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從劉邦之後中國人的膝蓋越來越軟了?

2022-08-10     史鏡說

原標題:為什麼說,從劉邦之後中國人的膝蓋越來越軟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君臣之間的禮數並沒有那麼「等級分明」,臣子見到君主不必行跪拜之禮。而後來的清朝,但凡見著皇帝整個人都得趴在地上。

中國有部史籍《禮記》,相當於先秦典章制度的彙編,成書於漢代。而跪拜之禮,就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

劉邦大概也沒有想過,有一天他居然做了皇帝。雖然,劉邦讀書不多,但是,他很講究場面上的一些規矩。於是,在開國不久,劉邦就開始琢磨朝廷的禮儀之事。

其實,這在無形之中就暴露了劉邦內心的真實想法,沒有一套規矩怎麼能約束那些和上過戰場的兄弟們?難不成他一個皇帝,還要繼續和這幫人稱兄道弟不成?

對於識人的本事,劉邦可是很有信心。叔孫通此人不僅學問很高,察言觀色的本領更是厲害。當初,叔孫通在秦朝是待詔博士,別人在胡亥面前議論造反一事時,他就說造反者不過都是「竊賊」。其實,這種比喻沒錯,但是,在胡亥聽來卻很是舒服,還給了他賞賜。

後來胡亥倒台,叔孫通就跑到了項梁處跟著項羽,但最終投奔了劉邦繼續做他的博士。這廂劉邦做了皇帝後自然要「破舊立新」,要廢除秦朝的那一套制度,但是,漢朝也得有自己的制度。於是,作為博士的叔孫通,知道劉邦的的想法後就自我推薦,要為漢朝制定朝儀。

劉邦嘴裡說著要來一個簡單的規矩,但看到叔孫通提交的禮儀法後真是樂壞了。叔孫通制定的規矩可不少,從何時上朝、上朝後該如何站隊,如何按照身份高低跪拜皇帝及如何向皇帝敬酒等,都有詳細的禮儀規範。當然,更是要求大臣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叔孫通是個聰明人,他洞悉了劉邦的想法,所以,自稱是採用了古制,參照了秦朝的禮儀法,最終,拿出了適合漢朝的禮儀制度。但是,先秦時期的君臣之間相處哪有這般「教條」?只是從秦始皇開始,皇權的集中讓君臣之間的關係有了些微妙的改變。

而叔孫通卻是捕捉到了這一點,使得益者成了劉邦。有人說叔孫通實屬「投機取巧」之人,在胡亥面前巧言辯解,又相繼投靠強者。其實,這只能說叔孫通是一個順勢而為之人,善於為自己創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環境,或者說,他是一個善加變通之人。

自然,叔孫通後來也得劉盈高看,他所制定的那套禮制也就固定了下來。在隨後的2000年,這套禮制基本就成了範本且規矩越來越複雜。之前,君臣之間還能坐著談論天下之事,到了宋朝成了「君坐臣站」,明朝開始大臣彙報工作得跪著,到了清代這跪的時間就越發久了。

君王的地位和權威如何體現,是服飾還是口號?自然是得體的身體語言最有說服力了。當初,叔孫通制定的那套禮制,估計就是這條道出了劉邦的心裡話。看著一幫大臣們向自己俯首貼耳,那心中的得意快感估計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這種禮節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

今天,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當時的秦朝,由於法學盛行,已經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所以,叔孫通自然知道如果不能用天下人所欣賞的「德治」思想來制定這個禮制,那麼,天下還會如以前那般混亂。

於是,叔孫通巧妙的糅合了皇權集中和德治概念,一個「跪拜」,既滿足了皇帝那「萬人之上」的心理,又讓天下人可以心甘情願的繼續臣服。

以至於,後來的皇權制度日益固化,臣子們的膝蓋也是越來越軟了。

參考資料:

【《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傳》、《史記·高祖本紀》、《資治通鑑·漢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2feb5ab6a163048754ba01ac1bea8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