺度。許多時候,不講方法、以硬碰硬只會把事情弄糟。而儒家修身更是十分注重這點。
比如在《論語·陽貨》里就有一段孔子的談話。「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在這裡,孔子所說的「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其中「剛」就是直話直說的意思。一般認為胸襟開闊,直爽的人說真話,心腸直,所謂一根腸子。剛正就不阿,剛正的人一般脾氣都比較倔,決不轉變主見。但是孔子又說個性剛強的人,若不好學,他的毛病就會變成狂妄自大,滿不在乎。
確實,個性坦率而耿直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不約束自己的性格,任由其發展就壞了。這樣就容易變成說話太直接的毛病。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彎曲的總比直接讓人受用,因為不刺耳的話總是更易穿過人們的耳朵。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
王僧虔:「你和我誰的字寫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的,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係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歷朝歷代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這樣說話既沒有一味逢迎高帝又不傷他的自尊,當然不能不說王僧虔回答得很妙。
一味耿介未必是件好事,相反,我們對人對事要能以圓融的智慧,掌握深淺之間權宜行事的尺度,適時彎曲,也未嘗不是成功做事的一種境界。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在遭遇特殊情況時,能站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得見機振作,即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頭破血流,讓自己難有東山再起之日。掌握深淺尺度,行事和氣,適時彎曲,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3b56ac9e8f225f99a9989d68a71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