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瘋搶「個人養老金」

2023-11-17     市界

原標題:銀行瘋搶「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即將年滿一周年。

2022年11月25日該制度剛推出時,作為國家基本養老的重要補充,一度引起很大反響。通過個人養老金,年輕人提前為自己攢養老錢,為退休後的生活提供更多保障,而且還能起到減稅作用,這聽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

然而,第一批開啟個人養老金的人,有歡喜也有憂愁。在個人養老帳戶中投資儲蓄類產品四平八穩,但那些買基金的人因虧錢後悔了。

是什麼造成了大眾對個人養老金的熱情不高?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的另一頭,銀行推廣的熱情為什麼仍絲毫沒有減弱?

銀行拚命賣

接近年底,不少人發現,養老金開戶開啟了新一輪轟炸。

不管是簡訊還是朋友圈,或者銀行網點的微信群里,營銷推廣到處都是。為了吸引開戶,多家銀行佐以福利相贈。

例如,中國銀行在群發給北京用戶的簡訊中寫道,「開中國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享個稅減免。現在開戶贏最高316元微信立減金權益,繳存還得最高115元微信立減金權益!」民生銀行發起開帳戶抽紅包活動,幸運可達388.8元;交通銀行業務員也在朋友圈吆喝稱,「找我開戶,可獲58元首開禮+最高50元繳存禮。」

被開戶指標重壓的銀行人苦不堪言,「20天要求開100戶,完不成就扣錢」「不完成每天10個的任務,周末就不能休息」「發朋友圈說幫我開一戶,我給20元紅包,沒人理我」……

為了不被扣錢,他們不得不舍下臉面,央求客戶開戶。「大廳里看到人來了,剛走上去提了一嘴,就被客戶嚴辭拒絕的心情,誰懂?」一位銀行人在小紅書上的發帖,受到了評論區眾多同行的同情。

與銀行熱火朝天的情形相比,客戶開戶的積極性一般。在北京國貿工作的一位90後小伙表示,業務員已經推銷到他們單位了,可惜他坐下聽了幾句講座毫無興趣,蹭了杯免費奶茶揚長而去。

他的一位女同事,被四面八方的推銷搞得很不耐煩,拿起電話特意跟稅務局的朋友打聽,「究竟有沒有必要開戶?」對方卻稱,「養老金存進去要等到退休才能取,如果短期需要用錢,不如存定期。」

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為1954萬人。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戶人數持續增加,到2023年5月25日,也就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半年之際,達3743.51萬人,6月底繼續突破4000萬人,較2022年末實現翻倍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開戶數量並不代表個人養老金獲得普遍認可。

即便如此,銀行仍在不遺餘力地推廣個人養老金。此前,試點名單中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等36個城市,制度實施滿一周年之際,銀行將觸角伸向非試點地區。

像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的個人養老金頁面,都加上了非試點區預約開戶的按鈕。江蘇銀行無錫分行在其公眾號上提示稱,目前無錫市可先辦理預開戶,待全面放開後,再正式開戶。

有銀行從業人士向「市界」透露,除試點城市蘇州外,江蘇的另外兩座城市南京和無錫,最快年底都將開放個人養老金開戶。

「考慮到養老第三支柱建設的迫切性,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養老金制度是早晚的事。"對於非試點區域的開放,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如是說道 。

他同時告訴「市界」,商業銀行普遍意識到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是個人養老金融服務的圓心,拓展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就是在搶占養老金融服務的埠。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提前進行布局,在業務競爭中搶占先機,也不難理解。

趕上了震盪行情

據悉,個人養老金開戶後,可在四種產品之間自由選擇購買:儲蓄類、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商業保險。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官網顯示,截至11月8日,共有741款產品可供購買,數量從高到低分別為,儲蓄類產品465款、基金類162款、保險產品95款,銀行理財類產品19款。

其中,銀行理財和保險產品數量都不算多,客戶大多在儲蓄和基金產品中進行選擇。

排在第一名的儲蓄類產品中,分為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和非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前者利率較高,但額度少。

數量次之的基金產品,在購買費率、管理費、託管費上都進行了打折。如興證全球的一款產品,購買費率從1%降到0.1%,管理費率為0.3%,託管費率0.07%。加之養老產品要老了才能取,比較契合基金收益的長期性。因此,綜合來看,養老基金成了四類中,最具優勢性的產品類型。

和儲蓄類產品不同,基金的特徵是高風險、高收益。過去一年國內證券市場表現不佳,拖累了基金類產品的表現。

有用戶稱,「一年前被銀行忽悠開通了個人養老帳戶,買了基金,目前虧損10%。」

據Wind數據,截至到11月8日,已發行的累計171款養老基金產品中,放眼望去確實綠油油一片。年初至今,只有25款收益為正,收益最高的一款產品是平安穩健養老一年Y,收益率為2.9%。有五款虧損超過10%,最高的一款中歐預見養老2050五年Y產品,虧損幅度達到13%。

(截至11月13日,招商APP部分養老基金虧損情況及客戶吐槽)

「在我看來,所謂個人養老金基金其實跟普通的權益基金沒啥太大的差別,還是在靠天吃飯。只是投資的期限和屬性有一些差別而已。」有投資者這樣總結。

據中信銀行發布《中國居民養老財富管理髮展報告(2023)》,對於養老投資,大部分受訪者的風險接受度仍然較低,不能有虧損(23%)以及僅能接受10%以內的階段性虧損(40%)的人群占比超六成。

抱著給自己存養老錢的心態,開戶存錢進去,結果非但沒有保值增值,反倒落得個虧損的結果,這種滋味自然不好受。顯然,這是導致個人養老金實施情況不夠理想的原因之一。

「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的初始階段,遇到了資本市場的震盪行情,債市調整與權益市場低迷拉了後腿,影響了投資者信心,養老金融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關係尚未形成。」楊海平表示。

除了虧損這個最直接的因素,從購買人群上,個人養老金困在了普通人不必買,高凈值用戶看不上的尷尬境地。

在調查過程中,「市界」察覺到,很多人是衝著避稅的亮點而去開戶的。根據官方宣傳,個人向養老資金帳戶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制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根據應納稅所得額及適用稅檔不同,最高每年可減少當期稅費5400元。

但要達到5400元的最高減免額,前提是年收入要超過96萬元,月收入在85000元以上。「這是普通工薪族都達不到的標準。年收入都快百萬了,還在乎省這幾千塊錢稅錢嗎?」不少人發問道。

吸引力有待提升

個人養老制度推出的初衷,與中國老齡化趨勢加重有分不開的關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占總人口的18.7%。據國家衛健委的測算,預計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將超過30%。

不遠的將來,「三人行,必有一老」的境況,對養老服務保障提出挑戰。

經歷完一年的試點期後,如何讓這份初衷得到更好的實現?讓大眾樂於接受並開戶投資?

楊海平認為,「在現有的國民收入結構下,相關投資產品、相關稅收優惠,對公眾的吸引力仍顯不足。」

從產品體系上看,現階段個人養老金產品仍以儲蓄和基金為主,產品的類型和數量還有待豐富,這需要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參與者,立足自身特點,尋找差異定位,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並關注產品和個人投資者需求匹配的合適度等。

從稅收優惠上看,多數專家的看法是,繳存環節的抵扣額度應適度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個人養老金的人員覆蓋率。而人員覆蓋率,是提高個人養老金制度滲透率的源頭。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高和榮理出了一個清晰的邏輯,勞動者只有廣泛和深度參與才能做大基金池,讓金融保險機構形成良性競爭,培育和優化市場,增加投資回報率。反過來,只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勞動者參加。

而關於投資風險,高和榮對投資者指出,只要是投資,哪怕商業銀行的定期儲蓄存款也都具有風險性,更不用說經過數十年儲蓄、投資和封閉運營的個人養老金了。這種風險性不僅表現在參加者的選擇偏好上,也表現在金融機構自身的運營能力與水平上,還受到國家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等層面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參加人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

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普通民眾仍然缺乏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晦澀難懂的知識的了解,開戶量較依賴於銷售人員、業務人員的推廣和講解,個人養老金制度宣傳仍有較大空間。

而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大眾對於政策長遠發展抱有更多期待。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3)》提道,不論是已退休者還是未退休者,「加大稅收優惠或者財政補貼力度」「設置必要應急取出與補繳的配套機制」「建立方便大眾選擇的默認產品組合」「考慮以家庭為單位設置養老金,實現家庭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共享」都是受眾更為關心的問題。

「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至今,儘管個人養老金總體規模提升不及預期,但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基礎設施均得到了檢驗。金融機構業務實踐、管理部門的管理實踐均已經成形,這也是試點的最大收穫之一。」楊海平最後講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2bc6191620eda42060777be8648039e.html